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孔老論道之三《莊子》:孔子見老子后三日不語,悟老子真?zhèn)鞫玫?/div>

老子像(左),老子像(右)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末期的圣哲先賢,而根據(jù)《史記》的記載,孔子曾親自拜訪過老子,并以老子為師。這在《莊子》中也有一則記載,說的是孔子五十一歲時,仍未領悟大道,于是前去請教老子,最終領悟老子的真?zhèn)鞫玫?。關(guān)于這篇記述,其真?zhèn)螝v來眾說紛紜,筆者傾向于認為二人見面確有其事,但對話內(nèi)容則是寄托孔老二圣之名而發(fā)的,意在闡明道家玄理。鐘泰《莊子發(fā)微》:“孔之嘗受教于老,不必諱。而此其所言,是否盡信,則實難說······但當通其意而不泥其文,斯為善讀耳。”

《莊子》中關(guān)于孔子、老子對談論道的記述共有五篇,本文翻譯的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篇,該篇透露了老子的得道心法,剖析了仁義和大道,儒道文化在其中激烈碰撞,可謂將孔子和老子的核心思想進行了精彩發(fā)揮。該篇也是筆者整理自《莊子》的“孔老論道系列”全五篇中的第三篇,其他四篇詳見文末鏈接。(本文作者是閱讀甲乙)

莊子像

《莊子·外篇·天運》

譯文

孔子到了五十一歲的年紀還沒有得道,于是就去南方的沛(pèi)地拜見老子。

老子說:“你來了?我聽說過你,北方的賢者,你也得道了嗎?”

孔子說:“還沒有?!?/p>

老子說:“你是怎么求道的呢?”

孔子說:“我求道于制度名數(shù),五年而未能得道?!?/p>

老子說:“你又怎么求道的呢?”

孔子說:“我求道于陰陽之理,十二年而未能得道?!?/p>

老子說:“這就對了,假使道可以進獻,那么沒有人不把它進獻給君王的;假使道可以奉送,那么沒有人不把它奉送給雙親的;假使道可以告訴別人,那么沒有人不把它告訴兄弟的;假使道可以給予別人,那么沒有人不把它給予子孫的。然而之所以不可能,沒有其他原因,全是因為內(nèi)心無受道之主則道不停留,外在無配道之合則道不運行。①由內(nèi)心生出的,如果不能稟受于外,圣人就不發(fā)出;由外在進入的,如果不能符合內(nèi)心,圣人就不納藏。名聲,如同天下共用的器物,不可以過多占取。

仁義,如同先王的旅舍,只可以住一宿而不可以久居,久居數(shù)見就會招來責難。古之至人,借道于仁,暫住于義,以游于逍遙自在之境,食于粗糙簡略的田地,立于不施不予的園圃。逍遙自在,無為也;粗糙簡略,易養(yǎng)也;不施不予,無出也。古者稱之為采真之游。認為錢財好的人,不能讓出利祿;認為顯達好的人,不能讓出名譽;親愛權(quán)力的人,不能給予別人權(quán)柄。操持這些東西則驚栗,舍去這些東西則悲痛。完全沒有鑒照,而只看到無休止的財名權(quán)力的人,這種是天戮之人。怨仇、恩惠、索取、給予、勸諫、教訓、生長、殺滅這八者,是匡正天下的手段,只有順循天道無所滯塞的人能使用它們。所以說:匡正天下,即自正也。而內(nèi)心對此不以為然的人,天道之門不會打開?!?/p>

孔子見老子而說起仁義,老子說:“揚糠瞇(mí)了眼睛,則天地易位四方難辨,蚊虻(méng)叮咬皮膚,則徹夜難眠。仁義更是慘毒,憤憒(kuì)我的心性,致亂沒有比它更大的了。您使天下不失去其質(zhì)樸本性,您也依順自然而動,秉持天德而立了,又何必竭力高舉仁義,像打著大鼓去搜尋逃犯呢?②天鵝不用每天沐浴就是白色的,烏鴉不用每天染黑就是黑色的。黑白是自然本質(zhì),不足以形成爭論。名譽是外在觀瞻,不能夠視為廣大。泉水干涸,魚一同處在陸地上,哈濕氣相互濡(rú)濕,用唾沫相互滋潤,不如相忘于江湖?!?/p>

孔子見完老子回來,三天沒有說話。

弟子問道:“夫子見老子,也有什么規(guī)諫嗎?”

孔子說:“我竟然現(xiàn)在在此見到了龍!龍,合能成一體,散能成華章,乘駕著云氣而飛翔于陰陽。我口張而不能閉合,我又有什么能規(guī)諫老子的呢!”

子貢說:“難道至人真的是居如枯尸,行若騰龍,默如深淵,語若雷霆,形發(fā)神動似隨天地么?我也可以得以一見么?”于是就以孔子的名義去見老子。

老子正坐在堂上,輕聲回應說:“我已年邁了,你有什么要告誡我的嗎?”

子貢說:“三王五帝治理天下的方式不同,但一樣都很有名聲,而只有先生認為他們不是圣人,這是為什么呢?”

老子說:“年輕人稍微往前來些,你為什么說他們不同呢?”

