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益氣補中化滯法治療痢疾一例
王某,女,31歲。初診;1979年8 月 26 日。
主訴及病史∶去年6月痢后未復,經常腹痛,大便日二三次,帶有粘液,有下墜感。
診查;脈象弦緩,舌質淡,苔薄白。
辨證∶中氣漸虛,濕滯未凈。
治法∶治以補中化滯。
處方∶黨參 10g 焦白術 10g 炙甘草 5g 炒白芍15g 當歸15g 淡蓯蓉15g 炒枳殼 5g 木香 10g 茯苓 10g 陳皮 10g 黃柏炭 10g 焦楂炭 10g
二診;前進補中化滯之藥6 劑,癥狀減輕,大便未見粘液,仍是矢氣較多,下腹不舒,口干。脈弦,舌淡。原方加減。上方去蓯蓉,加黃芩炭 10g,焦三仙 30g,炮姜炭 3g,繼服藥 6 劑。
三診;大便漸趨正常,已無腹痛,納增,矢氣亦少。脈緩、舌淡。再擬益氣養(yǎng)血,健脾理氣法,繼服下方藥 10 劑。
處方;黨參 10g,焦白術10g 茯苓 10g炙草 3g 當歸10g,炒白術 10g,陳皮 10g木香 5g 砂仁(后下)5g 制半夏 10g
【按語】本例為痢后濕滯未凈,中氣漸虛,故有腹痛、大便次數(shù)較多 、帶有粘液且有下墜感。初診用補中化滯法,其中參術苓草補中益氣,歸芍養(yǎng)血,木香、枳殼、陳皮理氣,黃柏炭、焦楂炭化濕滯,更加肉放蓉補益且潤腸,有助于大便通暢。6 劑之后,癥減,原方去肉蓯蓉,加黃芩炭、炮姜炭、焦三仙,意在化滯兼固大便。3 劑大便漸趨正常,再用益氣養(yǎng)血、健脾理氣以善其后。
十、益氣止血利濕法治療經行不止一例
王某,女,39 歲。
主訴及病史;經行2個半月不止,曾服中西藥治療無效。經色黑,腹脹痛,腰酸,下肢腫,乏力,納少,多夢。
診查∶脈沉,舌質淡,苔薄白。
辨證;證屬氣而血不足,脾虛氣滯。
治法;治以益氣 止血,理氣滲濕。
處方∶生黃芪 30g 茯苓皮 30g 赤小豆 30g 陳皮 10g 制香附 10g 川斷 12g 當歸炭 10g白芍炭10g 地榆炭 10g 貫眾炭 10g 生地炭 10g 參三七 3g(研末分吞)
二診∶藥盡6劑后,血止,腹痛已平,仍有腹脹、腰酸、乏力、下肢腫。脈舌如前。再擬益氣養(yǎng)血、健脾利濕。
處方;生黃芪 30g當歸 6g 黨參10g炒白術10g 茯苓皮 30g生苡仁 30g赤小豆 30g 川斷 10g 桑寄生 30g 陳皮 10g 制香附 10g 炒積殼 5g
三診;腹脹、腰酸、乏力、下肢腫均減輕,原方再進 6 劑。
四診∶下肢略腫,乏力、易汗,余無不適。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 30g 防己 10g炒白術 15g 茯苓皮 30g 生苡仁 30g赤小豆 30g陳皮 l10g 當歸 10g白芍 10g 黨參 12g 浮小麥 30g
上方藥連服12 劑。
數(shù)月后隨訪,經行正常,身體康復。
【按語】脾虛氣弱、氣不攝血,以致經行 2 個半月不止。乏力、納少、下肢腫為脾虛之證,脈沉舌淡為氣,血不足。初診腹部脹痛,是兼氣滯,故以黃芪補氣。加生地炭、當歸炭、白芍炭,地榆炭、貫眾炭 、參三七等共奉止血之效;加獲苓皮。赤小豆?jié)B濕;陳皮,香附以理氣,川斷治腰酸。6劑血止,已不腹痛。復診重在益氣養(yǎng)血、健脾滲濕,用黃芪、黨參、白術、當歸,茯芩皮、生苡仁、寄生、川斷等藥,因仍有腹脹,故用陳皮、枳殼、香附等兼理氣滯。最后以黃芪防己湯加減,仍屬健脾利濕、益氣養(yǎng)血之法,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