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是一篇讀書筆記,我把自己的讀書筆記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導圖概覽,就是利用思維導圖勾勒出這本書的整體框架,盡量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描述,語言最好是自己的語言,這樣就達到了復述的效果。第二部分,我思故我在,點評談不上,逼格還不夠,就是抒發(fā)一些想法,這本書的哪些地方觸動了我,觸發(fā)了自身哪些經(jīng)歷的聯(lián)想,這些觸動點對我的行為有哪些幫助。第三部分是句子摘抄,把自己有感覺覺得今后可能用到到的句子摘錄下來。
就直接開門見山了,有幾點感觸,但就說感觸較為深刻的吧,當然一定聯(lián)系自身實際。
感觸較深的是關(guān)于共享知識,學習知識與保存知識都不陌生,為什么要學習,我想隨便拉一個人來說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保存知識更加不應說了,現(xiàn)在那么多的管理軟件,那么多云端筆記本,知識有那么海量,只要想去保存,借助借助工具也是不成問題的。
為什么說對于分享知識我有觸動呢,以往我的想法是這樣,自己知道就夠了,自己感覺自己有逼格就行了,好多東西是自己花了學習來的,干嘛要去分享,萬一分享出去,別人超過自己怎么辦,還有一種想法就是自己這點知識會不會太low了,在很多人眼中不是事兒!我想很多人與我的想法是一樣的,所以很多人對于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那點知識那點技能總是藏著掖著。
但是通過閱讀這本書關(guān)于共享知識的觀點,我知道我的想法是錯的。
共享本質(zhì)上是他人知道你知道,你只有在別人的認可、肯定、檢驗中,才可能知道你這點知識有沒有用,為什么很多人總感覺懷才不遇,總覺得自己逼格高,怎么領(lǐng)導看不到啊,還不如有些拍嗎吹噓的呢,這里一個原因就是你沒有通過各種方式告訴別人你有別人可能沒有的知識,你有沒有讓別人知道因為你所擁有的知識會變得不可或缺。很多時候別人是沒有太多心思來了解你的,你只有懂的去分享自己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別人才會了解你的學識、性格、心態(tài)。這個過程就是讓別人了解你,隨后才會關(guān)注你,關(guān)注你之后,機會就多了,共享知識實際上也是一個建立個人品牌的過程。你很多不被人熟知的特性在這個過程中漸漸浮出水面。
所以,你常常覺得在單位里不得志,不是你還不夠優(yōu)秀,而是你還沒有開始共享你的知識。當然前提你要貨(要去學習),沒貨就不好玩了,倒不出來啊,還要把這些貨分門別類放好(要去整理)。
西方一句諺語說得超贊:我寧愿讓人們懷疑的我居心叵測,也不能說話暴露我的愚蠢。
那怎么去共享呢,接下里就加入自己的經(jīng)驗了,結(jié)合自身的職業(yè)(教師)特點了。
我想大概這幾種途徑吧,第一個是說,廣泛地說,抓住上面給你開講座的機會,一個講座可能是幾個ppt,但是也是凝結(jié)了學習,抓住學校開論壇的機會,積極發(fā)言,論壇中發(fā)言就是最好的參與。公開課來者不拒,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公開課是很磨人,把老師磨得精疲力竭,但是磨課過程你可以積累經(jīng)驗,展示的時候你可以向大家傳達你的教育教學理念。還有一個就是積極去幫助別人,別人來問你,把你懂的事情說清楚,有時候教是更好的學。
總而言之,在很多人面前講的機會最好不要放過,在這個過程中分享你的知識,要有方法論的東西,也要有實操手冊,最好再加點故事。
第二個,就是寫。心中有數(shù)還不夠還要落到紙上,分享出去,可以寫教育教學日記,分享給家長看,可以積極參加市區(qū)論文課題評比,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文字化。可以開自己博客,公眾號,把日常感想記錄下來。但是有一點在這里必須強調(diào),你去共享知識的時候,無論是說還是寫,面對著什么對象,都要試圖把一件事情用簡明扼要、平實易懂語言表達出來,千萬別裝,加入很多生澀的詞語,加入很多專業(yè)用語,這會引起別人的反感,也說明自己掌握還不夠透徹。這點我要深刻反省,以往寫東西,總想加入一些新詞,看上去標新立異,實際上就是半桶水晃蕩。
共享的范圍應該在哪里呢。這里有一個順序,最好不要錯亂了,最先應該在你的單位里分享,你的最大的尊嚴與安全感是你的單位給你的,單位給你發(fā)工資讓你有飯吃有衣穿,單位給了你最大的實踐與學習平臺,那我做老師的就應該在自己學校里分享自己所學。然后是在你的專業(yè)領(lǐng)域里共享,就是更大的教師隊伍里。最后才是社會領(lǐng)域。
1、人要靠自己,但靠自己不是依靠自己的體力,而是要靠自己的腦力,靠知識。
2、知道知識分為顯性和隱性后,你在個人知識的學習中就應該明白,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聽課和讀書,還需要去學習隱性知識,需要去通過談話、觀察等多種方式學習;同時,你應該主動促進你的知識從隱性向顯性轉(zhuǎn)化,只有你有意識地顯性化你的知識,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識,才能讓別人知道你是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才能贏得合作機會和新發(fā)展的平臺。
3、知識與信息不同,知識除了要靠經(jīng)驗去消化匯集來的信息,還要去驗證、思考,甚至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4、我們認為,在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里,一個知識工作者的競爭優(yōu)勢不僅僅來源于他掌握的知識數(shù)量,也不僅僅來源于他熱愛學習的習慣,而在于他必須掌握從知識學習到知識保存、知識共享和傳播、知識利用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如果沒有對整個過程的掌握,這個人雖然在某一方面比較有優(yōu)勢,但是很難建立起相對于大多數(shù)知識工作者的競爭優(yōu)勢。
5、保存知識不是目的,保存的目的是為了在使用的時候能最快速和準確地查詢到相關(guān)內(nèi)容,所以筆者反對無目的、無限制地存儲大量的知識和信息,而要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知識需求,建立個人知識存儲的分類命名規(guī)則,充分利用最新的技術(shù)手段協(xié)助自己對知識的保存和利用,讓存儲的知識真正對個人的學習、利用和創(chuàng)新產(chǎn)生價值.并提高個人知識管理過程的效率。
