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無處不在,不管是職場上談判也好,生活中人際交往也好,都離不開心理博弈。《博弈心理學》一書就此點出日常三個效應,在恰當?shù)倪\用中能讓自己如魚得水,進退有度。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1
幼犬效應
「幼犬效應」指的是是說原本沒有養(yǎng)狗的打算,但撫摸了小狗后對它心生憐愛,于是也想養(yǎng)一只。
其實跟《影響力》中互惠互利效應有點類同,當你不知道收到對受對方一點優(yōu)惠時不管愿不愿意,都很容易受起影響。比如買護膚品時常常會送你免費小樣,賣服裝的地方建立有試衣間的成交率會比沒有試衣間的高很多,大多數(shù)人一旦從試試,到試了很滿意時,就會忍不住想再進一步,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大多數(shù)人過后都會趨向于不好意思,試試也無妨的心理去購買正裝,從而促成成交。
2
富蘭克林效應
賓夕法尼亞州有一位出了名的鐵石心腸的議員,富蘭克林需要將他拉入自己的陣營。他向議員借了本藏書,在那之后,那名議員居然破天荒地開始找富蘭克林說話,并表示隨時樂意為他效勞。這就是「富蘭克林效應」的來源。
當有求于人或者想維護以后朋友之間彼此良性循環(huán)聯(lián)系時,可以試試富蘭克林效應。當想讓對方放下戒心提供幫助時,不知道對方是否愿意,可先用一般人都容易達到的級別,求助對方,一般他們都會幫忙的,當人們善待某人一次后,會更傾向于繼續(xù)對他好。
但這個效應是建立在知恩圖報以及不會給對方造成麻煩的情況下,伸手黨不在這個行列中。
3
沉錨效應
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做判斷時,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想法就像被沉入海底的錨固定住一樣。
這個效應前幾年的電商界用得很溜,大促前提價,大促中打半折是慣用手法,很多消費者就算是心知肚明了,但看到巨大的價格差距還是忍不住想占便宜的心理,想趕快入手買買買。近些年,我國相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guān)平臺也與時俱進,深諳網(wǎng)購潛規(guī)則,特意針對價格指定一系列措施,如原價以30天或7天價格為準,不能任意浮動,從側(cè)面也打破了沉錨效應,讓消費者購物顯得更理性。
沉錨效應也不是全用在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
比如我們知道在日本,是瘦子的集中營,很少看到胖子,在飲食習慣中他們大多運用沉錨效應來騙過我們的大腦,達到健康飲食目的。比如盛食物的碗具大多很多個,而且小巧精致,一次裝也裝不了多少,但一桌看上去琳瑯滿目,感覺能吃很多的樣子,減肥瘦身可以用這個辦法試一下,感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樣子。
歡迎個人轉(zhuǎn)發(fā),轉(zhuǎn)載請參照“轉(zhuǎn)載授權(quán)須知”
關(guān)注 只想好好說話(whisper-s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