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如蘭潤天下,臨達似竹敞胸襟。
《論語》第十四篇第二章:
【原文】
“克(好勝)、伐(自夸)、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p>
【譯文】
“好勝、自夸、怨恨、貪欲這四種情況不做的話,可以算是仁嗎?”
孔子說:“可以算難能可貴了,至于算不算仁,那我就不知道了?!?/p>
【悟讀】
仁義禮智信厚德載物,本章原憲所言的“克、伐、怨、欲”,指的是一個人具體的言行和情感。一個人如果能夠克制好勝、自夸、怨恨和貪欲等情感,即原憲所說的這種人算是達到了難能可貴。但在夫子眼中,這些具體的品行顯然達不到“仁”之標準。
“不行焉”,是指遏制使不行于外;“可以為難矣”,表面上指難能可貴,實指四者賊心,遏抑不發(fā),非能根絕,是猶賊藏在家,雖不發(fā)作,家終不安,故夫子謂之難。
其心仁,則溫和慈良;其心不仁,乃克伐怨欲。此處夫子其實強調(diào)了一個人修養(yǎng)和行為,應(yīng)真正追求表里如一。唯有仁德其里,方能和樂于外。
夫子之道,是圣人之道,是利眾之道。克服好勝自夸怨恨和貪婪,屬于對自身情感的控制,是內(nèi)在行為,而非對外在世界的促進。真正的仁者,須能無私忘我,兼善天下,而僅僅做到不爭強好勝、自我夸耀、沒有怨恨,克制私欲,是遠遠不夠的。
仁和如蘭潤天下。本章夫子對一個人的修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即須在克制化解個人消極情感的基礎(chǔ)上,主動追求“仁”的境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