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心理周報”電臺,每周邀請不同行業(yè)、學派專業(yè)人士進行思想碰撞,一起獲得思維升級。
以心理學的第三視角,拆解社會生活話題,用獨特的觀點和大家一起創(chuàng)作屬于生活的BGM。
“只有當我們直面內(nèi)心的沖突時,才能獲得內(nèi)心的平和”——卡倫·霍尼
本期“心理周報播客”,我們邀請了2位嘉賓,一起聊聊【自卑情緒】。
(文稿經(jīng)過編輯,音頻可在文末掃碼領?。?/strong>
你的腦中會不會經(jīng)常生出這些念頭:
我不行。
我不夠好。
我做不到。
……
這個時候,說明你陷入了一種自卑心態(tài)。 自卑心態(tài)猶如一道“魔咒”,會蒙蔽你的雙眼。
讓你只顧著關注自己不夠好的方面,卻看到不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
跌入一種負性思維螺旋之中。 那么,在逃脫不了自卑“魔咒”的情況下,我們?nèi)绾握J識自卑,如何將自卑轉化為優(yōu)勢,找到自信的力量?
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點自卑心理,但自卑感又常常夾雜著許多種情緒,那么自卑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怎樣才叫自卑呢?
徐澤旭:
我自己就是一個自卑的人,也抑郁過,也自閉過。從那個階段當中慢慢走出來以后,我發(fā)現(xiàn)心理學有很多方面是可以支持我們理解自卑這種心理的。
總的來說,自卑是我自己對于我過往人生的一個負面的總結。我認可了這個負面總結,我就會帶著這個負面總結去應對現(xiàn)在的事情。
這種心態(tài)下,我就會變得畏首畏尾、抬不起頭來,總是把“我不行”“我不好”“我不能”掛在嘴邊上。
王亞南:
當我們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會對自己整個的存在狀態(tài)出現(xiàn)一個評估。
人們會把它作為看待自身價值感的一個角度。
當我們對自身的評估傾向于負面,就比較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會產(chǎn)生對自己的低價值感。
這樣就很難去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很難為自己的利益做一些發(fā)言或協(xié)商。
自卑是天性還是后天形成的?
自卑的特質反映了人的一種性格特點,它是天生如此,還是后天形成的呢?
我們有改變自卑心理、消除自卑感的可能性嗎?
徐澤旭:
我個人決定把自卑認定為是后天形成的,這是我的一個選擇,不代表這是事實。
只有把它認定為后天形成的,才有改變它的愿望,或這個愿望會更強一些。
我認為人總是有選擇的。
如果我有需要,那現(xiàn)在我自己的模式是自卑也好,是自戀也好,它阻礙住我了。
我就要突破它,不管它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王亞南:
我們沒有辦法很決絕地去回答說自卑一定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事情的發(fā)展,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這樣可能會更加平衡和客觀。
在心理學領域的接納和承諾療法里,有一個概念就是對發(fā)生的事情的核心接納性。
有很多人會說接納了以后會感覺到很無力,它發(fā)生了,而我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
人生確實有很多不受我們作為人能夠控制的東西。
當我們真的去接納這部分的時候,發(fā)自內(nèi)心地知道,作為人,我的局限是在于此,并不代表接納以后什么都做不了。
在接納自己客觀條件的情況下,反而會更好地利用好現(xiàn)在所有的資源。
回到自卑的話題。比如我真的很膽小,真的不愿意在大家面前過多展露自己。
那么是不是同樣地,我接納了我就是這樣膽小,我就不再跟自己較勁了。
我也許不能成為一個在大家面前言談侃侃的人,可是我還有很多才華。
就像徐老師的書里講的,把自己的長板給發(fā)掘出來,可以安靜地綻放我的美麗。
假設我設計方面的能力非常強,我就好好做我的設計,那么我設計出的驚艷的東西。
其實都有可能是建立在對自己自卑心理或膽小心理的接納程度上,來做的一些靈活性的調(diào)整。
引發(fā)自卑心理的因素都有什么呢?是外界的影響,還是人自身的某些特性或思維、行為習慣所引起的?
王亞南:
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是那種功能型的父母,也就是管好你的吃穿用度,情感支持上可能不太做得夠。
尤其是在你需要一些支持肯定認同的時候,父母可能會打擊你。
從認知的角度看,人的大腦非常需要從經(jīng)驗中去體會我們到底是怎么去理解環(huán)境、理解自身的。
如果你不能夠很好地從環(huán)境中得到一個客觀的認同感,這會促成低自尊心理的形成。
另外一個比較對立面的原因就是完美主義,甚至可以把它叫做超級自戀的心理。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對自己會有一些非常不切實際的要求,你不一定感受到低自尊或自卑。
但會非常明確地感受到“我還沒有做到最好,那就沒法證明我是完美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會把自己推到墻角,讓自己越努力越不幸,而不會越努力越幸福。
徐澤旭:
自卑源自于我們確實是知道好壞對錯是什么。我們知道什么是好的,跟好的一對比,現(xiàn)狀就是不好的嘛。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很善于比較,很善于發(fā)現(xiàn)差異,很善于總結誰強誰弱,自己差在哪里。
現(xiàn)在所有的教育幾乎都在強化這一點,我們立刻會知道自己好像在哪一個層次上,這個矛盾就會促進我們內(nèi)心這種分
化、對比的痛苦。
自卑心理往往根深蒂固,但它是會伴隨我們一生,還是有機會進行改變和轉化?
