朱子語類卷第二 理氣下
天地下
天文有半邊在上面,須有半邊在下面。
僩。 如何見得天有三百六十度?甚麼人去量來?只是天行得過處為度。天之過處,便是日之退處。日月會為辰。
節(jié)。 有一常見不隱者為天之蓋,有一常隱不見者為天之底。
節(jié)。 叔器問:「天有幾道?」曰:「據(jù)曆家說有五道。而今且將黃赤道說,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縫模樣,黃道是在那赤道之間?!?span style="color: #008080;">義剛。
問同度同道。曰:「天有黃道,有赤道。天正如一圓匣相似,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縫處,在天之中。黃道一半在赤道之內(nèi),一半在赤道之外,東西兩處與赤道相交。度,卻是將天橫分為許多度數(shù)。會時是日月在那黃道赤道十字路頭相交處冢撞著。望時是月與日正相向。如一箇在子,一箇在午,皆同一度。謂如月在畢十一度,日亦在畢十一度。雖同此一度,卻南北相向。日所以蝕於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會,被月在下面遮了日,故日蝕。望時月蝕,固是陰敢與陽敵,然曆家又謂之暗虛。蓋火日外影,其中實暗,到望時恰當(dāng)著其中暗處,故月蝕。
僩。 問:「周天之度,是自然之?dāng)?shù),是強分?」曰:「天左旋,一晝一夜行一周,而又過了一度。以其行過處,一日作一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方是一周。只將南北表看:今日恁時看,時有甚星在表邊;明日恁時看,這星又差遠,或別是一星了?!?span style="color: #008080;">胡泳。
天一日周地一遭,更過一度。日即至其所,趕不上一度。月不及十三度。天一日過一度,至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則及日矣,與日一般,是為一期。
揚。 天行至健,一日一夜一周,天必差過一度。日一日一夜一周恰好,月卻不及十三度有奇。只是天行極速,日稍遲一度,月必遲十三度有奇耳。因舉陳元滂云:「只似在圓地上走,一人過急一步,一人差不及一步,又一人甚緩,差數(shù)步也。」天行只管差過,故曆法亦只管差。堯時昏旦星中於午,月令差於未,漢晉以來又差,今比堯時似差及四分之一。古時冬至日在牽牛,今卻在斗。
德明。 天最健,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之健次於天,一日恰好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但比天為退一度。月比日大故緩,比天為退十三度有奇。但曆家只算所退之度,卻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此乃截法,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說,其實非右行也。橫渠曰:「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勾苏f最好。書疏「璣衡」,禮疏「星回於天」,漢志天體,沈括渾儀議,皆可參考。
閎祖。 問:「天道左旋,自東而西,日月右行,則如何?」曰:「橫渠說日月皆是左旋,說得好。蓋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速,健次於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好。比天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二日天進二度,則日為退二度。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過之度,又恰周得本數(shù);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盡本數(shù),遂與天會而成一年。月行遲,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盡,比天為退了十三度有奇。進數(shù)為順天而左,退數(shù)為逆天而右。曆家以進數(shù)難算,只以退數(shù)算之,故謂之右行,且曰:『日行遲,月行速。』然則日行卻得其正,故揚子太玄首便說日云云。向來久不曉此,因讀月令『日窮於次』疏中有天行過一度之說,推之乃知其然。又如書『齊七政』疏中二三百字,說得天之大體亦好。後漢曆志亦說得好?!?span style="color: #008080;">義剛錄云:「
前漢曆志說道理處少,不及東漢志較詳?!?/span>淳問:「月令疏『地冬上騰,夏下降』,是否?」曰:「未便理會到此。且看大綱識得後,此處用度算方知。」淳。義剛同。
天左旋,日月亦左旋。但天行過一度,日只在此,當(dāng)卯而卯,當(dāng)午而午。某看得如此,後來得禮記說,暗與之合。泳。
