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中國歷史發(fā)展到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拿祖先文化講,不管生前和長輩的關系如何,在長輩離去后都忌諱自家祖墳遭到破壞。因為先人的埋骨之地風水好不好,決定了后代能取得怎樣的成就。特別是皇室貴族,大量的陪葬品也增加了被賊惦記的風險。
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yōu)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的統(tǒng)治就此結束。從1912年到2021年,大清滅亡至今已有109個年頭,屬于他們那一頁的歷史早已書寫完畢??勺屓死Щ蟮氖?,時至今日居然還有人為清朝守護皇陵。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這種古代文物難道不是國家承擔的嗎?錯。在古代有這樣一種說法叫“長明燈不滅”,所以每個朝代都會有自己的守陵人。這些人在朝代沒有滅亡的時候都是享受著國家的工資的,隨著朝代的滅亡守陵人也會跟著消失,但清朝則大有不同。
在滿清入關之前,已經(jīng)有兩個皇帝被埋葬于關外: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在滿清入關之后,一共誕生了十個皇帝。除了皇帝溥儀之外,其余9個皇帝分別埋葬于北京城的西面和東面,稱為清西陵和清東陵。
帝王們一般在自己剛繼位之時,就已經(jīng)開始為自己的身后事,準備貴重的陪葬品。利益的驅(qū)使下,讓許多人有了不軌之心。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朝廷先后頒布了多項管理體制和部門,分別為:三陵總理事務衙門(關外)、西陵承辦事務衙門、東陵承辦事務衙門。
除此之外,朝廷還設立了一支專門的護陵衛(wèi)隊。這些士兵從八旗軍隊中挑選,大多都是精兵強將,在巔峰時期甚至達到了3000人。皇陵一般拒絕閑雜人等靠近,一旦有人私自踏進皇陵400步范圍,就會立刻遭到衛(wèi)隊拉弓射殺。
在溥儀宣布退位時,他們和當時的國民革命軍達成了協(xié)議:大清皇帝遜位后,其皇室宗廟、陵寢,皆受永久奉祀,并由新政府專門設立衛(wèi)兵嚴加看護。不僅如此,民國政府還要承擔清政府原有的一切開支。所以清皇陵守墓人的薪酬,在這個時候都是由民國政府統(tǒng)一發(fā)放。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北洋政府內(nèi)爭不斷,自己都顧不了自己還替你看守皇陵?朝代已經(jīng)滅亡,護陵衛(wèi)隊早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這怎么辦?子承父業(yè)唄。清朝經(jīng)歷了兩百多年的繁衍,在皇陵附近形成了一些村落,這些村民正是八旗的后人。
既然長期生活在這里,還是有著一定的感情。所以在這個時候,守護皇陵由這些后裔負責。但說到底,他們也是有心無力,一方面要花錢,一方面你真能保護的了嗎?為了這點信仰還要把自己的命丟了?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的時候,根本沒有遇到任何人的抵抗。
雖然遭遇了盜搶,但對這些后裔來講,這些皇陵也是一種信仰,自己還是要堅持。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清皇陵以及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成為了著名的旅游景點。景區(qū)的一部分收入就用來發(fā)放守陵人的工資,另一部分用于景區(qū)的維護修復。
和平的年代下,這些守墓人聚居的地方漸漸地形成了村子,村民也慢慢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有的人每天在家里供奉祖先,何況這還是皇家的祖先呢?為何不沾點所謂的“富貴氣”?別說已經(jīng)過了100多年,就算五百年,他們還是會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守護皇陵。
不過在品史君看來,他們好像并不在乎這一點景區(qū)收入。前些年有幸去過一次遵化清東陵,附近的居民基本都是守陵人的后代。特別是東陵附近,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光這些土地,都夠他們幾代人在這里生活了。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