一個自卑的人有可能變成一個充滿自信自愛的人嗎?自卑可以轉化為一種優(yōu)勢嗎?應該怎么做呢?
王亞南:
我個人的轉化經(jīng)歷是,把自己客觀認知的態(tài)度給調(diào)整出來。
因為有時候我們的大腦在大多數(shù)時候不會去分辨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觀點。
所以當我們聽到很多的信息的時候,會不加分辨地把它當作是事實,但你要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定要認同他的觀點。
多去收集一些客觀的、積極的證據(jù),作為肯定自己對自我認知的一些參考值,那么從認知角度調(diào)整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徐澤旭:
想要自信,其實是累積成功的過程。
自信一定是源于成功經(jīng)驗,不會是因為我們處理了自卑,就自然有自信了。而是因為成功了,然后相信我下一次能成功。
所謂的自卑者,需要去運用自己的天賦。自卑者每天都跟那些情緒在一起,只不過沒有那么仔細地去看它。
你這么了解這些情緒,每天都體驗著,現(xiàn)在可以換一種方式,用你對情緒的敏感去做一點別的事情。
自卑者特有的一種敏感,通常都是很感性、很脆弱。
只要給它換一點點內(nèi)核,這種敏感就會變成超越自卑、轉化自卑的捷徑。
自卑時如何進行自我激勵?
當一個人深陷在自卑情緒中,往往能難走出來,會被一些絕對化、災難化思維產(chǎn)生的偏激想法束縛住。
一個自卑的人要怎樣尋找內(nèi)心的力量去抵擋這種負面情緒和認知偏差所產(chǎn)生的自卑感?怎樣通過自我激勵擺脫自卑心態(tài)?
徐澤旭:
通常我的建議是“讓子彈先飛一會兒”。不一定非要找什么東西把“子彈”擋住。
掌控情緒關鍵不在于它難不難,而在于它值不值。
如果內(nèi)在有一個很嚴厲的法官,會說自己不好。
而你真的沒辦法控制“他”?;虿煌O聛?,那么你可以選擇自己聽或不聽——你的話我僅供參考,我可不會照單全收的。
很多有自卑特質的人,都是很嚴謹、很認真的人。
但遇到難題時只有嚴謹和認真是不夠的,需要我們更勇敢一些,更能突破一些東西。
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拿面前的困境開玩笑了,基本上就離脫離它不遠了。
王亞南:
我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和當事人討論他和他這個固定模式的關系,到底為什么要死死抱住這個想法?
你不去問他這個重要問題,他其實是很難意識到的。
重點是要看到來訪者的矛盾性,然后去問他怎么看這個現(xiàn)象,為什么是要這樣。每當這么一問的時候,很多情況下當事人會陷入沉思。
從心理的角度,大腦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喜歡變化的。
有一天你突然發(fā)現(xiàn)可能變得完全不一樣,就會覺得慌張。這時候面臨的選擇就是要不要重建自我。
重建自我肯定要打破一些過去的固有認知,是一個挺讓人害怕的過程。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需要在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醫(yī)生的協(xié)助和陪伴下,去完成這個讓人感覺到有些恐懼不安和不確定的過程。
徐澤旭:
那我就自戀一點,推薦自己的書《隱幽的人性:超越自卑的心理學》。
大多數(shù)人提起自卑,就覺得它是一個負面的東西。
其實自卑范圍挺大的,可以是情緒,可以是種心態(tài),也可以傳達很多行為,可以滲透到方方面面。
我這本書想傳達給讀者的是,自卑也可以是資源,是優(yōu)勢。
當我們經(jīng)受一些壓力、痛苦、人生的短板的時候,必然有某些別的方面會成長起來。
自卑者與其拼命去抵抗木桶理論,把自己的短板補齊,不如去看看長板,也許這個長板不適合做一個木桶,但它可以造船呢。
王亞南:
我覺得比較經(jīng)典的就是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梅勒尼·芬內(nèi)爾博士的有關自尊的一系列的書也是非常非常棒的。
還有雖然我還沒有拜讀但非常吸引我的徐澤旭老師的《隱幽的人性》這本書。
如果大家愿意了解,我們和壹心理合作的課程“21天走出低自尊”,還有我根據(jù)課程寫出來的《自尊知道答案》這本書也是非常具有實操性和參考性的資料。
另外推薦一部我特別喜歡的電影《心靈捕手》,它實際上講述了一個從自卑走到發(fā)掘自我、實現(xiàn)自身潛能的過程。
『心理周報』電臺,壹心理首個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請不同行業(yè)、學派專業(yè)人士之間碰撞,一起獲得思維升級。
當大咖遇上大咖,觀點碰撞觀點,會有什么不一樣的火花?
干貨爆料+思想交匯,等你參與體會。
自卑是無助,但更是天賦!
自卑和嫉妒是雙胞胎的存在嗎?
自卑的人一般有什么表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