天道與日月五星皆是左旋。天道日一周天而常過一度。日亦日一周天,起度端,終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一度。月行不及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今人卻云月行速,日行遲,此錯說也。但曆家以右旋為說,取其易見日月之度耳。至。
問天道左旋,日月星辰右轉(zhuǎn)。曰:「自疏家有此說,人皆守定。某看天上日月星不曾右轉(zhuǎn),只是隨天轉(zhuǎn)。天行健,這箇物事極是轉(zhuǎn)得速。且如今日日與月星都在這度上,明日旋一轉(zhuǎn),天卻過了一度;日遲些,便欠了一度;月又遲些,又欠了十三度。如歲星須一轉(zhuǎn)爭了三十度。要看曆數(shù)子細,只是『璇璣玉衡』疏載王蕃渾天說一段極精密,可檢看,便是說一箇現(xiàn)成天地了。月常光,但初二三日照只照得那一邊,過幾日漸漸移得正,到十五日,月與日正相望。到得月中天時節(jié),日光在地下,迸從四邊出,與月相照,地在中間,自遮不過。今月中有影,云是莎羅樹,乃是地形,未可知。」賀孫。
義剛言:「伯靖以為天是一日一周,日則不及一度,非天過一度也。」曰:「此說不是。若以為天是一日一周,則四時中星如何解不同?更是如此,則日日一般,卻如何紀(jì)歲?把甚麼時節(jié)做定限?若以為天不過而日不及一度,則趲來趲去,將次午時便打三更矣!」因取禮記月令疏指其中說早晚不同,及更行一度兩處,曰:「此說得甚分明。其他曆書都不如此說。蓋非不曉,但是說滑了口後,信口說,習(xí)而不察,更不去子細檢點。而今若就天裏看時,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把天外來說,則是一日過了一度。季通常有言:『論日月,則在天裏;論天,則在太虛空裏。若去太虛空裏觀那天,自是日月羇得不在舊時處了?!弧瓜壬链耍允之嬢喿?,曰:「謂如今日在這一處,明日自是又羇動著些子,又不在舊時處了。」又曰:「天無體,只二十八宿便是天體。日月皆從角起,天亦從角起。日則一日運一周,依舊只到那角上;天則一周了,又過角些子。日日累上去,則一年便與日會。」次日,仲默附至天說曰:「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故日行一日,亦繞地一周,而在天為不及一度。積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與天會,是一歲日行之?dāng)?shù)也。月麗天而尤遲,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與日會。十二會,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餘分之積,又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盡三百四十八。通計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歲月行之?dāng)?shù)也。歲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日者,一歲之常數(shù)也。故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為氣盈。月與日會,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為朔虛。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故一歲閏率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歲一閏,則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單一;五歲再閏,則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歲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也?!瓜壬源耸玖x剛,曰:「此說也分明。」義剛。
天道左旋,日月星並左旋。星不是貼天。天是陰陽之氣在上面,下人看,見星隨天去耳。宇。
問:「經(jīng)星左旋,緯星與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諸家是如此說。橫渠說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磥頇M渠之說極是。只恐人不曉,所以詩傳只載舊說?!够蛟唬骸复艘嘁滓?。如以一大輪在外,一小輪載日月在內(nèi),大輪轉(zhuǎn)急,小輪轉(zhuǎn)慢。雖都是左轉(zhuǎn),只有急有慢,便覺日月似右轉(zhuǎn)了?!乖唬骸溉?。但如此,則曆家『逆』字皆著改做『順』字,『退』字皆著改做『進』字?!?span style="color: #008080;">僩。 晉天文志論得亦好,多是許敬宗為之。日月隨天左旋,如橫渠說較順。五星亦順行。曆家謂之緩者反是急,急者反是緩。曆數(shù),謂日月星所經(jīng)歷之?dāng)?shù)。
