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備則無患,遠慮解近憂。
《論語》第十三篇第二十九章: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弊釉唬骸耙圆唤堂駪?zhàn),是謂棄之。
【譯文】
孔子說:“善人教導訓練百姓七年時間,就可以叫他們去作戰(zhàn)了?!笨鬃诱f:“用未經訓練的人民去作戰(zhàn),那就是拋棄他們啊?!?/p>
【悟讀】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菜根譚》中有名句曰:“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遍e暇之時不虛度光陰,抓緊時間作些準備,忙時自然會用得著;平靜之時不讓心靈空虛,變化之際則應對自如;無人之時不歪門邪道,大眾之中自然受到尊敬。深刻的告訴了我們“居安思危,備則無患”的道理。
本章內容頗為簡單,卻依然是夫子思想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夫子高度重視文化,但也不忽略軍事。春秋之際,兼并不已,如果國家無軍備,容易被他國吞并。
本章的邏輯是有些諸侯國平常不注意對百姓進行訓練,臨戰(zhàn)卻要百姓上陣拼殺,無異于拋棄百姓。
本章的悟讀有三個難點:
其一,“善人教民”的善人,指的是執(zhí)政者,是國家領導。
其二,教民,具體教什么?依據夫子的理論,應該是教善。朱熹注解說,教導他們孝悌忠信的思想、務農講武的方法,讓他們能夠信任親近長官,能夠舍生忘死,就可以作戰(zhàn)了。概而言之,一是思想工作,二是戰(zhàn)斗訓練。
其三,為何夫子說的是七年?他曾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比绻盟麍?zhí)政,一年就能見效可觀,三年就能成功。但治兵卻要七年?;蛟S是強調治兵之難。
兵法之要是練兵,成功之道在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