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標出處
韓寒說,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育兒路上也是如此。有些事情很多家長都知道對孩子不好,但仍阻止不了孩子繼續(xù)受傷害,這種傷害的背后,叫“一不留神就犯了”。
我的舅媽曾經(jīng)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說她的妹妹阿蘭很多年前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電話里的老師擔憂地跟她妹妹說:“你的兒子很聰明,但就是太好動,我覺得他很可能是多動癥,你趕緊帶孩子到醫(yī)院治療吧,別耽誤了孩子?!狈畔码娫挼陌⑻m憂心忡忡地帶孩子去了一趟醫(yī)院后,孩子的癥狀不僅沒減輕,似乎……還加重了。在家里一會玩積木、一會玩飛車、一會折騰橡皮泥……每件事情的切換不超過10分鐘,看動畫片總是坐不住,一會要吃零食,一會要模仿電視里打斗跳躍……
阿蘭的老母親從農(nóng)村出來,老人家在家里當了幾十年的駐村醫(yī)生,她把醫(yī)生的診斷當詛咒,她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她的女兒繼續(xù)帶孩子治療多動癥,到底老太太成功了嗎?幼兒說稍后再告訴大家。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標簽效應(yīng)”,孩子一旦被貼上某個特征的標簽并且毫不懷疑地接受后,孩子的一切行為便會朝著這個標簽靠攏,直至所有的言行舉止和表現(xiàn)出來的品性跟這個標簽相一致。
你怎么看待孩子,其他人也會這樣看待孩子
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羅森漢恩博士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叫“假病人實驗”:
他召集了8個精神健康的人,包括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學家,1名兒科醫(yī)生,1名精神病學家,1名畫家,還有1名家庭主婦, 他們跑到精神病醫(yī)生面前說他們有嚴重的幻聽,毫無例外地,這8個人都被醫(yī)生診斷為“狂躁抑郁癥”繼而被送進精神病院。到了精神病院的8名“病人”沒再裝病,無幻聽,其他言行也表現(xiàn)正常。
但匪夷所思的是,“病人”們這些正常行為卻被精神科醫(yī)生和護士冠以“癥狀加重”的結(jié)論,比如正常地跟人聊天、做筆記等被認為是妄想癥狀。到這8名“病人”要求出院時,他們毫無例外地被貼以“精神病”的標簽,他們被勸說不要出院,即使出院也一定要服藥。所以正常人如果被貼上“精神病”標簽,后果堪憂。
同樣地,父母對孩子的“標簽”,也會左右著旁人對孩子的評價。除此之外,這種“標簽”還會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評價,即使這些孩子一開始不具備標簽所表示的特征。
你怎么看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心理學家克勞特也做過一項“慈善”實驗:
他召集了一班人捐款,并且把他們分成ABC組,前兩組依次被冠以“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C組沒做任何評價。在第二次捐款時,A組捐款的數(shù)量比其他兩組都多,但B組捐款的數(shù)量比C組少。
成人都會受別人“標簽”的影響,更何況是一些年幼的孩子呢?相比之下,年幼的孩子由于心智不成熟、敏感,好的標簽?zāi)茏屗麄冇∠笊羁?,幫助孩子往積極的方向成長;負面標簽不僅傷害了孩子,更讓人擔憂的是受“標簽效應(yīng)”的影響,孩子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會與標簽越來越接近,直至完全符合。
一般常見的父母給孩子貼負面標簽的類似話語有下面這些,看看你對孩子講過嗎?
你總是冒冒失失。
你的脾氣真壞。
你就是愛挑食。
你的性格太內(nèi)向了。
你反應(yīng)遲鈍。
這孩子有點固執(zhí)。
他是個坐不住的家伙。
小氣鬼,太吝嗇了。
她不擅長數(shù)學。
她不愛說話。
我的孩子缺乏想象力。
你是個毫無創(chuàng)意的孩子。
你總喜歡搞破壞。
他就是讓人不省心。
她天生粗心。
你這個沒責任心的小孩!
