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小字阿長,僧名元濟,一作原濟,別號很多,大滌子、鈍根、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陳人、清湘老人、清湘遺人、零丁老人。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明末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shù)理論家。
石濤每畫必題,汪繹晨據(jù)家藏石濤畫之題跋及散見他處者輯成此著,附于《畫語錄》之后。俞劍華又將汪輯未及者輯成《石濤題畫集》。石濤的繪畫思想主要見己題于《畫語錄》,題畫詩跋中的不少跋語,是“語錄”的進一步闡發(fā),如反對摹擬,表現(xiàn)自我等。此外,認為繪畫應(yīng)取不似似之,對形、理、情三者關(guān)系的見解,對“神”的推崇等,也很有價值。
《大滌子題畫詩跋》是一部繪畫論著。它所收錄的石濤詩跋至今仍是研究石濤不容忽視的根本依據(jù)。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研究者的追求軌跡和所達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