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著名學(xué)者周國平在其著作《靈魂只能獨行》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xí)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yīng)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fā)現(xiàn),精神上的結(jié)果和豐收。”這里我們看到,人的成熟并非易事,它是一個與習(xí)俗抗爭的過程,更是保留精神的旺盛和個性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它是活出真實自我、心智成熟的過程。而對于心智成熟,還有一本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詳細闡釋的,這本書就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簡稱《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在探討如何讓我們心智走向成熟的著作。書中作者以一位心理咨詢師的視角闡釋了自律、愛,以及成長等有助于我們心智成熟的內(nèi)容。書中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告訴我們要建立自己的界線,做個自律的人;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zhì),引導(dǎo)我們該如何去愛,以過上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教會我們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并能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我們了解神奇的力量,闡釋邪惡的本質(zhì)。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以更好地成為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他是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yī)生,他不僅智慧,還擁有真誠和勇氣。他為了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毅然放棄了父母為他安排的輝煌前程,最終成為一名心理醫(yī)生。在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治俞了成千上萬個病人,他以從業(yè)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寫作的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創(chuàng)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僅在北美,這本書的銷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20年的時間。這本書被稱為《少有人走的路》系列1,另外還有他寫的系列2《少有人走的路:與心靈對話》和托馬斯·摩爾寫的系列3《少有人走的路:心靈地圖》。
正如作者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我們看看作者如何帶領(lǐng)我們?nèi)ソ?jīng)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zhuǎn)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1.自律,解決人生痛苦的首要工具。
作者認為,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因為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和果敢的態(tài)度,從學(xué)習(xí)和成長中獲得益處。
自律,就是以積極而主動的心態(tài),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它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擔責(zé)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四個方面。
延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shè)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先面對痛苦,再解決問題和享受快樂,這是自律的起點。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要以身作則,同時要幫助孩子學(xué)會自律。當孩子經(jīng)受痛苦的時候,父母讓孩子意識到,痛苦不可怕,爸爸媽媽會陪著他們。這樣在父母的愛和照顧中長大的孩子,能夠承受暫時的痛苦,不害怕潛在的恐懼,這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延遲滿足的習(xí)慣。
承擔責(zé)任,要求我們不再趨利避害,逃避責(zé)任,而是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就像作者書中介紹的那位在沖繩島覺得生活無聊的人,他就是在找外在的借口,要么是讀書沒心思,要么是圖書館離得遠,要么是沒時間釣魚等等,不愿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固執(zhí)己見,更不愿去解決問題。
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xiàn)實,杜絕虛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正是在這些不如意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這幅“人生地圖”的繪制需要我們尊重事實。心理學(xué)中的移情,會干涉我們走進事實。移情,是心理學(xué)術(shù)語,也是心理治療的常見癥狀。一個因童年時無法得到父母關(guān)心和愛的成年人,結(jié)婚生子后,會把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轉(zhuǎn)移到自己的家庭中,他認為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是父母對待子女的唯一方式,這使他無法認清事實。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作者在書中強調(diào),父母對孩子在強調(diào)追求絕對誠實的時候,還要懂得保護孩子,并適時隱瞞真相的好處。比如,我們婚姻中出現(xiàn)危機,沒必要第一時間和孩子說出太多事實,這就是在保持平衡。
自律,是讓我們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而上述的四個原則是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所使用的力量和動力,完全取決于一個人心中蘊藏的愛。
2.愛,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
愛,在我們心智成熟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更是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
對于愛,作者給出了他的定義,即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愛,是一種意愿。
為了更好地理解愛的本質(zhì),作者給我們指出了,愛“不是”什么。
首先,墜入情網(wǎng)不是真正的愛,只是一種幻覺。因為墜入情網(wǎng),不是出于主觀意愿,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只是為了消除寂寞,出于人的性本能需求。浪漫愛情的神話也不是真正的愛,它是“愛是永恒的”幻覺。
其次,依賴性也不是真正的愛。有人可能會說,“我離不開她/他,沒有她/他我就活不了,我是那么愛她/他”,實質(zhì)上,這不是真正的愛,這個過分的依賴。這樣過分依賴會讓一個人過于關(guān)注自身,很難用愛去進入對方的心。
再次,自我犧牲式的愛,不是真正的愛。比如,有的父母為孩子傾注所有,全心全意,無微不至照顧孩子,但這種越俎代庖式的愛,只是對愛的濫用而已。
在作者看來,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同時,愛,不是感覺,而是實際行動,真正愿意花時間為對方付出,又不做過分的愛的行為,懂得給對方一定的空間,讓她/他獨立成長。比如,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要愿意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真心關(guān)注他們,傾聽他們內(nèi)心聲音,但并不代表什么都幫孩子做,而是讓她/他獨立,自我完善,這才是真正的愛。
自律的力量來自于愛,而愛的本質(zhì)是一種意愿。自律,是將愛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
3.認識自我,心智成熟的必經(jīng)之路。
除了自律和愛外,心智成熟,我們還要懂得如何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也就是心智成熟的過程。
古希臘著名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認為,“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生活”,這是在說認識自我的重要意義。其實,學(xué)會自律和愛,也是在自我認識,這是對自我內(nèi)在的認識,只是這個認識是在與外在的關(guān)系中呈現(xiàn)出來的。
除了內(nèi)在的認識外,還有外在的認識,即對自己所處世界的認識。這里,作者從心理咨詢的案例中選出的有關(guān)宗教信仰的案例,并從宗教的角度來闡釋了宗教觀對一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深刻影響。
另外,對于自我認識的內(nèi)在角度,作者還從更深層處去挖掘自我,也就是潛意識的作用。
潛意識,是心理學(xué)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指的是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的力量,是相對于“意識”的一種思想。它是人們不能認知或沒有認識到的部分,也是人們“已經(jīng)發(fā)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tài)的心理活動過程”。
在作者看來,我們被潛意識思維所影響,潛意識引導(dǎo)著我們身體的運動,這也在一定意義上解釋了一些奇跡現(xiàn)象。比如對夢的解析,對不經(jīng)意間說出奇怪的話和行為的解釋等等。
還有,對于心智成熟,作者在開篇就提到,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因為它是要我們走出舒適區(qū),去對抗自然力量,反抗循規(guī)蹈矩的自然傾向。這里涉及到一個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也是一個最大障礙。
這就是懶惰,而對于懶惰的認識,也是認識自我的一部分,懶惰是我們成長的最大敵人,恐懼感是懶惰的主要特征,我們只有自己認清懶惰的存在,知道如何應(yīng)對,才能更好地自我完善。
總之,心智成熟的路上布滿荊棘,我們不僅要與自然、本能抗爭,還要反抗社會的規(guī)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xué)會了自律和愛,以及認識自我的其他路徑,使得自己的心智逐漸走向成熟?!渡儆腥俗叩穆贰愤@本書對于那些想真正找到自我,活出自己的人,是非常受益的。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