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李鴻章加筑長堤
文史學(xué)者:邢俊玉
在歷史上由于港溝河是涼水河、蕭太后河、玉帶河等河流的下游水道,泄水量大,加上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較為嚴重,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特別是北運河沖決后河水也宣泄至港溝河,從而加劇了河水的災(zāi)害。據(jù)通州高志、《采訪冊》按:高志議曰:'’今夏(光緒元年),小楊各莊沖開決口,淹沒通、香、武、寶各州千有余村,全河奪溜旁趨,未逾時里二泗復(fù)沖(指武清村民在里二泗修筑東西方向的橫堤被沖毀),若再筑橫堤,通城(通州城)將淪,覆勘謹管見'’。在這種嚴重局面情況下,清庭決定派李鴻章主持修筑港溝河堤防。據(jù)《順天府志》記載:光緒元年(1875年),直隸總督肅毅伯李鴻章加筑長堤。東堤:……此三十六段,凡六千七百三十八丈。西堤:……此三十六段,凡七千二百三十八丈。為什么說是'’加筑'’呢?根據(jù)1853年手繪的《通州漕運糧道圖》所標注的漷縣以北至何各莊、港溝河與鳳河交匯處往南兩處原來都有舊河堤。加筑長堤峻工后港溝河整體堤防狀況:據(jù)民國《通縣志要》記載:'’東堤:北至長陵營與運河西堤會(由于港溝河與北運河到漷縣后兩河相距較近,大約有3華里,因此兩河的河堤到長凌營交匯在一起后以北共用一條河堤),南至武清境”。'’西堤:北至張家灣,南至武清界'’。再往南在同一時間由武清轄區(qū)內(nèi)的村莊負責(zé),從里老村界加筑至新房子村與鳳河舊堤相連接。港溝河長堤加筑完工后,東堤距西堤寬約2華里。河堤的高度隨地勢而定,高的地方達到一丈五尺以上。
在加筑港溝河長堤時,沿河的陳辛莊、老槐莊村至今流傳與筑堤有關(guān)的歷史故事。這是在修筑河堤之前,當(dāng)時已擬定了修筑河堤的方案,由于陳辛莊、老槐莊兩個村距離港溝河主河道近,原計劃將這兩個村修筑在河堤里面即修筑在兩個村莊的西口,在快要施工時具體分管筑堤的駐漷縣通州州判前來視察,兩個村的村民馬上向這位州判反映此事并且陳述將這兩個村圍在河堤里面的弊端,州判據(jù)此向上反映村民們的呼聲后,方案進行了調(diào)整,將河堤修筑改在兩個村莊的東口。后來的事實證明,村民們據(jù)理立爭是正確的。據(jù)記載:長堤筑成后,從光緒到宣統(tǒng),從清代到民國,港溝河經(jīng)常發(fā)洪水,每次洪水到后西黃垡村以南東堤頂西堤全是水,水面寬闊洶涌,河水的咆哮聲從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得見,如果這兩個村莊圍在河堤里面就會被洪水沖淹,必然會受到嚴重的損失。
參加修筑港溝河河堤的村莊約有近80個自然村,北至緊靠張家灣鎮(zhèn)的小辛莊,南至元化、羅莊,東至北運河以東的沙古堆、儒林、,西至棗林莊、北堤寺、王各莊,按各村人口和耕種面積以村劃段,每村劃分幾十丈到幾百丈不等。加筑長堤完成后至今有近150年,參加筑堤的所有村莊中有許多村很早就不存在了,例如:河?xùn)|岸的小潘莊,河西岸的草沙河等村莊如果不是從史志修筑河堤的名單上看到,后人根本不知曉過去還存在這些村莊。從劃分給各村筑堤丈量的數(shù)量去分析,很多村莊的規(guī)模大小經(jīng)過一個半世紀,發(fā)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例如:現(xiàn)在的北堤寺與黃廠鋪村人口規(guī)?;旧喜畈欢?,在通州區(qū)境內(nèi)都屬于比較大的村莊。但在加筑長堤時,黃廠鋪村分了六百丈,而北堤寺村只分了六十丈,說明北堤寺在光緒年間只是一個非常小的村莊。再如老槐莊在八十年代全村人口達到1000余口人,在通州區(qū)境內(nèi)屬于中等村,而與其相鄰的陳辛莊村只有500多口人,屬于小村,在民國時陳辛莊只是老槐莊的副村。但在筑堤時老槐莊只分了六十丈,而陳辛莊卻分了一百二十丈,說明那時的陳辛莊比老槐莊村大了很多。所有這些讓今人全都目瞪口呆!從那時的村名上看許多村的村名也有所變化。例如:現(xiàn)在的黃廠鋪村那時叫黃莊鋪,從對那時村名字義上的理解與現(xiàn)今對黃廠鋪村名的解釋差距較大。從加筑長堤時各村劃段數(shù)量、及村名的演變對于研究港溝河流域內(nèi)村莊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港溝河由于其原來的上游河道建國后經(jīng)過幾次較大的水利工程全部改道直入北運河,又加上在五六十年代新開挖了鳳港減河,將港溝河水分割成上下兩段,河水流量已經(jīng)比原來大大減少。另外港溝河于1970年疏挖后其河道暢通無阻。因此通州區(qū)域內(nèi)的河堤已經(jīng)失去原有的作用,于1972年前后在學(xué)大寨平整土地的推動下被平整掉。但在武清區(qū)境內(nèi)河堤仍被保留至今,這對于今后研究港溝河的歷史文化能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