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樸散則為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云里霧里,看著象故弄玄虛。實則不然。道之為道,實不能說,實不能言。言語道斷,中華民族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中華民族道統(tǒng)所在,幾千年來,前人無數(shù),坐而論道,論了幾千年也沒論清楚,誰也不敢說把“道”論明白了。
可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三大家,無論是本土的儒家、道家也好,還是外來的,后來被吸收、同化的佛家也好,誰也不否認(rèn)“道”的存在。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所謂儒道、道家、佛道,中華民族,諸子百家,雖然各自有各自的“道”, 雖然諸子百家皆有“道”,可是諸子百家各自之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論不休,誰也不敢說自己家的 “道”,就是全部的“道”。
道雖不能說、不能言,卻又有跡可循。老子《道德經(jīng)》上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循也,這是《說文解字》對“徼”字的字義解釋。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原文,玄之又玄,雖為眾妙之門,卻容易讓人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遠(yuǎn)不如《易經(jīng)》《系辭傳》說的明白,不如《易經(jīng)》《系辭傳》說的那樣,容易讓人理解。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原文,一個“徼”字,按《系辭上》第11章的說法就是: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按《系辭上》第12章的說法就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之見,可為萬象,道之形,可為萬器。象、器皆為道之“跡”, 象、器皆為道之“徼”??床灰?,摸不著的,形而上者歸于道;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而下者歸于器。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諸子百家,為什么都重視修道、得道、證道。
象、器皆為道所生,象、器皆不離道,象、器皆可歸于道。因此老子的道家崇尚復(fù)歸于無極,復(fù)歸于樸,復(fù)歸于道。
有了這層認(rèn)識,就容易理解,老子《道的經(jīng)》第28章中的,“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毙薜馈⒌玫?、證道,皆為用道、行道。
修道、得道、證道、用道、行道。能通天下之志、能定天下之業(yè),能定斷天下之疑。道用之大,在《系辭傳》中有多處提到,有意者可自察。
有了這層認(rèn)識,就容易理解,儒、道、佛、諸子百家,為什么都重視修道、得道、證道。
有了這層認(rèn)識,就容易理解,諸子百家,明明了解道不能說,道不能論,言語道斷,幾千年來,還在那里爭論不休、坐而論道。
有了這層認(rèn)識,才能理解《孟子》的話:“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有了這層認(rèn)識,才能理解《論語》中,孔子所說的話: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弊酉乃f的話: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span>
有了這層認(rèn)識,就能理解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不是指君子不能成器。只不過是君子不成定器,而能無所不器。修道、得道、證道、行道、用道,以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則能無所不器。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道之器用
諸子百家,修道、得道、證道皆為行道、用道。虛頭巴腦,泛泛而談,引經(jīng)據(jù)典,故弄玄虛,不知所云,能不能來點(diǎn)實際的,來點(diǎn)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該怎么修道?得道之后,又該怎么行道、用道?能不能舉個例子?
當(dāng)然能,《易經(jīng)》64卦中的《鼎卦》,既為眾生修道之途、又為修道有成之后的行道、用道之法,試以《鼎卦》九二爻之爻象、爻辭、爻象辭言之: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鼎卦》九二爻的爻象
《鼎卦》九二爻,以陽爻居陰位,居位不正,以陽爻處下卦之第二位,處得其中,下比初六,上應(yīng)離卦六五;
居位不正,則心有不正,心有不正,則人心未合于道心。《鼎卦》九二爻,欲成《鼎》之用,首當(dāng)誠意正心,修道以修自身。修道之途,修道的路徑,如何是好呢?結(jié)合九二爻爻辭、爻象辭試以探之: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能我即,吉。
九二有陽剛之實才,九二有陽剛之心,九二有修道、成道、成鼎之心,九二,鼎有實。修道、成道,首在九二自己有成鼎、成道之心。
鼎鍋中有食物的時候,要從鼎鍋的上口拿出來。九二,鼎有實,當(dāng)知上出,當(dāng)之上進(jìn)。九二自己有成鼎、成道之心,當(dāng)之上出,上進(jìn),九二,當(dāng)知上。九二,鼎有實。有心,知上。
九二雖有陽剛之才,又有知上之心,無奈初六陰爻,密比于下,誘惑于下。人皆有自肆之念,陰柔之念,一時貪圖享樂之念誘惑于內(nèi);外有陰柔之人,以歪門邪道,誘惑于外,九二,我仇有疾。
若從己自肆,陰柔,貪圖享樂之念,若交友不慎,從人歪門邪道,則有害于自己修道、成道、成鼎之誠意正心,當(dāng)戒之、遠(yuǎn)之,止之,當(dāng)使之不來,當(dāng)使之不來即我,如此則為修道之吉。九二,我仇有疾,當(dāng)知止。九二,我仇有疾,不能我即,吉。九二,當(dāng)知止。
《鼎卦》九二爻,上應(yīng)離卦六五,正應(yīng)于上卦六五;《鼎卦》九二爻,上應(yīng)文明之主,六五爻文明之主,方為《鼎卦》九二爻修道、成道、成鼎之正應(yīng),九二爻,當(dāng)知正。
《鼎卦》九二爻,修道、成道、成鼎之途,九二爻修道、成道、成鼎的路徑在于:知上、知止、知正。后世之人所附的爻象辭為:鼎有實,慎所之也。有修道、成鼎之心,并不代表就一定能修道、成道、成鼎。知上、知止、知正,方為正途。后世之人,以慎所之也,誡之。
知上、知止、知正,慎所之也,不惟修道、成道、成鼎之途,亦為修道有成之后的行道、用道之法,有意者,自得之。
《鼎卦》六爻,今日九二,余爻有五,來日方長,感謝閱讀?。。?/span>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