子貢回答說:“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禹出力治水而湯出兵伐桀,周文王順從商紂而不敢違逆,周武王違逆商紂而不肯順從,所以說不同。”

老子說:“年輕人稍微往前來些,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事。黃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樸統(tǒng)一,有人死了親人而不哭,民眾不會非議。堯治理天下,使民心相互親愛,有人為亡親降低喪服等級,民眾不會非議。舜治理天下,使民心相互競爭,孕婦懷胎十個月生子,孩子出生五個月就會說話,還沒長大到孩提就開始分別親疏,于是人就開始有了夭折。禹治理天下,使民心變化不古,人人懷有心機而兵伐名正言順,殺了盜賊不算殺人,人各自群分類聚,天下變化使至于此。因此天下非常驚駭,儒家墨家則都興起。其開始還有倫理,而如今卻以女為婦,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義上說是治理,而實際上沒有比他們致亂更大的了。三皇的智識,上遮蔽了日月的光明,下乖離了山川的精華,中間毀壞了四時的運行。他門的智識比蝎尾還毒,使小蟲小獸的本性都不得安寧,而還自以為是圣人,這不可恥嗎?太無恥了??!”子貢驚恐不安地站著。

孔子對老子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很久了,熟知其中道理了,以此干謁(gān yè)了七十二位君王,論述先王之道而闡明周公、召公的功績,卻沒有一個君王采用。太難了!是人太難說服了嗎?是道太難闡明了嗎?”

老子說:“太幸運了,你沒有遇到治世君王!那六經(jīng)只是先王的陳跡,哪里是其成效的根由呢!現(xiàn)在你所說的,就如同足跡。足跡是鞋子踩出來的,而足跡豈能當鞋子!白鶂(yì)相對而視,眸子不動就能相感成孕;蟲子雄的在上風鳴叫,雌的在下風應和就能相感成孕;有種叫作“類”的動物,一身兼有雌雄兩性,故而自相感化成孕。性不可更易,命不可改變,時不可阻止,道不可壅(yōng)塞。若能得道,則無所不可;失道,則沒有行得通的。”

孔子三個月不出門,再次去見老子,說:“我懂得了。烏鴉喜鵲卵生孵化,魚口沫相濡生育,細腰蜂不產(chǎn)子而化生③,生了弟弟后哥哥失寵而啼哭。太久了啊,我孔丘沒有順應造化而為人,不順應造化而為人,又怎能化人呢?、堋?/p>

老子說:“可以,孔丘得道了!”

注釋

①〔西晉〕郭象《莊子注》:“心中無受道之質(zhì),則雖聞道而過去也,中無主,則外物亦無正己者也,故未嘗通也。”

原文在通行的《莊子》中都作“中無主而不止,外無而不行”,歷來注家也大多依此來解釋,但其中的“正”字存在爭議,〔清〕俞樾指出:“正乃匹字之誤,《禮記·緇衣篇》:'唯君子能好其正’,鄭注曰:'正當為匹字之誤也’,是其例也?!惫P者查詢近年面世的上海博物館藏竹書《緇衣》和郭店楚簡《緇衣》,發(fā)現(xiàn)《緇衣》原本確乎是“匹”字,所以《莊子》此處作“正”字很可能也有誤,再結(jié)合上下文分析,解釋為“匹配”也更合理,所以筆者認為原本應是“匹”字,而非“正”字,更正后應是“中無主而不止,外無而不行”。

②擊鼓而求逃犯,逃犯聞聲而跑,不得也。竭力地高舉仁義而推行于世,正像這樣適得其反。

③細腰蜂,又名蜾蠃(guǒ luǒ),是一種寄生蜂,蜾蠃捕捉螟蛉(míng líng)存放在巢內(nèi),供孵化后的蜾蠃幼蟲食用。古人誤認為蜾蠃只有雄性,不產(chǎn)子,靠捕捉喂養(yǎng)螟蛉為子,稱為“化生”,因此有“螟蛉有子,蜾贏負之”的詩句。

④〔西晉〕郭象《莊子注》:“夫與化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薄裁鳌?span 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焦竑(hóng)《莊子翼》:“為人上者,信能體道法天,與化同運,節(jié)以鼓舞,時其霈澤,長養(yǎng)而熟成之,惡(wū)有不化者哉!”

解析

本篇講述了老子傳道孔子、孔子體悟大道的整個過程,故事跌宕起伏,議論石破天驚,闡明了孔子推行仁義是舍本逐末、擾亂天下,不如與化為人、順其自然,則萬物自足、入于大道。

文中老子直指核心,講明常人無法得道的主要原因是“中無主而不止,外無匹而不行”,而孔子冥思苦想老子真?zhèn)?,最終開悟,由衷感嘆:“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這兩句是非常值得琢磨的話,讀者閱讀此文,參悟此語,則可登堂入室,漸入佳境。

值得一提的是,本篇還是“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和司馬遷形容老子“其猶龍邪(yé)”的出處。

老子像

原文

《莊子·外篇·天運》: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得也?!?/p>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度數(shù),五年而未得也?!?/p>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p>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匹〕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于中,圣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墟,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茍簡,易養(yǎng)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quán)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p>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p>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得將何規(guī)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

子貢曰:“然則〔至〕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fā)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

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

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p>

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汝三王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服〕,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于蠣蠆之尾,鮮規(guī)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秋春》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jīng),先生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p>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閱讀甲乙|2022-08|專注國學文化的研究和分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