揚。 問:「日是陽,如何反行得遲如月?」曰:「正是月行得遲。」問:「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乖唬骸笗鸭沂菍⑺说锥葦?shù)為進底度數(shù)。天至健,故日常不及他一度;月又遲,故不及天十三度有奇。且如月生於西,一夜一夜?jié)u漸向東,便可見月退處。」問:「如此說,則是日比天行遲了一度,月比天行遲了十三度有奇?!乖唬骸笗鸭胰羧绱苏f,則算著那相去處度數(shù)多。今只以其相近處言,故易算。聞季通云:『西域有九執(zhí)曆,卻是順?biāo)??!弧?span style="color: #008080;">胡泳。
程子言日升降於三萬里,是言黃赤道之間相去三萬里。天日月星皆是左旋,只有遲速。天行較急,一日一夜繞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進過一度。日行稍遲,一日一夜繞地恰一周,而於天為退一度。至一年,方與天相值在恰好處,是謂一年一周天。月行又遲,一日一夜繞地不能匝,而於天常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強,恰與天相值在恰好處,是謂一月一周天。月只是受日光。月質(zhì)常圓,不曾缺,如圓毬,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在卯,正相對,受光為盛。天積氣,上面勁,只中間空,為日月來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邊空。有時月在天中央,日在地中央,則光從四旁上受於月。其中昏暗,便是地影。望以後,日與月行便差背向一畔,相去漸漸遠,其受光面不正,至朔行又相遇。日與月正緊相合,日便蝕,無光。月或從上過,或從下過,亦不受光。星亦是受日光,但小耳。北辰中央一星甚小,謝氏謂「天之機」,亦略有意,但不似「天之樞」較切。
淳。 日月升降三萬里之中,此是主黃道相去遠近而言。若天之高,則里數(shù)又煞遠?;蛟话巳f四千里,未可知也。立八尺之表,以候尺有五寸之景,寸當(dāng)千里,則尺有五寸恰當(dāng)三萬里之半。日去表有遠近,故景之長短為可驗也。曆家言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行,非也。其實天左旋,日月星辰亦皆左旋。但天之行疾如日,天一日一周,更攙過一度,日一日一周,恰無贏縮,以月受日光為可見。月之望,正是日在地中,月在天中,所以日光到月,四伴更無虧欠;唯中心有少壓翳處,是地有影蔽者爾。及日月各在東西,則日光到月者止及其半,故為上弦;又減其半,則為下弦。逐夜增減,皆以此推。地在天中,不為甚大,只將日月行度折算可知。天包乎地,其氣極緊。試登極高處驗之,可見形氣相催,緊束而成體。但中間氣稍寬,所以容得許多品物。若一例如此氣緊,則人與物皆消磨矣!謂日月只是氣到寅上則寅上自光,氣到卯上則卯上自光者,亦未必然。既曰日月,則自是各有一物,方始各有一名。星光亦受於日,但其體微爾。五星之色各異,觀其色,則金木水火之名可辯。眾星光芒閃爍,五星獨不如此。眾星亦皆左旋,唯北辰不動,在北極五星之旁一小星是也。蓋此星獨居天軸,四面如輪盤,環(huán)繞旋轉(zhuǎn),此獨為天之樞紐是也。日月薄蝕,只是二者交會處,二者緊合,所以其光掩沒,在朔則為日食,在望則為月蝕,所謂「紓前縮後,近一遠三」。如自東而西,漸次相近,或日行月之旁,月行日之旁,不相掩者皆不蝕。唯月行日外而掩日於內(nèi),則為日蝕;日行月外而掩月於內(nèi),則為月蝕。所蝕分數(shù),亦推其所掩之多少而已。
謨。 日月升降三萬里中,謂夏至謂冬至,其間黃道相去三萬里。
夏至黃道高,冬至黃道低。伊川誤認作東西相去之?dāng)?shù)。形器之物,雖天地之大,亦有一定中處。伊川謂「天地?zé)o適而非中」,非是。
揚。 先生論及璣衡及黃赤道日月躔度,潘子善言:「嵩山本不當(dāng)天之中,為是天形欹側(cè),遂當(dāng)其中耳?!乖唬骸羔陨讲皇翘熘校耸堑刂小|S道赤道皆在嵩山之北。南極北極,天之樞紐,只有此處不動,如磨臍然。此是天之中至極處,如人之臍帶也?!?span style="color: #008080;">銖。
「周髀法謂極當(dāng)天中,日月遶天而行,遠而不可見者為盡。此說不是?!箚枺骸刚撜Z或問中云:『南極低入地三十六度,北極高出地三十六度?!蝗绾??」曰:「圓徑七十二度,極正居其中。堯典疏義甚詳?!?span style="color: #008080;">德明。
季通嘗設(shè)一問云:「極星只在天中,而東西南北皆取正於極,而極星皆在其上,何也?」某無以答。後思之,只是極星便是北,而天則無定位。
義剛。 南極在下七十二度,常隱不見。唐書說,有人至海上,見南極下有數(shù)大星甚明。此亦在七十二度之內(nèi)。
