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TED演講都不陌生,也在各種契機下,收聽過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演講。
這些演講,除了能啟發(fā)我們思考外,實則也是學習英文的極好材料,只要用得好,就能從中受益良多。
TED演講是佛佳最近練習英文的重要材料,今天想以自己昨天的學習材料為例,具體分享一下我是自己是學習一篇演講的。
為配合明年三月的一場考試,我的練習會有所側重,但也都旨在培養(yǎng)英語各項能力,因而或可供大家參考借鑒。
OK,那么下面,我們開始。
時間:6月5日早上5點到7點20左右
材料:TED演講
主題:where joy hides and how we find it?
演講者:Ingrid Fetell Lee
因為這是最新的TED演講,尚無中文字幕,在騰訊上也沒有找到相關視頻,所以在這里就不上傳原視頻了。
建議大家在手機上下載安裝TED的APP,方便學習。
若想收聽這則演講,在APP里查找即可。
佛佳的學習步驟,具體分享如下。
第一步:聽力、口語訓練
1.盲聽
次數(shù):2遍
任務:抓住重點信息+邏輯關系
在APP里打開演講視頻,關閉英文字幕,開始播放,集中精力認真從頭到尾聽一遍。演講全長約14分鐘左右。
不記筆記。
我選擇心記,同時用十個手指來輔助記憶,一個指頭代表一個大意。
這篇演講,你們認真聽,就會注意到,演講者大致從4個方面,層層推進自己觀點的陳述。
我在聽的過程中,基本上用右手記下了它的邏輯關系。
這種訓練記憶的方法,是我在學習口譯時,老師教給我們的。
因為明年3月份我要參加的一個考試,有對這一能力的考查,因此,最近的聽力訓練我都不記筆記。
2.復述
訓練次數(shù):3次左右
聽完一段英文材料,而后用同一種語言對其大意進行復述,這種方法,在我談英文聽力學習的文章里,有提及。
盲聽了兩遍后,我開始做復述訓練,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將用指頭記住的原文大意,按照原文邏輯,用英文復述一遍。
第一遍,我做的比較慢,第三遍、第四遍會順利流利很多。
3.聽譯
所謂聽譯,是指用漢語將所收聽的英文演講,用自己的話重述出來,它與復述的區(qū)別在于,復述用的是英文,而聽譯用的是漢語。
與復述一樣,聽譯也以抓住重點信息和邏輯為主。
這一步,我也練習了3遍。
在練習過程中,注意自己的普通話,以及流利度。
以上三步,佛佳總共花了1個小時。
如果你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那么其實練習到這一步,聽力、口語訓練的效果就達到了。
但因為我給自己每天早上安排了2小時整塊的學習時長,因而還會繼續(xù)進行下面的步驟。
當然,也建議大家實在沒時間,可以將任務進行切分,分段進行。
第二步:詞匯學習
提示一下,朋友們完全可以將詞匯學習挪到盲聽2遍后進行。
我之所以放在這一步才著手整理詞,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現(xiàn)在聽任何英文材料,除非是十分專業(yè)的,否則詞匯并不會構成我的攔路虎,生詞相對是不多的,即使有,也不會對我理解意思造成影響;
二是進行了聽力、口語訓練后再做詞匯整理,是因為想培養(yǎng)猜詞的能力。
但如果你們覺得聽力材料聽不太懂,那么完全可以將這一步提前。
我的學習步驟如下:
1.點開演講視頻,打開英文字幕(注意,在第一步時,我是關閉字母的),開始播放。
2.一句一句聽,找出自己沒有聽出來的單詞。
3.在日記本上,對這些單詞進行分類。
我會按照“不認識”、“不熟悉”對沒有聽出來的詞進行整理。
這兩類詞都是需要重要學習的。
下圖為昨天那則英文演講中我整理的詞匯,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看出,首先,我在單詞后標了它在字典里的頁碼,還在下面寫上了刺激成“積極詞匯”。
讀過我談論英文學習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分享如何學習詞匯時,我經(jīng)常提到“積極詞匯”和“消極詞匯”這個概念。
同時,還要求學生經(jīng)常翻看字典進行詞匯學習。
在這里,就不再贅言。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末的相關文章鏈接。
我花了20分鐘左右時,將這8個單詞通過查字典,弄懂它們的含義,而后大聲讀、聽自己的聲音,不斷反復刺激,形成自己的積極詞匯。
第三步:沉浸式聽力訓練
在做好詞匯整理與學習后,再次打開了APP,點擊播放演講。
在這一步,我選擇閉上眼睛,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演講者的語言里,感受如水一樣的聲音流過,這真是很美妙的感覺。
有語言學家就建議,每天閉上眼睛浸泡在另一種語言里半小時,什么也不想,就只是聽,實乃培養(yǎng)語感的方法。
當然,在這一步,我給自己布置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力爭將整理的8個生詞聽出來。
第四步:主題觀點學習
就像做閱讀理解一樣,在收聽任何一篇演講時,我也尤愛去關注演講者的思想觀點。
這其實是一種良好的閱讀方法。
在聽完這則材料后,我在筆記本上用英文整理提煉了演講者的一些核心觀點,可見下圖,只是初稿:
再比如:(我在筆記本上也都寫了出來)
觀點一:the difference between joy and happines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joy is an intense,momentary experience of positive emotion, one that can makes us smile and laugh and feel like we want to jump up and dow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happiness which we measures how good we feel over time.
這是一段英文觀點提煉。
實際上用中文表述,也可以這樣寫:喜悅時即時的積極情緒體驗,而幸福是長時間的心理體驗。
這個觀點是這篇演講中很重要的一個論點。
我之所以采用英文書寫,是因為這樣還能鍛煉英文寫作能力呢。
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兒。
后記
以上學習,大概花了佛佳2個小時零20分鐘。
這2個多小時,我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英文學習過程:從輸入(聽力、閱讀、詞匯學習)到輸出(寫作、口語)。
一直強調(diào),很多人學不好英文,是由于只注重輸入而不注重輸出,而一個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定要包含輸入到輸出兩部分的,否則,我們的語言就是死的。
同時,通過以上步驟,在鍛煉聽力、口語、寫作能力的同時,我實則也訓練了自己的記憶力、理解力、概括力,也促使自己進行了深度思考。
因此,這兩個多小時,比起很多人只是積累詞匯或者單純訓練聽力,收到的效果真是要好一些。
最后,說兩點題外話。
其一,很多人都會問我,佛佳,為何你每天都能寫出文章來呢?
原因就在于,我每天都會去學點東西,而后進行思考,最后內(nèi)化成自己的東西,再而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出來。
比如說這篇演講,聽完后,其實我就能夠拓展成一篇文章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嘛。
頭腦中積累的素材多了,寫作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寫作,真是整理自己思路的極好方法。
其二,前幾天公號分享過一篇TED演講,談及重復學習的重要性。
語言學習,是一定要反復多遍的。
我們也在提倡碎片化學習,那么對于清早學習的這則演講,在上班的路上,下班的路上,還有昨晚睡前,我又重復收聽了3遍。
大家算一下,對于這則材料,實際上我就至少聽了10遍。
多聽,除了內(nèi)化語言知識以外,還能學習語音語調(diào)。
何樂而不為呢?
好了,佛佳想要分享的很多。我是個發(fā)散思維蠻強的人,從一點可以延伸到很多點,但還就此停筆啦,有機會再和大家繼續(x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