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原文
知其雄(強大),守其雌(柔弱),為天下谿(溪澗)。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白(清明),守其黑(幽暗),為天下式(榜樣)。為天下式,常德不忒(過失),復(fù)歸于無極。
知其榮(榮耀),守其辱(卑下),為天下谷(山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返璞歸真)。
樸(質(zhì)樸之狀)散則為器(具體事物),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02
—
詩解
人海泛舟循天道,
知雄守雌處世要。
黑白分明心不茫,
知榮守辱品尤高。
03
—
悟讀
是是非非謂之智,
是非非是謂之愚。
“常德”指人“得一”后由“一”在人身上所呈的德。在《道德經(jīng)》中表示“德”的概念還有“孔德”、“玄德”、“上德”、“下德”、“廣德”等,各有各義,不可混之。
本章老子把“常德”的修煉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具備常德,屬于初級境界(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層是常德無誤,屬于中級境界(知其白,守其黑);第三層是常德充盈,屬于高級境界(知其榮,守其辱)。
雄為陽,陽為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雌為陰,陰為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知雄”,如《周易·系辭下》所云“君子藏器于身”。“守雌”非為弱者,而是懷器在身,卻甘居下位。昔藺相如在朝堂和路途中對廉頗的多番避讓,非藺相如懦弱無能,而是懷器在身,卻甘居下位。藺相如之為后世英賢所敬,有其勇有其謀,更有其善忍。
遇有不順心處,便頹廢消糜,卻以“守雌”為借口,這是斷章取義,自欺欺人。
有備制人,卻投之南山而不用,非我無能,恬淡處下而已。
古之斗雞,躍躍欲試趾高氣揚的雞往往不是“高雞”,真正的高境界,“望之似木雞”,故有“呆若木雞”一說。
知雄不難,難的是知雄后之守雌。真正的君子,存心養(yǎng)性,順其自然,持心如水,不受困于私欲迷障,回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敝?。
每個時代都不缺誘惑,缺乏的是面對誘惑之后的淡然與恬靜之心。
精光內(nèi)斂,藏鋒不露,抱樸守拙;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
老子把它們歸于“嬰兒、太極、樸”之狀。
淺望幸福,不寫憂傷;紅塵三千,不道惆悵;不問花開幾許,只問淺笑安然。
也許讀懂了女人、嬰兒和水,也就真正讀懂了老子和《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