義剛。 月體常圓無闕,但常受日光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邊明,人在這邊望,只見在弦光。十五六則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邊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中是地影。月,古今人皆言有闕,惟沈存中云無闕。
揚。 「月無盈闕,人看得有盈闕。蓋晦日則月與日相疊了,至初三方漸漸離開去,人在下面?zhèn)瓤匆?,則其光闕。至望日則月與日正相對,人在中間正看見,則其光方圓。」因云,禮運言:「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谷绱?,則氣不和時便無月,恐無此理。其云「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彼必不曾以理推之。若以理推之,則無有盈闕也。畢竟古人推究事物,似亦不甚子細?;蛟疲骸缚质钦f元初有月時?!乖唬骸敢舱f不得。」
燾。 問「弦望」之義。曰:「上弦是月盈及一半,如弓之上弦;下弦是月虧了一半,如弓之下弦?!褂謫枺骸甘撬姆秩“敕瘢俊乖唬骸溉缍侄?,也是四分取半?!挂蛘f曆家謂「紓前縮後,近一遠三」。以天之圍言之,上弦與下弦時,月日相看,皆四分天之一。
僩。 問:「月本無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所以光者,以日氣從地四旁周圍空處迸出,故月受其光?!弧瓜壬唬骸溉舨蝗绱?,月何緣受得日光?方合朔時,日在上,月在下,則月面向天者有光,向地者無光,故人不見。及至望時,月面向人者有光,向天者無光,故見其圓滿。若至弦時,所謂『近一遠三』,只合有許多光?!褂衷疲骸冈鲁S幸话牍?。月似水,日照之,則水面光倒射壁上,乃月照也。」問:「星受日光否?」曰:「星恐自有光?!?span style="color: #008080;">德明。
問:「月受日光,只是得一邊光?」曰:「日月相會時,日在月上,不是無光,光都載在上面一邊,故地上無光。到得日月漸漸相遠時,漸擦挫,月光漸漸見於下。到得望時,月光渾在下面一邊。望後又漸漸光向上去?!?span style="color: #008080;">胡泳。
或問:「月中黑影是地影否?」曰:「前輩有此說,看來理或有之。然非地影,乃是地形倒去遮了他光耳。如鏡子中被一物遮住其光,故不甚見也。蓋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間地是一塊實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暈也?!箚枺骸溉展鈴乃倪吷淙朐鹿?,何預(yù)地事,而礙其光?」曰:「終是被這一塊實底物事隔住,故微有礙耳。」
或錄云:「今人剪紙人貼鏡中,以火光照之,則壁上圓光中有一人。月為地所礙,其黑暈亦猶是耳?!?/span>
康節(jié)謂:「日,太陽也;月,少陰也;星,少陽也;辰,太陰也。星辰,非星也?!褂衷唬骸赋礁ゼ斗??!狗空?,舍也。故十二辰亦謂之十二舍。上「辰」字謂日月也,所謂三辰。北斗去辰爭十二來度。日蝕是日月會合處。月合在日之下,或反在上,故蝕。月蝕是日月正相照。伊川謂月不受日光,意亦相近。蓋陰盛亢陽,而不少讓陽故也。又曰:「日月會合,故初一初二,月全無光。初三漸開,方微有弦上光,是哉生明也。開後漸亦光,至望則相對,故圓。此後復(fù)漸相近,至晦則復(fù)合,故暗。月之所以虧盈者此也?!?span style="color: #008080;">伯羽。 問:「自古以日月之蝕為災(zāi)異。如今曆家卻自預(yù)先算得,是如何?」曰:「只大約可算,亦自有不合處。有曆家以為當(dāng)食而不食者,有以為不當(dāng)食而食者?!?span style="color: #008080;">木之。
曆家之說,謂日光以望時遙奪月光,故月食;日月交會,日為月掩,則日食。然聖人不言月蝕日,而以「有食」為文者,闕於所不見。
閎祖。 日食是為月所掩,月食是與日爭敵。月饒日些子,方好無食。
揚。 日月交蝕。
暗虛。道夫。 「遇險」,謂日月相遇,陽遇陰為險也。
振。 日月食皆是陰陽氣衰?;諒R朝曾下詔書,言此定數(shù),不足為災(zāi)異,古人皆不曉曆之故。
揚。 橫渠言,日月五星亦隨天轉(zhuǎn)。如二十八宿隨天而定,皆有光芒;五星逆行而動,無光芒。
揚。 緯星是陰中之陽,經(jīng)星是陽中之陰。蓋五星皆是地上木火土金水之氣上結(jié)而成,卻受日光。經(jīng)星卻是陽氣之餘凝結(jié)者,疑得也受日光。但經(jīng)星則閃爍開闔,其光不定。緯星則不然,縱有芒角,其本體之光亦自不動,細視之可見。
僩。 莫要說水星。蓋水星貼著日行,故半月日見。
泳。 夜明多是星月。早日欲上未上之際,已先爍退了星月之光,然日光猶未上,故天欲明時,一霎時暗。
揚。 星有墮地其光燭天而散者,有變?yōu)槭摺?span style="color: #008080;">揚。
分野之說始見於春秋時,而詳於漢志。然今左傳所載大火辰星之說,又卻只因其國之先曾主二星之祀而已。是時又未有所謂趙魏晉者。然後來占星者又卻多驗,殊不可曉。
