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負擔過重,不獨是當下教育特有,由來已久。陶行知1934年寫有一文《殺人的會考與創(chuàng)造的考成》,里面有這樣的話:“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是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讀陶氏這篇文章,可用痛心疾首四顆字形容,認為這樣的考法“把中華民族的前途趕跑了!”因為這樣的考法“是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他大聲疾呼“發(fā)動那培養(yǎng)生活力之創(chuàng)造的考成?!碧招兄膬删湓捲谥袊逃绾芰餍?。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另一句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前面一句常常被用來作為要老師發(fā)揚奉獻精神的標桿,后一句常常被用來作為教育目標的口號。我們學校多功能報告廳的舞臺兩側,就刻印著著句話,表示著我們對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
無獨有偶,林語堂1935年寫有一文《救救孩子》,開首寫道:陳衡哲在《大公報》及《獨立評論》上發(fā)表“救救中學生”的呼吁,歷述今日之中學課程之嚴,摧殘學生身體,甚至有打傷致命者,讀之令人發(fā)指。他的結論是:“我們自命為教育界的人,看了現行教育制度與課程對于青年們的健康摧殘到了這樣程度,還能說這不關我們的事嗎?……所以我說,無論為民族的將來,為人道的慈悲……我們自命為教育界的人,尤其是握有實權的教育當局,都不容躲避這目前一個急迫的責任:救救中學生,救救這一大群將要成為殘疾,變?yōu)閺U物的中學生!”此種現象的發(fā)生,原因很簡單:校長受會考壓迫,怕學生多數不及格而出丑,乃壓迫教師,教師受家長壓迫而壓迫學生。學生是最容易欺負的,文憑與分數就是兩條鞭,那有不屈服之理,在這壓迫之中,你向誰去理論?會考官、校長、教師、各人須自衛(wèi),各有一個飯碗須保,誰管得了小孩子?
林語堂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說了這么幾句話:為整個民族著想,這是危險的,中國讀書人向來多愁善病,今日仍舊要制造出來多愁善病的讀書人。這個思想和陶行知先生是一致的,陶先生認為這樣的考法是“大規(guī)模地消滅民族生存力的……“。他們能夠想到民族存亡,是令人感動的。我以前一直以為林語堂就是閑適、幽默的代名詞,現在看來是錯誤的認識。只可惜林先生聽不到我的道歉。玉堂先生在文末放了一句狠話:做成圈套,維持飯碗,而戕害青年者,其無后乎?這話確實夠狠,但也見出林語堂先生急公好義,愿意為民族存亡發(fā)一聲吶喊的心氣來。
林語堂先生以”救救孩子“四字做了文章的標題,魯迅先生以”救救孩子“做了文章的結尾,這是巧合還是宿命?
《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自配的時間》,當有人奇怪這里的書名號。沒錯,是有個書名號。因為,這正是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這部偉大的著作里的一篇文章,題目長了一些,卻似乎是是對當下的教育說的。耶穌、孔子蘇、霍姆林斯基、愛因斯坦這些偉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們的穿透力。我們直接來引用蘇霍姆林斯基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大家便可明白他的穿透力,他說:“這個提法初看起來有些荒謬: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但是,這并不荒謬,而是教育過程的邏輯。學生的學習被各種學校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么他負擔過重、學業(yè)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碧K霍姆林斯基接下來對學生要有自由自配時間做了一個強調,他說:“正像空氣對于健康一樣,自由時間對于學生必不可少?!杂蓵r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他說:“每天10至12個小時坐在那里讀書、聽講、思考、記憶、回想、再現,以便能夠回答教師的提問,—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它歸根結底將會摧殘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淡的和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使得一個人只有學習,卻沒有智力生活?!?/span>
那么怎么辦呢?是不是不讓學生讀書、學習了呢?如果這樣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要么會哭了,要么會笑了,哭是苦笑,笑是嘲笑。他提出:這并不是讓學生無所事事,而是讓他們擴充知識。也即是他所說的,進行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他說“學生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說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閱讀。”是“處于愛好、處于求知欲望的閱讀,而不是處于背誦和記憶的要求的閱讀?!币驗椤皩W習要在要在一種多方面的、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廣闊背景下進行。”
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我們用什么樣的方式和姿態(tài)踏上這條道路?雙休日的時間,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這個自習時間是不是正是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讓學生來進行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呢?
我們必須提示一句,讓學生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絕不是讓學生無所事事,讓懶惰和散漫占據了學生的自由時間,讓充滿了暴力和色情的網絡游戲占據了學生的自由時間,讓游蕩、聚會、K歌、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來占據學生的自由時間,絕不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是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兑虝和米杂芍涞臅r間》,這是他的意見,非常重要的意見。讓他們做些事,“這些事又能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破壞情趣。” 給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并不是他們有可能愛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會養(yǎng)成無所事事、懶散疲塌的不良習氣”。
【注】以上引號中的引文,除非特別注明,都來自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