6、對于知識工作者而言,其核心競爭力的根源并非是他現(xiàn)在所擁有的知識,而是他能夠確定自己的方向并持續(xù)地學習、使用和創(chuàng)新知識的能力。
7、你知道也要讓別人“知道你知道”,只有讓其他人知道你知道,你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只是你認為自己知道”而別人不了解,你就無法跟人協(xié)作,無法取得別人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你就會成為“怨婦”,所以你需要主動去做知識共享和傳播的工作。
8、原來有競爭優(yōu)勢的知識會成為常識,這就要求每個人的學習應該是持續(xù)的。
9、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和擅長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主要方法。如果你覺得做筆記沒用那你就不用做筆記,只要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如果你享受做筆記的過程或者只有邊讀、邊聽、邊寫才能找到感覺,那你就尊重自己的習慣;如果你愿意說你知道的知識,也許說的過程也就是你整理自己思路,將你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結(jié)合的過程,那你就多說吧!
10、對于知識工作者來說,在工作中學習,做完事情后的總結(jié)、提煉、提升是最大和最好的學習機會,而且從工作中學習得到的經(jīng)驗要比讀書的效率提高很多
11、要根據(jù)個人的需求去制定個人文件的分類,應該簡單、方便。每個人的習慣不同,在建立文件分類的時候要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情況而定。一個原則是分類的深度不宜超過三層,即文件夾一子文件夾一孫文件夾,通常說,如果超過三層,自己再次打開的概率就會低于10%
12、西方文化曾有這樣的諺語:“我寧愿讓人們懷疑我心懷叵測,也不能說話暴露我的愚蠢!”
13、人不得志的大部分原因是“你認為自己不錯”而不是別人認為你不錯,尤其是因為你沒有主動去做知識共享的工作 為什么要主動共享你的知識?其本質(zhì)在于通過將自己的知識共享給別人、傳播給更多的人,讓別人作出對你的判斷:你是否是值得合作的人、是否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14、共享知識需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寫出來,能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是知識工作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15、“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說出來或者寫出關(guān),證明你并沒有全面地掌握或者掌握的深度不夠”
16、希望讓別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并信任自己,最簡單的方式是自己主動去做知識共享的工作:將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共享出來,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并認可。
17、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共享對象,有一個共同的原則,那就是在知識共享中不要故意炫耀和賣弄自己的知識,要盡量用平實、通俗的語言去傳遞你的知識,尤其不要滿口或者滿篇都夾雜著外語和專業(yè)術(shù)語,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對于知識掌握不夠深入的表現(xiàn),同時也會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
18、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所有的共享中,你在單位內(nèi)部做的知識共享是你個人發(fā)展的基礎(chǔ)。如果你從不在企業(yè)內(nèi)部共享你的知識,而卻整天熱衷于去影響不相干的人,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因為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你所在的單位才是你發(fā)展的本源,這里給你提供薪水讓你養(yǎng)家糊口,這里給你提供了學習和實踐的平臺,你只有在這里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視。
19、《莊子·列御寇》中講了一個故事"朱評漫學屠龍于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边@就是著名的屠龍術(shù)的故事。這個叫朱評漫的人用三年時間,花費千金,學成了屠龍術(shù),但很可惜「憑所用其巧”,為什么呢?因為沒有龍,誰也沒見過龍。所以他學屠龍術(shù)還不如學習殺豬,因為會殺豬也算一種專業(yè)技能,起碼可以找到一份工作。
20、創(chuàng)新學的大師熊彼特認為,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chǎn)函數(shù)”,即“生產(chǎn)要素的重新組合”: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guān)于生產(chǎn)要素和生產(chǎn)條件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chǎn)體系中',以實現(xiàn)對生產(chǎn)要素或生產(chǎn)條件的“新組合”。 許多時候,創(chuàng)新的最大制約就是原來固有的思維定式和思維框架,我們考慮問題湘是在原來的圈子里面,因為無法突破出來也就無法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