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行的學習筆記)
溫和張姓
溫健康
現(xiàn)在,溫和村張姓不多,只有兩家,但張姓在溫和村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極強。
從溫和村老村的布局來看,南圐圙西面就是張家胡同。張家胡同是一個丁字胡同。當村里有四個生產隊時,張家胡同加上南圐圙到油房門廊那五六戶人家,就第三生產隊的全部社員。如此看來,張家胡同能占溫和村舊村規(guī)模的近四分之一。
從溫和村所轄區(qū)域來看,溫和村西南有一大區(qū)域的地方叫張家口,在知了溝口到后溝村的一大山場叫張家坡。另外還有一山垴叫張垴。溫和村以姓氏來命地名的情況不多,但張姓就占了三個。
從溫和村晉學生兄整理的晉氏家譜來看,從明朝初年,晉氏始祖趙太君攜子萬才,由山西洪洞遷來,至今已繁衍至十七世。溫和村學校大門外所立村志碑所載也稱溫和晉氏是從“明成化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明成化年間起于成化元年(1465年)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共23年,從成化元年到2022年,共歷557年。557年間晉氏繁衍17代人,平均每繁衍一代人為32.8年。當然晉氏遷移的具體時間不一定就是成化元年。古人結婚成家早,十八歲就娶妻生子,以這樣看來,平均每繁衍一代人為19左右年。兩者之間,我們取一保守數,平均每25年繁衍一代人。
(張歸山的軍功章)
而溫和村張姓的老案從始祖張敬誠到后人張明已為第三十七代,張明子是張問行,張問行曾是一代明醫(yī),留下許多醫(yī)書和自己學醫(yī)的摘錄筆記。張問行有四子分別是張狼、張虎、張豹、張歸(貴)山。老四張歸山隨軍南下,參加過建立新中國的許多戰(zhàn)爭,解放后回到山東,任某部隊高干。木匠張解心是張問行之孫,張土昌是張解心之子。從張姓始祖到張土昌之女,張姓在溫和村已歷42代。
(張歸山的軍功章)
那么溫和村張姓已在溫和村生活了42X25=1050年。
1050年前是公元972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北宋建立后,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沒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即如今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地區(qū)約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公元979年,繼位第二年的趙光義,再一次發(fā)動了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zhàn)爭,結果慘敗,從此沒有了再次用兵的時機。
這里為什么要講趙光義收復燕云十六州慘???這與溫和張姓有關系。
溫和張姓代代相傳:張姓的始祖張敬誠是趙二舍帳下的一員大將,在跟隨趙二舍收復燕云十六州時,戰(zhàn)死疆場。
張敬誠本是山西太原人,后人扶其靈柩回鄉(xiāng)安葬,可當來到溫和村時,見這里前垴、南嶺尖、金鼎垴、大嶺上、北嶺上五座黃土丘,前后左右,依次分布,如“五朵梅花”,哈護著中間一塊平整的盆地。張姓后人見此是“五梅落地”之穴,可遇難求,于是就地安葬張敬誠于現(xiàn)在溫和村的西圐圙處。后人其右側(現(xiàn)在張家胡同)結廬而居。這就是后來的溫和村。
趙二舍,就是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又名趙匡義。趙匡胤做皇帝后,避其諱而改名為趙匡義。
張姓后人還說,趙二舍當皇帝后,對張敬誠進行了加封。當時先人有神道碑,有石相生。后來金人南下,先人就把這些石相生和神道碑全埋地下了。最大的那塊碑,埋在現(xiàn)在的下鋪子一帶。上面刻有趙光義的告封。
張姓后人代宋屯田戍邊。張家坡、張家口、桃?guī)X水等從溫和村到后溝村的那些地就都是當時屯田時開墾的。
西圐圙地處村中心,為什么留下那么一片空閑地?后一輩人都說那里曾是一片墳地!晚上常起“黑骨朵”,還有“明兒”飛來飛去!但我小的時候常去西圐圙找李縣周玩,倒一次也沒遇到.
張姓的這些傳說,與其老案推算的時間僅相差7年,傳說是可信。溫和村村志碑所記“明成化年溫、晉兩姓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而來,始成村落”,以此記載,溫和村的歷史只有557年。而從溫和村張氏老案推算和張姓代代相說的故事來看,溫和村有人生活并成村落是1050年前的北宋時期,而不是縣地名辦所立的村名碑志所記的明成化年間,要比這早五百多年!
這一謬誤從溫和村溫家老墳的祖先碑上也可得到印證。溫家老墳的祖先石碑上記,溫姓先人是河南溫縣人,先到白芟,后從白芟來現(xiàn)在的溫和村種地,然后于此定居,而不是村名碑上所記的“明成化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一個村落,有多少姓氏,從何時立村,本該是一件十分慎重的事,而一些人卻腳不下地,高高在上,不實地采訪,不實地考證,隨意地翻翻縣志,牽強附會,想當然地認為涉縣的許多村落都是從山西洪洞遷來,不是很荒謬且誤導后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