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與地壇》有感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是他人生中最艱難歲月的一段忠實記錄,是一篇袒露心扉的“自白書”。文中有他陷入絕望時的劇痛,有他對人生本質的大徹大悟,其間的悲哀、自省、悔恨和豁然開朗,打開書,你都能跟著作者一一體會。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一個“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人,走進了這座把一切都準備好了的“地壇”,從此便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
地壇是一座荒蕪冷落的園子,卻是作者遭受苦難后情感的避風港,他在這里思考著“要不要去死,為什么活,我干嘛要寫作”。地壇曾經有著“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門壁上炫耀的朱紅”、令人驕傲的“高墻”和讓人灼目的玉砌雕闌。而經歷四百年風雨后,沒了當時的耀眼光彩,卻寧靜舒暢,如作者所說“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span>
而地壇里愈見蒼幽的老柏樹,茂盛得自在坦蕩的野草荒藤,被落日映得燦爛的每一個坎坷,把天地叫喊得蒼涼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對一個“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殘疾青年來說,無疑是一種鼓舞,無疑不是一種激勵;地壇里:“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支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边@些生機而又靈動的文字,記錄著這園子荒蕪并不衰敗,也記錄著“我”這枯萎干涸的心漸漸復蘇的過程。
在地壇中穿行過的的人們,有相濡以沫的老夫妻,熱愛唱歌的小伙子,運氣不佳的長跑者,捕鳥的漢子,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在這些鮮活的人物事件中,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起伏,都留給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薄笆O碌木褪窃鯓踊畹膯栴}了”作者在地壇找到了生死的答案,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對地壇極盡詳細的描寫,母親的部分也是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字里行間透著對母親的深深地愧疚和懷念。母親用自己聰慧堅韌的愛關心、理解、寬容著史鐵生。母愛是無言的、堅忍的。在遭遇到兒子“長到二十歲時突然截癱”命運打擊的時候,她默默地承受了“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苦難。每次幫我無言地幫助我上輪椅車,又目送我離開。常因不放心而去園中尋他,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愛是寬容的、善解人意的。她承受著“我”的壞脾氣,從不追問“我”一些不宜問的事,也從不阻攔“我”出去,甚至鼓勵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大愛承托著兒子走出人生的陰霾。母親的突然病逝,讓作者真正體會到了母親愛的守候,并在《合歡樹》中說道:“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看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巨痛之后歸于沉靜,急躁之后趨于平息,然后把一切都看得透亮、澄徹;也能讓你對人生、對苦難又增添一份新的理解。
葉璐璐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