廣。 叔重問星圖。曰:「星圖甚多,只是難得似。圓圖說得頂好。天彎,紙卻平。方圖又卻兩頭放小不得?!褂衷唬骸改枪w物事兩頭小,中心漲?!褂衷唬骸溉倭宥人姆侄戎?,想見只是說赤道。兩頭小,必?zé)o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span style="color: #008080;">節(jié)。
風(fēng)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轉(zhuǎn)。今此處無風(fēng),蓋或旋在那邊,或旋在上面,都不可知。如夏多南風(fēng),冬多北風(fēng),此亦可見。
廣。 霜只是露結(jié)成,雪只是雨結(jié)成。古人說露是星月之氣,不然。今高山頂上雖晴亦無露。露只是自下蒸上。人言極西高山上亦無雨雪。
廣。 「高山無霜露,卻有雪。某嘗登雲(yún)谷。晨起穿林薄中,並無露水沾衣。但見煙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眾山僅露峰尖,煙雲(yún)環(huán)繞往來,山如移動,天下之奇觀也!」或問:「高山無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氣漸清,風(fēng)漸緊,雖微有霧氣,都吹散了,所以不結(jié)。若雪,則只是雨遇寒而凝,故高寒處雪先結(jié)也。道家有高處有萬里剛風(fēng)之說,便是那裏氣清緊。低處則氣濁,故緩散。想得高山更上去,立人不住了,那裏氣又緊故也。離騷有九天之說,注家妄解,云有九天。據(jù)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shù)。
以手畫圖暈,自內(nèi)繞出至外,其數(shù)九。裏面重數(shù)較軟,至外面則漸硬。想到第九重,只成硬殼相似,那裏轉(zhuǎn)得又愈緊矣?!?span style="color: #008080;">僩。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蓋只是霰下,被猛風(fēng)拍開,故成六出。如人擲一團爛泥於地,泥必灒開成稜瓣也。又,六者陰數(shù),大陰玄精石亦六稜,蓋天地自然之?dāng)?shù)。
僩。 問龍行雨之說。曰:「龍,水物也。其出而與陽氣交蒸,故能成雨。但尋常雨自是陰陽氣蒸鬱而成,非必龍之為也?!好茈?yún)不雨,尚往也』,蓋止是下氣上升,所以未能雨。必是上氣蔽蓋無發(fā)洩處,方能有雨。橫渠正蒙論風(fēng)雷雲(yún)雨之說最分曉?!?span style="color: #008080;">木之。
問:「雷電,程子曰:『只是氣相摩軋?!皇欠??」曰:「然?!埂富蛞詾橛猩裎铩!乖唬骸笟饩蹌t須有,然纔過便散。如雷斧之類,亦是氣聚而成者。但已有渣滓,便散不得,此亦屬『成之者性?!粡堊釉疲骸浩鋪硪?,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患创死硪??!?span style="color: #008080;">{膋,月改田}。
雷如今之爆杖,蓋鬱積之極而迸散者也。
方子。 十月雷鳴。曰:「恐發(fā)動了陽氣。所以大雪為豐年之兆者,雪非豐年,蓋為凝結(jié)得陽氣在地,來年發(fā)達生長萬物?!?span style="color: #008080;">敬仲。
雷雖只是氣,但有氣便有形。如蝃蝀本只是薄雨為日所照成影,然亦有形,能吸水,吸酒。人家有此,或為妖,或為祥。
義剛。 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氣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氣了。
揚。 伊川說:「世間人說雹是蜥蜴做,初恐無是理?!箍磥硪嘤兄V恢^之全是蜥蜴做,則不可耳。自有是上面結(jié)作成底,也有是蜥蜴做底,某少見十九伯說親見如此。
記在別錄。十九伯誠確人,語必不妄。又,此間王三哥之祖參議者云,嘗登五臺山,山極高寒,盛夏攜綿被去。寺僧曰:「官人帶被來少?!雇跎豕种?。寺僧又為借得三兩條與之。中夜之間寒甚,擁數(shù)床綿被,猶不煖。蓋山頂皆蜥蜴含水,吐之為雹。少間,風(fēng)雨大作,所吐之雹皆不見。明日下山,則見人言,昨夜雹大作。問,皆如寺中所見者。又,夷堅志中載劉法師者,後居隆興府西山修道。山多蜥蜴,皆如手臂大。與之餅餌,皆食。一日,忽領(lǐng)無限蜥蜴入菴,井中之水皆為飲盡。飲乾,即吐為雹。已而風(fēng)雨大作,所吐之雹皆不見。明日下山,則人言所下之雹皆如蜥蜴所吐者。蜥蜴形狀亦如龍,是陰屬。是這氣相感應(yīng),使作得他如此。正是陰陽交爭之時,所以下雹時必寒。今雹之兩頭皆尖,有稜道。疑得初間圓,上面陰陽交爭,打得如此碎了?!副ⅰ棺謴摹赣辍梗瑥摹赴?,是這氣包住,所以為雹也。
古今曆家只推算得箇陰陽消長界分耳。
人傑。曆。 太史公曆書是說太初,然卻是顓頊四分曆。劉歆作三統(tǒng)曆。唐一行大衍曆最詳備。五代王樸司天考亦簡嚴(yán)。然一行王樸之曆,皆止用之二三年即差。王樸曆是七百二十加去。季通所用,卻依康節(jié)三百六十?dāng)?shù)。
