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軌跡。 有人詼諧地說,90%的人是不用見的,90%的飯局是不用參加的,90%的廢話是可以不說的,90%的會議也是不用開的…… 疫情的發(fā)生,讓人們的生活和心境在意料之外回歸到了“簡樸”,回歸“真誠”。 關(guān)于“還淳返樸”,在《寄鄒謙之書·其三》中,陽明先生有深刻論述—— 1.“書院記文,整嚴精確,迥爾不群,皆是直寫胸中實見,一洗近儒影響雕飾之習(xí),不徒作矣?!?/strong> 陽明先生對謙之的贊嘆是建立在與近代儒生的對比基礎(chǔ)之上。陽明先生指出,近儒有“雕飾之習(xí)”,鄒謙之所記的記文卻是“整嚴精確”,直抒“胸中實見”,這也正是陽明先生一直強調(diào)的“誠”。 陽明先生是明朝大儒,是繼承并發(fā)揚孔孟之道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他對弟子徐愛說過,“孔子述六經(jīng),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wù)去其文以求其實。”意思是,孔子當(dāng)年把六經(jīng)的內(nèi)容進行精簡編纂,是因為擔(dān)心華美的辭藻會迷惑天下人的心智,因而倡導(dǎo)行文應(yīng)當(dāng)精煉、樸實、真摯,讓天下人都能求真尚樸。
2. 某近來卻見得“良知”兩字日益真切簡易。朝夕與朋輩講習(xí),只是發(fā)揮此兩字不出。緣此兩字,人人所自有,故雖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覺。若致其極,雖圣人天地不能無憾,故說此兩字窮劫不能盡。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謂未足以盡道者,只是未嘗實見得耳。
在此,陽明先生再次談到“良知”是如此真切簡易,無論圣愚,“一提便省覺”,因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這是與生俱來的根本智慧,即人人都可達到“良知”的境界。
所謂“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謂未足以盡道者,只是未嘗實見得耳”,人們之所以有懷疑,是因為自己還沒有真切地篤行,所以就不能親證而已。
人人心中都有無盡寶藏,這份寶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潛能,只是被不明與貪欲所遮蔽,因而這份寶藏就得不到開發(fā),生命狀態(tài)就難以發(fā)生實質(zhì)性的改變與躍升。
一旦開始明心凈心,建設(shè)自己的心靈品質(zhì),每個人都有機會突破瓶頸,讓生命煥然一新。
3.近有鄉(xiāng)大夫請某講學(xué)者云:“除卻良知,還有什么說得?” 某答云:“除卻良知,還有什么說得!”
有人請教陽明先生:“除卻良知,還有什么說得?”
陽明先生則回應(yīng)道:“除卻良知,還有什么說得!”
一樣的文字,從問號到感嘆號,成就了恰如其分的一問一答。
陽明先生痛心于當(dāng)時的人們輕看了“良知”二字,把致良知當(dāng)作“光景”把玩,卻不著實用功,因而就以此種方式警醒對方。
這與陽明先生之前所談“有事無事,只是這一件”有異曲同工之妙。
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其本質(zhì)是“知行本一”,有真知即有真行。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兒女,因為心中有那份無私的愛,在行為上才能毫無保留地奉獻與付出。為了孩子,即便是付出生命,父母都在所不惜,這就是父母的真知所帶來的真行。
因而,在心上用功,明心凈心,去除心上的不明與貪欲,這顆心越來越透徹、越來越純粹,自然就有真知與真行。
3.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虛文相誑,略不知有誠心實意。流積成風(fēng),雖有忠信之質(zhì),亦且迷溺其間,不自知覺。是故以之為子,則非孝;以之為臣,則非忠。流毒扇禍,生民之亂,尚未知所抵極。
陽明先生指出,后世大患,就在于“虛文相誑,略不知有誠心實意”。意思是,當(dāng)時社會上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大家沉迷于華美虛飾的文辭之中,彼此不能以肺腑之言待之,使得整個社會虛偽成風(fēng)。
即便有些忠厚老實之人,受到社會上浮華浮躁之風(fēng)影響,自己毫無覺察。沒有了真誠的心,恐怕就連最基本的“忠”和“孝”都做不到。
陽明先生是在警示后學(xué)之士,要在紛繁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看透本質(zhì),回到原點,守住自己的“淳樸”質(zhì)地,不要受浮躁的環(huán)境影響。
4. 今欲救之,惟有返樸還淳是對癥之劑。故吾儕今日用工,務(wù)在鞭辟近里,刪削繁文始得。然鞭辟近里,刪削繁文,亦非草率可能,必須講明致良知之學(xué)。
針對當(dāng)時在讀書人當(dāng)中存在的“人心陷溺,禍亂相尋”的現(xiàn)狀,陽明先生指出,對癥之藥就是誠心實意、返樸還淳?;氐阶约哼@顆心上,明心凈心,建設(shè)心靈品質(zhì),提升格局和境界!
總結(jié)來看,陽明先生反復(fù)強調(diào)的其實是一個字——“樸”。
關(guān)于“樸”,正如文中所言,許多人以虛文為美,而現(xiàn)在就是“返璞歸真”之時。
《道德經(jīng)》講,“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陽明先生則講“花之千葉者無實”,盛開時很是美麗搶眼的花朵,往往沒有果實;而果實累累的蘋果、梨子,人們卻很少去關(guān)注它的花朵是怎樣的。
告別“花花草草”“枝枝葉葉”,才能不繞彎子,直擊問題要害。這就是一份“樸”,這份樸,源于一顆質(zhì)樸的心。
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外界如何雜亂,但愿我們都能去除心上的不明和貪欲,讓這顆心始終“簡樸”!唯有內(nèi)心空靈、清凈,才能遇事不亂,洞見本質(zhì),心生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