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勤勞是幾千年來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也有很多關(guān)于勤勞的句子,其中有一句是“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所說的一句話,至今仍然受用。今天得來的美好幸福生活,那都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勞打拼下來的,十分之不易。
然而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后,人們的惰性也漸漸釋放出來了,最懶的能達到什么程度,那便是能懶到把自己給餓死,這很讓人感到難以置信,但這樣的事情還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地發(fā)生了,當時還上了社會新聞,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被餓死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來自河南信陽的小伙子,名叫楊鎖,號稱天下第一懶人。
他就是在二十三歲的時候把自己活活給餓死的“巨嬰”。當時消息一傳出,轟動全國,不禁讓人對這個正處于花樣年華的少年感到惋惜,但又覺得不值得同情,因為這是他自己所造成的后果?,F(xiàn)在國內(nèi)的溫飽問題已經(jīng)不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只要勤勞一點,基本的溫飽問題是能夠解決的,也不至于被餓死。而楊鎖究竟有多懶?懶惰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楊鎖在1986年出生,他的父母都是樸實的農(nóng)民,家中就只有他一個孩子,屬于獨生子,父母將他視如珍寶一般,對他百般寵愛,之所以取名為“楊鎖”,是想要兒子可以永遠地留在他們的身邊。一般來說,一歲左右的孩子都應該學會走路了,但楊鎖直到八歲都幾乎沒有在地上走過多少路,全是靠父母背著或用擔子挑著出門,父母也沒有任何的怨言,自此埋下了懶惰的種子。
楊鎖的腦子不笨,學東西很快,不過在學校期間,但凡老師對他嚴格一點,他便回家向父母打報告,想要父母找老師“理論”,不管事情是否對錯,他的父母一直是偏向楊鎖的,會跑到學校把老師全罵一頓,極其野蠻。曽經(jīng)的楊鎖也試過去幫忙干活,但其父母始終認為他還是一個孩子,什么都不讓他干,生怕他遭罪,便會喊他去玩、去休息。
后來父母都因病去世了,從小就沒干過活的他瞬間沒有了任何的依靠,他過慣了不干活的日子,在家里的親人和村民們的工作安排下,也沒能讓他干活,連一天都干不下來。后來他變賣了家里所有能賣的東西,把東西都變賣完后,就到村里的家家戶戶去討吃的。
衣服本就沒有幾件,也不洗,穿臟了就扔掉,極其“灑脫”。再到后來,懶到別人給的肉和菜都臭了,也懶得去煮飯吃。在一個下雪的冬天里,他的堂哥覺得楊鎖應該這幾天沒進食,堂哥便帶著厚被子和熱的飯菜去看他,但一去到便發(fā)現(xiàn)他的身體已經(jīng)被凍僵了,沒有了呼吸,楊鎖的生命就此結(jié)束。
一個智商正常,四肢健全的年輕小伙竟然被餓死,造成這樣的后果,是因為他自身的懶惰,而這種懶惰的形成更多的是父母對他的過度溺愛,讓他長大后沒有照顧自己的基本能力,所以才造成這般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