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指鹿為馬”的哲學思考

引言:中國古代哲學認為,物是心的映射,靜心須先去物,只有解除物對心的遮蔽,才能使人通天徹地,洞悉萬物。物是通過視覺映射到心中的,解物蔽,必先去視。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關(guān)閉了窗戶,內(nèi)心才不會被萬物所困擾。一個人如果沉迷于物累,沉迷于事物的形貌情景,他的心智就會被物所蔽,使自然而然的以人應物變成了以物役人。

“指鹿為馬”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秦皇本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shè)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倍佬υ唬骸柏┫嗾`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陰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這個典故被后世喻為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在普通人看來,這是個蠢不可及的問題,胡亥即帝位時已21歲,這個年齡已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一般不會輕易在皇帝面前開一些低級的玩笑,稍有不慎,可能會帶來殺身之禍,而趙高卻偏偏敢于嘗試,并因此而成功測試了諸臣對自己的“態(tài)度”。

趙高之所以敢在胡亥面前“指鹿為馬”,我想應該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可能:首先,趙高發(fā)動“沙丘政變”,擁立胡亥即皇帝位,彼此已結(jié)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胡亥仍需趙高的勢力維護皇統(tǒng)。其次,胡亥已被趙高架空,國家權(quán)柄已落入趙高之手,二世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最后,趙高身為帝師,在胡亥即帝位之前,彼此討論過以邏輯和認識論為出發(fā)點的哲學問題。因此,敢于在朝堂之上用這種戲謔的方式測試諸臣之心。

結(jié)合歷史事實,我認為第一條假設(shè)不成立。一個連自己親兄弟都誅殺的人還在意一個遠親臣子的性命嗎?趙高在朝堂“指鹿為馬”,度測朝臣之心,已形成結(jié)黨之勢,這是動搖國本的行為,胡亥笑言以對,說明胡亥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多大的事兒。第二條也不成立,趙高“指鹿為馬”的時候,朝廷里還有以李斯為首的另一派勢力,胡亥只要平衡好兩派的關(guān)系,不讓任何一方坐大,保持鷸蚌相爭的政治格局,得利的依然是胡亥。既然前兩種假設(shè)均不成立,那么,第三條才可能是趙高敢于“指鹿為馬”的根本原因。

關(guān)于邏輯和認識論的問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名家是討論這類問題最深入的一個思想學派,《漢書.藝文志》記載了春秋戰(zhàn)國時名家有七家,代表人物有戰(zhàn)國時期的惠施和公孫龍。名家著重討論名和實的關(guān)系問題,也就是事物的名稱與事物本身的關(guān)系問題。

惠施是一位認識論的相對主義者,在他看來,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無論是時間的早晚,空間的遠近,物體的高低等等都是相對的概念。針對具體的事物,從不同方面來看都是不同的,但從相同方面來看又都是相同的。他否定事物的差別性,否定具體事物的特點,同時也否定矛盾的特殊性。

他對事物提出了十個著名的議題,這就是《莊子.天下》篇中的“歷物十事”,其中就有一個著名的論題“今日適越而昔來”。意思是說,今天去越國昨天就到了。他認為時間是相對的,相對明天而言,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相對后天而言,今天就是后天的大前天。他認為今天和昨天都是相同的時間概念,既然相同,就可以說今天去越國昨天就到了。他還有一個著名的議題“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庇闷胀ㄈ说挠^點看,這不是胡說八道嗎?在我們的常識里,南北線和東西線的交匯點才是道路的“中央”,東西南北是相對中央而言的,它的參照點在中央。如果我們跳開平面的局限,站在三維的角度,以“燕”地為出發(fā)點一直向北飛行,是不是可以抵達所謂的“中央”?同樣的道理,我們?nèi)绻浴霸健钡貫槌霭l(fā)點,向南飛行,在不考慮地球曲率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也能到達所謂的“中央”,顯而易見,這是成立的。同時也說明,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jīng)認識到地球是圓形的了。

惠施基于自己的世界觀,還提出了一些奇怪的論題,比如“犬可以為羊”“龜長于蛇”,既然犬和羊都是動物,為什么“犬”這種動物不能稱之為“羊”而稱之為“犬”呢?“羊”這種動物不不稱之為“犬”而稱之為“羊”呢?大家都是人,為什么你叫張三他叫李四,難道李四就不能改名叫張三嗎?既然可以,那么為什么犬就不能稱之為羊呢?人可以改名,動物為什么就不能改名呢?如果全天下的人把犬稱之為羊,把羊稱之為犬,那么犬就可以變成羊了。

對于名和實的關(guān)系問題,其實不只是名家才關(guān)心,也不是戰(zhàn)國時才有的。早在春秋時代,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提出過“正名”,戰(zhàn)國時提出正名的還有宋研、尹文。

關(guān)于名和物的辯論,名家的另一個代表公孫龍著作過一篇《指物論》,這篇文章,自古以來,解讀者眾,在哲學界一直沒有形成共同的解讀版本,原因就在于對“指、非指、物指”概念的解讀出現(xiàn)了異議。

