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論都有它思想的來源,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模式的底層邏輯,稻盛和夫阿米巴經(jīng)營底層邏輯,也就是他的阿米巴經(jīng)營哲學精髓,主要來源于王陽明。掌握了王陽明的心學我們再學稻盛和夫的經(jīng)營哲學會明白許多深邃的人生哲理。
在第3期,我們講到了王陽明的“心即理”。
今天我們繼續(xù)接著講“心即理”
王陽明的心學來源于朱熹的“一草一木皆含致理”,然后去格物,最后生病,認為朱熹“格物致知”有問題。再加上自己在龍場面臨的生死境況,突悟出真理。他在龍場面臨死亡的時候,反問“如果是圣人在這里會怎么樣呢?”,后來才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心”,是指什么呢?王陽明說是本心,不是一團血肉,“心”是能夠使我們視、聽、言、動。如何讓心靈回歸到心的本位,我們的心就會以它原本的樣態(tài)呈現(xiàn)。心與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一樣的,宇宙的最高之道就是心之本源,所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這就是講的“天人合一”。如果要想成為圣人,就要開顯本心,不僅是人道價值的實現(xiàn),也是天道價值的實現(xiàn)。
王陽明經(jīng)常講去私欲,去了私欲,心就會明亮起來,心明起來就是理明,就是道明。而當我們的心回歸到它自己本位,應該像鏡子一般,什么都沒有,什么都可以照。用我們一顆像鏡子般的心去處理日常工作。“心即理”首先肯定了人的本質(zhì)與天道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
“心即理”是王陽明全部心學體系的邏輯起點。
稻盛和夫經(jīng)營哲學有這樣一句話“做人何謂正確”。稻盛和夫每天睡覺前面對鏡子反省自己,自己這樣做對嗎?有沒有對得起作為一個人的良心?王陽明說本心應該像鏡子一般明亮,那么透徹,可以照出人世間的丑惡,做任何事情須對照自己的良心。阿米巴經(jīng)營哲學精髓“做人何謂正確”亦同此理。這是真正的王道,只有奉行王道才可以得天下,才可以持續(xù)不斷把企業(yè)做強、做大,成為行業(yè)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