人傑。 今之造曆者無定法,只是趕趂天之行度以求合,或過則損,不及則益,所以多差。因言,古之鍾律紐算,寸分毫釐絲忽皆有定法,如合符契,皆自然而然,莫知所起。古之聖人,其思之如是之巧,然皆非私意撰為之也。意古之曆書,亦必有一定之法,而今亡矣。三代而下,造曆者紛紛莫有定議,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得古人一定之法也。季通嘗言:「天之運無常。日月星辰積氣,皆動物也。其行度疾速,或過不及,自是不齊。使我之法能運乎天,而不為天之所運,則其疏密遲速,或過不及之間,不出乎我。此虛寬之大數(shù)縱有差忒,皆可推而不失矣。何者?以我法之有定而律彼之無定,自無差也?!辜就ㄑ苑鞘?。天運無定,乃其行度如此,其行之差處亦是常度。但後之造曆者,其為數(shù)窄狹,而不足以包之爾。
僩。 問:「曆法何以推月之大小?」曰:「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六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計之,觀其合朔為如何。如前月大,則後月初二日月生明;前月小,則後月初三日月生明?!?span style="color: #008080;">人傑。
閏餘生於朔不盡周天之氣。周天之氣,謂二十四氣也。月有大小,朔不得盡此氣,而一歲日子足矣,故置閏。
揚。 中氣只在本月。若趲得中氣在月盡,後月便當(dāng)置閏。
人傑。 沈存中欲以節(jié)氣定晦朔,不知交節(jié)之時適在亥,此日當(dāng)如何分。
方子。 或說曆四廢日。曰:「只是言相勝者:春是庚辛日,秋是甲乙日。溫公潛虛亦是此意?!?span style="color: #008080;">人傑。
五子六甲,二五為干,二六為支。
人傑。 先在先生處見一書,先立春,次驚蟄,次雨水,次春分,次穀雨,次清明。云:「漢曆也?!?span style="color: #008080;">揚。
子升問:「人言虜中曆與中國曆差一日,是否?」曰:「只如子正四刻方屬今日,子初自屬昨日。今人纔交子時,便喚做今日。如此亦便差一日?!?span style="color: #008080;">木之。
曆數(shù)微眇,如今下漏一般。漏管稍澀,則必後天;稍闊,則必先天,未子而子,未午而午。
淵。 曆法,季通說,當(dāng)先論天行,次及七政。此亦未善。要當(dāng)先論太虛,以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一定位,然後論天行,以見天度加損虛度之歲分。歲分既定,然後七政乃可齊耳。
道夫。 或問:「季通曆法未是?」曰:「這都未理會得。而今須是也會布算,也學(xué)得似他了,把去推測,方見得他是與不是。而今某自不曾理會得,如何說得他是與不是。這也是康節(jié)說恁地。若錯時,也是康節(jié)錯了。只是覺得自古以來,無一箇人考得到這處。然也只在史記漢書上,自是人不去考。司馬遷班固劉向父子杜佑說都一同,不解都不是?!?span style="color: #008080;">賀孫。
陳得一統(tǒng)元曆,紹興七八年間作。又云:「局中暗用紀(jì)元曆,以統(tǒng)元為名?!?span style="color: #008080;">文蔚。
渾儀可取,蓋天不可用。試令主蓋天者做一樣子,如何做?只似箇雨傘,不知如何與地相附著。若渾天,須做得箇渾天來。
賀孫?;蜾浽疲骸赣心苷f蓋天者,欲令作一蓋天儀,不知可否?;蛟扑苽銟?。如此,則四旁須有漏風(fēng)處,故不若渾天之可為儀也。」 先生嘗言:「數(shù)家有大小陽九?!沟婪騿枺骸腹麪?,則有國有家者何貴乎修治?」曰:「在我者過得他一二分,便足以勝之。」
道夫。數(shù)。 問:「周公定豫州為天地之中,東西南北各五千里。今北邊無極,而南方交趾便際海,道里長短敻殊,何以云各五千里?」曰:「此但以中國地段四方相去言之,未說到極邊與際海處。南邊雖近海,然地形則未盡。如海外有島夷諸國,則地猶連屬。彼處海猶有底,至海無底處,地形方盡。周公以土圭測天地之中,則豫州為中,而南北東西際天各遠許多。至於北遠而南近,則地形有偏爾,所謂『地不滿東南』也。禹貢言東西南北各二千五百里,不知周公何以言五千里。今視中國,四方相去無五千里,想他周公且恁大說教好看。如堯舜所都冀州之地,去北方甚近。是時中國土地甚狹,想只是略相羈縻。至夏商已後,漸漸開闢。如三苗只在今洞庭彭蠡湖湘之間。彼時中國已不能到,三苗所以也負固不服?!?span style="color: #008080;">後來又見先生說:「崑崙取中國五萬里,此為天地之中。中國在東南,未必有五萬里。嘗見佛經(jīng)說崑崙山頂有阿耨大池,水流四面去,其東南入中國者為黃河,其二方流為弱水黑水之類?!?/span>又曰:「自古無人窮至北海,想北海只挨著天殼邊過。緣北邊地長,其勢北海不甚闊。地之下與地之四邊皆海水周流,地浮水上,與天接,天包水與地?!箚枺骸柑煊行钨|(zhì)否?」曰:「無。只是氣旋轉(zhuǎn)得緊,如急風(fēng)然,至上面極高處轉(zhuǎn)得愈緊。若轉(zhuǎn)纔慢,則地便脫墜矣!」問:「星辰有形質(zhì)否?」曰:「無。只是氣之精英凝聚者?!够蛟疲骸溉鐭艋ǚ瘢俊乖唬骸溉?。」
