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備下個學期的課。
說到備課,總免不了至少做兩件事情,一是研究學生,就說我們常常說的研究學情,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年齡特點等等因素都要被考量。
二是研究教材,一節(jié)課的前世今生、教學目標、教材重難點、教學方式等等,都要在上課之前過一遍。
我們參與大量的教學研究培訓會,也基本從這兩點來給我們老師培訓。
但是,最近讀了特級教師陳虹的著作《小學數(shù)學這么教——一名特級教師的修煉之路》,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維度,除了研究教材與學生之外,還需要研究一下教師自己。
教師可以依據(jù)自身個性特點、有點特長開展教學。
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常常是忽視自己。拿到教材,課上去就好了。包括現(xiàn)在很多的師傅教師指導年輕教師,也基本不看年輕教師的特點,批量指導。導致部分年輕教師在開始教學生涯的那幾年,無所適從。
當然不說是,不需要指導,只是說,指導也需要因人而異。
那為什么要去研究自己呢?
在我看來,兩點。
拿我自己來說,教書的前五年當然基本不能談論風格,那五年是猛烈練習基本功的階段。
而近五年,我才開始思考,我與其他教師比較,我個人比較顯著的教學風格是什么。
要弄明白自己的教學風格是什么, 就先問問自己,在課堂上喜歡加入一些什么?
或許,我的課堂中,有比較多的信息技術融合成分。
其實,我的每一次備課,縈繞我腦海的是,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我能不能用一種技術去更好的突破。當然不用也可以,如果用了的話如虎添翼,那就加入。
所以,這幾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我用了我見到過的能夠用起來的教學軟件。
教師職業(yè)倦怠感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也可能是每天面臨一層不變的生活,自己變得麻木的。
而在工作中使得自己變得麻木的理由之一,就是不會去探索自己,反正就是教書吧,就那樣吧。
研究自己就是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自己,知道自己在自己的課堂上是鮮活的存在。每一節(jié)課,都因為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亮點,而變得有趣。抑或通過自己的亮點,在課堂上,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昨天下午聽了得到app主辦的知識春晚,第一個主題就是玩得好,記得有一位分享嘉賓是電力工程師徐亞樂。
正如徐亞樂說的,電力工作中,有太多專業(yè)的、抽象的詞語,不怎么好懂。甚至在外人看來,是及其枯燥泛味的。
有沒有一種方式把這樣看似枯燥的工作變得有趣。徐亞樂是另辟蹊徑,用畫畫的方式,重新解釋了電力工程安全規(guī)范手冊,一本洋洋灑灑的專業(yè)書,變成畫作之后,一下子變得一目了然。
在分享的最后,徐亞樂結合2020幾個數(shù)字,繪制了一只可愛的小老鼠。
其實我在看到這個分享的時候,真的是眼前一亮,徐亞樂把自身的特長(繪畫)與工作進行了結合。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特長,然后在工作中應用,讓工作變得有趣。
老師也是一樣啊,那些最受歡迎的老師,往往都是身懷絕技的老師。
關于如何講究自己,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