其實要搞清楚《指物論》究竟在談些什么,我們可以從公孫龍的其它著作入手進行解析。公孫龍?zhí)岢鲞^“堅白離”、“白馬非馬”和“雞三足”等著名論點。他認為石頭的“堅性”、“ 白色”與“石頭”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彼此可以分離,可以獨立存在,不能把“堅白石”看做一件東西。一塊石頭是否堅硬這是一個觸覺的問題,只能靠身體的接觸才能感知,石頭的顏色只能憑視覺才能識別,憑借觸覺是分別不出石頭是白或黑這種概念的,視覺對“堅”是不存在的,觸覺對“白”是不存在的,只有“堅石”或“白石”,沒有又堅又白的“堅白石”。“ 堅性”、“ 白色”和“石頭”只能作為三個不同的概念獨立存在,不能混為一談,這就是著名的“離堅白”詭辯。

他的另一篇“白馬論”,論證了“白馬非馬”,這又是他一個著名的詭辯,他認為白是顏色,馬是形狀,白馬包括了兩個不同的概念,那么白馬所指的既不是“馬”也不是“白”,所以“白馬”就不是“馬”。“ 白”與“馬”各自獨立存在,“白馬”與“馬”也各自獨立存在,它們是不同的獨立的概念,沒有統(tǒng)一體的白馬。他把一般和特殊隔離開來,認為一般抽象的馬可以脫離具體的特殊的馬而獨立存在。

公孫龍和惠施走了兩個極端,惠施把什么都混同起來,什么都可以轉(zhuǎn)化,是一個認識論的相對主義者。公孫龍把什么都割裂開來,什么都是各自孤立的,不成一體,是一個認識論的絕對主義者。

從以上事例,我們再來分析《指物論》,公孫龍所要表述的其實就是形容詞、副詞、冠詞在名詞中的應用所產(chǎn)生的物體概念的辨識問題,這種關(guān)于對名物的認識,莊子在他的《齊物論》中有過非常充分的論述。

莊子認為,“是也彼也。彼也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焙芏嗳苏J為,“莊子是一位沒有是非觀的人,他否定了事物的性質(zhì)、差別以及客觀真理的存在,他的思想是消極的,主觀的?!鼻f子與惠施一樣,都持相對主義的認識論。莊子在《秋水》篇中把貴賤、大小、有無、是非都說成不是由客觀事物本身性質(zhì)決定的,而是由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的。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物是心的映射,靜心須先去物,只有解除物對心的遮蔽,才能使人通天徹地,洞悉萬物。物是通過視覺映射到心中的,解物蔽,必先去視。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關(guān)閉了窗戶,內(nèi)心才不會被萬物所困擾。一個人如果沉迷于物累,沉迷于事物的形貌情景,他的心智就會被物所蔽,使自然而然的以人應物變成了以物役人。

名是物對心的映射,人類為了區(qū)分心中的物,如是就發(fā)明了語言和文字,來對物進行描述和區(qū)分。因此,名是物的衍生產(chǎn)物,是人智的創(chuàng)造,沒有物就沒有名,物和名都是人的認知概念,既然名是人對物的描述和區(qū)分,這就說明名是主觀的產(chǎn)物,既然是主觀的產(chǎn)物,為什么鹿就不能稱之為馬,馬就不能稱之為鹿呢?

鹿和馬的名稱問題,其實就是一個誰說了算的問題,我們對物的認識都是來自于經(jīng)驗和知識,人的這種認知,真的是對的嗎?什么是對的?什么又是錯的呢?對和錯都由誰來界定的,它的判準是什么?如果人是天下萬物唯一的判準,誰又能夠保證它的客觀公正性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道德經(jīng)》中去尋找答案,老子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道”創(chuàng)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個道又分為天道和人道,天道創(chuàng)設(shè)萬物,并化育萬物,萬物按照道所制定的法則不斷的滅失、不斷的生化,生生不息,周行不殆。人被天地創(chuàng)造出來以后,通過對萬物的感知和交流,產(chǎn)生了占有的欲望,欲望產(chǎn)生以后,紛爭也就開始了,有了紛爭就有了強弱,強者征服弱智,強者為弱者制定了人倫規(guī)范,這樣就形成了階級,有了階級就有了這個主義那個主義。

這種以人替天的行為,在老子看來,都是膚淺可笑的,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上天在創(chuàng)設(shè)人類的同時,已經(jīng)為人類制定了天道政治倫理,人類唯有遵守天道,按照天道法則生產(chǎn)生活,才能永葆天下太平。

老子認為,人類所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規(guī),都是非法的、不合道的行為,唯有絕棄人之偽,復返天之真,絕人之小智,復天之淳樸,才能解決當今世界紛擾繁雜的社會問題。所以,圣人知常不妄,行不言之教。

“道”是天地唯一的判準,理解了《道德經(jīng)》所表達的思想,我們再來分析莊子的“齊物論”,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莊子說“是也彼也。彼也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泵臀锒际窍鄬Φ母拍睿锸堑乐?,名是人之所附,既然是人之大偽,那還有什么對錯呢?

明白了這些道理,再回過頭來讀“指鹿為馬”,趙高還真有可能是被冤枉了的,也許他當初壓根兒就不像司馬遷所說的懷有不臣之心,說不定他在與胡亥進行一場學術(shù)辯論呢,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都不重要了。(初稿于2017/1/29江蘇泗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世界哲學源流史》中國戰(zhàn)國時期哲學之三:道家學派
莊子思想的環(huán)境哲學衍義---后疫情時代的環(huán)境哲學環(huán)境倫理學暨紀念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召開50周年論壇發(fā)...
[茶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莊子思想合集,怎么樣去理解莊子?
楊春時 ‖ 中國現(xiàn)象學:本體 · 方法 · 特性
【11月刊 ·講座】體氣:感諸萬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