僩。地理。 人言北方土地高燥,恐暑月亦蒸濕。何以言之?月令云:「是月也,土潤溽暑,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想得春夏間天轉(zhuǎn)稍慢,故氣候緩散昏昏然,而南方為尤甚。至秋冬,則天轉(zhuǎn)益急,故氣候清明,宇宙澄曠。所以說天高氣清,以其轉(zhuǎn)急而氣緊也。
僩。 「海那岸便與天接。」或疑百川赴海而海不溢。曰:「蓋是乾了。有人見海邊作旋渦吸水下去者?!?span style="color: #008080;">直卿云:「程子大爐鞴之說好。」方子。
海水無邊,那邊只是氣蓄得在。
揚。 海水未嘗溢者,莊周所謂「沃焦土」是也。
德明。 潮之遲速大小自有常。舊見明州人說,月加子午則潮長,自有此理。沈存中筆談?wù)f亦如此。
德明。 陸子靜謂潮是子午月長,沈存中續(xù)筆談之說亦如此,謂月在地子午之方,初一卯,十五酉。
方子。 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異,水本異而末同?!?span style="color: #008080;">義剛。
問:「先生前日言水隨山行,何以驗之?」曰:「外面底水在山下,中間底水在脊上行。」因以指為喻,曰:「外面底水在指縫中行,中間底水在指頭上行?!褂衷唬骸干较掠兴?。今浚井底人亦看山脈?!?span style="color: #008080;">節(jié)。
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箇風(fēng)水。山脈從雲(yún)中發(fā)來,雲(yún)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于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于海。前面一條黃河環(huán)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為前案。遂過去為泰山,聳于左,是為龍。準(zhǔn)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
淳。義剛同。 堯都中原,風(fēng)水極佳。左河?xùn)|,太行諸山相遶,海島諸山亦皆相向。右河南遶,直至泰山湊海。第二重自蜀中出湖南,出廬山諸山。第三重自五嶺至明越。又黑水之類,自北纏繞至南海。泉州常平司有一大圖,甚佳。
揚。 河?xùn)|地形極好,乃堯舜禹故都,今晉州河中府是也。左右多山,黃河繞之,嵩、華列其前。
廣。 上黨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上黨,太行山之極高處。平陽晉州蒲阪,山之盡頭,堯舜之所都也。河?xùn)|河北諸州,如太原晉陽等處,皆在山之兩邊窠中。山極高闊。
伊川云:「太行千里一塊石。」山後是忻代諸州。泰山卻是太行之虎山。又問:「平陽蒲阪,自堯舜後何故無人建都?」曰:「其地磽瘠不生物,人民樸陋儉嗇,故惟堯舜能都之。後世侈泰,如何都得。」
僩。 河?xùn)|河北皆遶太行山。堯舜禹所都,皆在太行下。
揚。 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黨在山脊最高處。過河便見太行在半天,如黑雲(yún)然。
揚。 或問:「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關(guān)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山,東盡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冢漢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揚州而盡。江南諸山則又自岷山分一支,以盡乎兩浙閩廣?!?span style="color: #008080;">僩。
江西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故皆逆。閩中卻是自北而南,故皆順。
揚。 閩中之山多自北來,水皆東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來,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熱。
僩。 仙霞嶺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脈發(fā)去為臨安,又發(fā)去為建康。
義剛。 江西山水秀拔,生出人來便要硬做。
升卿。 荊襄山川平曠,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氣象,為東南交會處,耆舊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變,則正是兵交之衝,又恐無噍類!
