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占地面積約有30余萬畝。梁山是圓錐形石灰?guī)r山體,有三座山峰,成三角鼎立之勢,其中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北峰的前方東、西兩峰對峙,形象地稱為“乳峰”。在乾陵梁山頂俯瞰,前山為乳峰,中間為司馬道,墓因山為陵,氣勢雄偉壯觀。
網(wǎng)上下載照
沿著寬闊的司馬道緩緩上行,道路兩側(cè)由南至北,依次對稱排列著精美的石像:有華表1對,翼馬、駝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它們造型各異、栩栩如生,保存大多完好,堪稱歷代帝陵之典范。在眾多石像生中,有一對駝鳥雕塑顯得尤為特殊,在盛唐時期,各地商人紛紛來中國貿(mào)易經(jīng)商,大大促進了世界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來自中東的珍禽鴕鳥也隨之落戶長安。
沿著司馬道繼續(xù)前行,有兩座高大渾厚,呈梯形狀的闕臺,左右對稱地居于神道兩側(cè)。闕臺系夯土高臺,外用青磚包砌,闕臺上原建有闕樓。帝陵的闕臺是一種禮制建筑,而城池中的闕樓,一般為軍事用途,起到瞭望等作用。
闕臺南側(cè)、司馬道西側(cè)聳立著高宗的述圣記碑。唐高宗李治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被選為太子,繼承皇位。高宗體弱多病,實權(quán)掌握在皇后武則天的手中。這個述圣記碑,就是由武則天為高宗立的歌功頌德碑,碑文由武則天撰,中宗李顯書,開了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
神道東側(cè)與述圣紀(jì)碑遙相對應(yīng)的就是千年之謎的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碑體由一整塊高約七八米,寬兩米有余,厚一米多的巨型青石雕琢而成。圓首的碑頭刻有八條相互纏繞的螭龍,碑身兩側(cè)各有一條巨龍騰空而起。碑體凝重厚實,給人渾然一體美感。環(huán)顧碩大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字,故名 “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