你怎么總喜歡哭?
你真是一個白眼狼,媽媽為你做了這么多!
他玩什么都輸不起。
她不愛衛(wèi)生。
你是個懶惰的人。
老師說她缺乏協(xié)調(diào)性。
他是個貪吃鬼,什么都要吃。
她不懂珍惜,愛亂花錢。
我的孩子做事說話不經(jīng)大腦。
……
有父母問,如果曾經(jīng)給孩子貼了負面標簽怎么辦?
少數(shù)的量變不會導(dǎo)致質(zhì)變,即偶爾無意說過是沒關(guān)系的。最糟糕的莫過于那些明知道不對的父母,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犯,一次又一次地后悔,卻仍舊不能擺脫給孩子貼各種負面標簽的壞習慣。否則,只要父母意識到錯誤,及時停止便不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如果父母的教育像池塘里的蓮花,即使有時候沾染了些少污泥,但絲毫不影響蓮花的圣潔。
突然想起小時候跟奶奶一起住,6,7歲時給生日的奶奶做了一碗蛋花湯,當時太著急端著給奶奶,一個踉蹌湯灑到了奶奶身上,結(jié)果奶奶被燙傷,加上年紀大病得起不了床。我被家里的叔叔嬸嬸罵“不孝順”,當時很難過地躲回自己家,不斷自責,以往惹奶奶生氣的種種情景也如電影般在我頭腦中播放,越回憶越覺得自己是個不孝順的壞孩子,也沒臉去看奶奶。
后來有親戚說奶奶在找我,我過去后看到她滿眼睛的眼屎、頭發(fā)亂糟糟,便搓了毛巾幫她洗臉、梳頭,當時我做這一切時,心里是別扭的,因為覺得自己在奶奶心中也是壞孩子。正好鄰居大娘來看奶奶,稱贊我很孝順,奶奶也笑咪咪地說我是她所有孫子孫女中最孝順的一個。當天晚上,我回到爸媽家又將所有的被褥衣服搬到了奶奶家,踏實地照顧起奶奶來。
所以,一個孩子被貼上標簽,如果孩子不認同的話會傷心難過,繼而拒絕做出積極的行為,時間長了會深受其害,假的也便變成真的了。如果你想讓孩子按照你所期望的積極方向成長,那么就盡量多給孩子貼正面的標簽吧,比如“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很勇敢”、“你學習很認真也很努力”……常常在你的腦海中翻找美好的詞匯往孩子身上貼,慢慢地你會驚覺世界的美好。
當然,標簽效應(yīng)看似有點詭異,但其實也沒那么詭異,因為它的力量沒有那么大,比如不會讓一個愚笨的孩子貼上“聰明”標簽后變成一個天才,但它確實存在力量。不用說是心理學家,即使是那些了解心理學的家長,也忌諱對孩子做出這種負面的行為。
咱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阿蘭的老母親竭力反對繼續(xù)把孩子帶往醫(yī)院治療多動癥,后來阿蘭和阿蘭的家人也接受了老岳母的看法,現(xiàn)在二十多年過去了,曾經(jīng)被診斷為多動癥的孩子,如今已經(jīng)是一家大公司的總經(jīng)理。阿蘭常常非常感激已經(jīng)去世多年的老母親。
如果當初這個孩子被貼上“多動癥”的標簽長大,現(xiàn)在肯定不會是一個能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的出色的年輕人了。
這種詭異的心理學效應(yīng),如果家長很熟悉仍深受其害,該是下決定的時候了吧?
本文關(guān)鍵字:標簽效應(yīng)、家庭心理、親子育兒、負面標簽、早期教育
作者:小黃媽(公號:bb-edu),二胎媽媽、心理咨詢師、專注親子心理學,從兒子繪本自學來的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