義剛。 要作地理圖三箇樣子:一寫州名,一寫縣名,一寫山川名。仍作圖時,須用逐州正斜、長短、闊狹如其地形,糊紙葉子以剪。
振。 或問南北對境圖。曰:「天下大川有二,止河與江。如淮亦小,只是中間起。虜中混同江卻是大川?!估畹轮畣枺骸秆ΤV菥庞驁D如何?」曰:「其書細碎,不是著書手段?!河铔Q九川,距四?!涣?,卻逐旋爬疏小江水,令至川。此是大形勢?!?span style="color: #008080;">蓋卿。
先生謂張倅云:「向於某人家看華夷圖,因指某水云:『此水將有入淮之勢。』其人曰:『今其勢已自如此?!弧瓜壬蜓?,河本東流入海,後來北流。當(dāng)時亦有填河之議,今乃向南流矣。
力行。 「某說道:『後來黃河必與淮河相并?!徊дf:『今已如此。』問他:『如何見得?』伯恭說:『見薛某說?!弧褂衷唬骸冈S間河北流,自後中原多事;後來南流,虜人亦多事。近來又北流,見歸正人說。」
或錄云:「因看劉樞家中原圖,黃河卻自西南貫梁山泊,迤邐入淮來。神宗時,河北流,故虜人盛;今卻南來,故其埶亦衰。」又曰:「神宗時行淤田策,行得甚力。差官去監(jiān)那箇水,也是肥。只是未蒙其利,先有衝頹廬舍之患?!古俗由茊枺骸溉绾慰芍魏記Q之患?」曰:「漢人之策,令兩旁不立城邑,不置民居,存留些地步與他,不與他爭,放教他寬,教他水散漫,或流從這邊,或流從那邊,不似而今作堤去圩他。元帝時,募善治河決者。當(dāng)時集眾議,以此說為善?!褂謫枺骸负記Q了,中心平處卻低,如何?」曰:「不會低,他自擇一箇低處去?!褂謫枺骸赣褐菔蔷胖菽茄Y高?」曰:「那裏無甚水?!褂衷唬骸赣碡曇嗖豢煽计浯蔚?,那如經(jīng)量門簿?所謂門簿者,載此一都有田若干,有山若干?!?span style="color: #008080;">節(jié)。
御河是太行之水,出來甚清。周世宗取三關(guān),是從御河裏去,三四十日取了。又曰:「御河之水清見底。後來黃河水衝來,濁了?!乖唬骸负颖绷鳎怯碇实??!褂衷唬骸覆皇怯碇实?,近禹之故道?!?span style="color: #008080;">節(jié)。
仲默問:「有兩漢水,如何有一水謂之西漢江?」曰:「而今如閬州等處,便是東川。東川卻有一支出來,便是西漢江,即所謂嘉陵江也?!?span style="color: #008080;">義剛。
南康郡治,張齊賢所建,蓋兩江之咽喉。古人做事都有意思。又如利州路,卻有一州在劍閣外。
方子。 漢荊州刺史是守襄陽。魏晉以後,以江陵為荊州。
節(jié)。 吳大年曰:「呂蒙城在郢州。其城方,其中又有數(shù)重,形址如井,今猶存?!?span style="color: #008080;">義剛。
道州即舂陵。武帝封子為舂陵王,後徙居鄧州。至今鄧州亦謂之舂陵。
義剛。 漢時人仕宦於瓜州者,更極前面亦有人往。長安西門至彼,九千九百九十九里。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