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做一股讀流
——第2周教師會前批注閱讀體會
本學期開學初的師德培訓,道爾頓匡雙林老師給我們講座的標題就是:且做一股讀流。那一天,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了鼓動。近期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前10條,更是深信:讀書是教師必不可少的功課。我們常說,你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碗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雖然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小學生,但是也該源源不斷的往這碗水中添加能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漸的走向“兩套教學大綱”,發(fā)展學生思維;只有這樣,我們對“后進生”才有根本性的轉(zhuǎn)變;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充滿活力。
一、 以讀促思,發(fā)展思維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關(guān)于學生應(yīng)該是有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些其他資料的閱讀為學習和識記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智力背景。當他閱讀的東西越多,他的這種智力背景就越廣闊,那他再去識記那些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就越容易。那么,學生所需閱讀的資料哪里來?如何選擇?我想,這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的推薦,教師本身的書籍儲備。你只有自身對相關(guān)的書籍有了閱讀,有了了解,你對學生的指導(dǎo)才會更有針對性,學生的興趣才更易被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才更能被卷入。
二、以讀促學,防止遲鈍
每個班級總有那么幾個孩子,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普通學生多很多。在這些孩子身上,我們花費了大把精力,但是收效甚微。如何轉(zhuǎn)變這種局面呢?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我們,對于這部分孩子,我們也是運用閱讀,而且應(yīng)當更多的閱讀。他指出,書籍和由書籍激發(fā)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人智慧遲鈍的最強有力的手段。文中舉例:有個孩子在做數(shù)學題目有障礙,蘇霍姆林斯基不是直接從解題入手,反而從民間搜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起初只是讀,讀著讀著,這孩子就動腦筋思考起來,后來他便找到了解題的方法,對習題本愛不釋手。不僅如此,他還給孩子搜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讀這些書,其實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智力訓練。反思自己平時的做法,我總是會想著給孩子補他課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點,但是卻忘了我們最該做的其實是教導(dǎo)孩子閱讀。
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管孩子還是老師,都離不開閱讀?;蛟S我們會覺得每天都很匆忙,沒時間,但是時間的主權(quán)從來都是在我們自己手中。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并帶領(lǐng)我們的孩子,感受閱讀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