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口水井,地跨皖、蘇、魯三省,所有權歸安徽宿州碭山縣、江蘇徐州豐縣、山東菏澤單縣所共有,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口水井位于三省的分界點,因此修建水井所占用的土地是由三省共同提供的,這口水井也因此被稱為“三省井”。像這樣以一口水井作為各地分界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估計全世界也就獨此一份吧。
為什么皖、蘇、魯三省要在分界點挖這么一口水井呢?立一塊三面體的界碑不就可以了嗎?實際上這么做是有特殊原因的。
三省井位于三省交界,換句話說,也就是碭山縣、豐縣、單縣三縣交界,因為它們的分界點就是三省的分界點。
再具體到村子的話,就是碭山縣周寨鎮(zhèn)的郭集村、豐縣王溝鎮(zhèn)的前劉集村、單縣朱集鎮(zhèn)的小張莊村,水井就位于三個村子的交界之處。這幾個村子我們叫它“三省莊”。
“三省莊”一帶水資源比較缺乏,十年九旱。按說這個地方距離黃河一百多公里,距離微山湖也就五六十公里,而且周圍也有些河流,怎么還會干旱缺水呢?實際情況還真是這樣,而且這事還真就和黃河有關系。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興兵南下,守將杜充掘開黃河,準備來個水淹金軍,結果造成黃河改道,金兵沒淹著,反而把老百姓給禍害了。首當其沖的就是魯蘇皖等省,泗水、淮水等都讓黃河給占了道,到處都是一片汪洋。
改道后的黃河肆虐了幾百年,直到清朝咸豐時期(1855年)才改道北去。黃河在魯蘇皖縱橫肆虐幾百年,帶來的泥沙量是非常驚人的。黃河雖然改道離開了,但是泥沙卻留下了,抬高了地勢,因此而缺水,十年九旱。
“三省莊”就是這樣的情況,民以食為天,而農民種莊稼就怕旱澇。在干旱的年頭,“三省莊”村民為爭水,經常發(fā)生糾紛。
1992年大旱,江蘇徐州杰出科技扶貧人王榮華在此進行扶貧考察,經過他的建議和積極運作,三省合作出錢出地挖出一口深80米的機井。這口機井因其特殊的位置和背景,被命名為“三省井”,同時作為三省的分界點,后經國家勘界確認。
“三省莊”人因為這口井的出現(xiàn),解決了的飲水和抗旱問題,為水而起的糾紛再也沒有發(fā)生過。而且彼此之間因為交流的增加,關系更好了。
如今三省井已經成了這里的旅游景點,在有些游人眼中,這不單單只是一口井,可以一步跨兩省,兩步跨三省。它的名字還包含了“三省吾身”之意。一念成惡,一念成佛,善惡就在一線間,關鍵就看臨界的時候如何抉擇。
豐縣、單縣和碭山縣和這口井有關的三個縣,其實也很不簡單,都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古縣了,我們就簡單看一下,這里出過哪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牛人就可以了。
碭山縣,隸屬于安徽宿州,古稱下邑。秦時置縣,有2200多年歷史?,F(xiàn)代以碭山梨而名揚天下,被譽為“世界梨都”。古代也是名人輩出,后梁太祖朱溫就是碭山人。
豐縣,隸屬于江蘇徐州,古稱豐邑,秦時置縣,乃帝王之鄉(xiāng)。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漢高祖劉邦,就是豐邑人。
另外還有劉邦的一幫鼎鼎大名的老鄉(xiāng):蕭何、盧綰、周亞夫、周勃都是豐縣人。豐縣也是張?zhí)鞄煿世?。清朝時期,有個比較出名的人---李衛(wèi),也是豐縣人。
單縣,隸屬于山東菏澤,古稱單父、單州。秦時置縣。現(xiàn)代單縣羊湯很出名,單縣的古代名人,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劉邦的皇后---呂后呂雉。
我們再回到這口三省井上來,三省井所在地帶,是秦末劉邦豐西澤聚義之地。說起豐西澤聚義,這可比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聚義還要早。劉邦當時為泗水亭長,押送勞工區(qū)驪山,結果帶著這幫人跑路了,這是劉邦人生轉折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或許他就成不了后來的漢高祖。換句話說,在三省井這里,劉邦邁出了他輝煌人生的第一步。
三省井、三省莊、三省之地出劉邦,果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