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西游記,玉皇大帝為了和諧孫悟空,把他請上天庭,封他做了“弼馬溫”,掌管天宮里的御馬。沒過多久,孫悟空知道所謂“弼馬溫”原來就是個馬夫,大怒之下離開天庭,下界回到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圣,從此走上了和天庭死磕的革命之路。
長大之后沒事喜歡去博物館看看古時候的物件,發(fā)現(xiàn)馬和猴子還真是有點緣分,比如明、清的工藝品就有很多以“馬上封侯”為主題。一般就是馬身上騎個猴子,馬猴馬猴,討個口彩,寓意馬上就能一步登天,獲得古代終身最高成就獎—封侯!但是不能說“馬上稱帝”,因為那是造反!
馬上封侯圖 鼻煙壺
比如上面這只鼻煙壺,就用了馬上封侯的題材,馬撒開四蹄飛奔,表示實現(xiàn)愿望很快,或者心情很迫切。為了表達得更加直白,作者甚至還在右上方加了一只蜜蜂。
這只鼻煙壺的產(chǎn)地是揚州,我們知道清代全國玉雕的中心主要有三個,蘇州、揚州和北京。這個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這三地的玉雕工藝仍然精絕。
它的材料是“料”其實就是有顏色的玻璃。和現(xiàn)代人的觀念不同,玻璃在清代是和寶石一樣值錢的材料。所以在清代,料器鼻煙壺是非常貴的!這也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如今的鼻煙壺藏家仍然珍視料器鼻煙壺,所以價格還是一如既往的貴。比如這個鼻煙壺,在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的估價就是11萬港幣。
除了材料貴,這么小小一只鼻煙壺又有哪里好呢?答案是工藝。和現(xiàn)在的吹玻璃工藝不同,當時的工藝要先做一塊黃顏色的玻璃為核,外面再罩上一層紅顏色的玻璃,然后發(fā)揮揚州玉工的巧雕特長,利用不同顏色玻璃,形成不同的畫面以及裝飾效果,最后掏膛,完成作品。所以別看這個煙壺小,其實蘊含著好材料、好工藝以及高科技。所以它貴得有道理。
馬上封侯題材看多了,又產(chǎn)生了個疑問,馬和猴子純粹是因為討口彩才在一起的嗎?查了點資料才知道,原來后面還有故事。
古人認為,把猴子與馬放在一起,就可以避免馬生瘟疫。例如我國北魏人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說“常系獼猴于馬坊,令馬不畏避惡,惡息百病也。因此當時人們常在馬廄里栓上一只猴子。這做法一直延續(xù)了千年,比如”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馬廄畜母猴避馬瘟疫”之說。這里又升級必須用母猴才行了,實在不知道哪里來的證據(jù)?
原來“弼馬溫”與“避馬瘟”同音,《西游記》中玉帝是用“弼馬溫”的諧音來嘲弄孫悟空的。更有甚者,可能還陰陰的隱喻說孫悟空不是男人。因為《西游記》作者吳承恩也是明朝人,估計也是看過《本草綱目》的。
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恐怕很難想象馬廄里得放只猴子的場景了。在游覽陜西咸陽市博物館時我確巧遇了一件文物能夠幫我們腦補。
咸陽市博物館不大,但因為位于古時咸陽孔廟的原址,卻頗有古風。博物館收集到很多明清時期的拴馬樁,集中樹立在庭院的古松下,一望之下有隔世之感。其中有一根樁子很特別。
對,它就是放在馬廄里預防馬得瘟疫的避馬瘟!明代的,數(shù)百年風霜,石頭表面已經(jīng)明顯風化,開裂。但這猴子實在很萌,想必是明代某個很特別石工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