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酸葡萄心理”被各種勵志雞湯文痛斥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理由是借口只能讓你消沉,勇于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這話沒錯,但有具體做法。當然,這就是雞湯文的特點,提出問題——痛陳利害——鼓舞激勵,然后……沒有然后,沒有解決辦法,否則就不叫雞湯文了。
“酸葡萄心理”來源于一則伊索寓言:一只狐貍偷偷溜到一棵葡萄樹下,渴望的看著樹上熟的發(fā)紫的大葡萄。它流著口水伸長脖子可還是夠不著,葡萄太高了。狐貍惱羞成怒,縱身躍起,但還是撲了個空。第三次它用盡全力跳了起來,結(jié)果又一次撲空,它背朝下重重的摔在地上。狐貍訕訕的爬了起來,自言自語道:“我覺得那葡萄應該是酸的。”說完就驕傲的昂首走回了森林。
說“酸葡萄心理”是思維偏誤沒有錯,不過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么做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挫折后的自我心理補償。
人在挫折后會有不同的應對表現(xiàn),比如那只狐貍,回去以后可能還是忘不了那些葡萄,它決定健身、減肥、練跳高,最后很可能如愿以償?shù)恼搅似咸?;另一種選擇是承認差距,認識到那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選擇放棄轉(zhuǎn)而去忙其他的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事。
兩種選擇很難說孰優(yōu)孰劣,要認清自己的境遇和能力范圍才能做出最理智的決定。至于那句“葡萄是酸的”所能起到的作用,無非是在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產(chǎn)生挫敗感時,用以解除內(nèi)心的不安,在自我安慰中緩解壓力,讓自己從焦慮、不安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盡可能的減輕心理傷害。
大多數(shù)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相似的情景和反應,比如沒有找到好工作,屈就在一個小公司里,我們常會自嘲一句“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打碎了什么東西,也會念叨一句“歲歲平安”。這不過是一些自嘲式的心理安慰,無傷大雅。情緒得到舒緩總比暴跳如雷或者郁郁寡歡好多了。至于有人害怕人們因此麻痹了自己,放棄努力、消極懈怠,我覺得這可能是想多了,沒有人會真的相信這些話。如果萬一真有這樣的人,那我覺得也不是這些話的錯,而是他的智商問題,那種情況可能更糟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