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是語文課,一開始我們以為就是王乃寧老師上課。因為橫幅和手冊上看,都是王乃寧上課,他是江蘇名師,是特級教師,是鹽城一中校長。
直到上課結束,我們都以為,這就是江蘇名師王乃寧,直到下午回到。他們告訴我說,這位不知姓名的老師,是名師王乃寧工作室的一名成員。
我稍微有點被欺騙的感覺,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連王乃寧名師的頭發(fā)絲都沒見著,而上課的這位老師,從頭到尾沒有人給我們介紹一下,他姓甚名誰。
他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寶貴的學習機會,而我們卻連他的姓名都不知道。
他很年輕,個子不高,臉皮白白的。他普通話不是很好,我們都感覺聽不是太懂,靠他的板書和PPT,我們大致能夠知道,他在讓學生干什么。
他上的篇目是楊絳的《老王》。楊絳的散文,風格獨特,觸角敏銳,文筆深沉,是那種將萬千心事用淡淡的不露痕跡的筆觸表達出來的做派。耐讀極了。
我曾參與過一個讀書組織的文本解讀,當時選的篇目,就是《老王》。討論熱烈而深入,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這個文本,并不容易解讀?;蛘哒f,這個文本為讀者和教師及學生的解讀提供了及其廣闊的空間。但雖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卻不能被解讀為李爾王,解讀為奧賽羅。
這位年輕的名師王乃寧工作室的成員老師,用一幅圖片開始了他課的導入。他讓學生看這幅圖片,然后說出自己從圖片上看出了什么?
有的說看出了悲憫,有的說看出了蒼涼,有的說看出了滄桑。老師說,你別人家看出蒼涼你就看出滄桑呀!看出不同的東西來。
我竊以為,蒼涼與滄桑,還是不同的。
接下來是分組討論,這個小組負責讀出文本對老王的描寫,那個小組負責讀出文本里老王的“事跡”,另一個小組負責讀出老王的品格、性格等。
學生們討論地很熱烈,很快,有個女生上黑板展示小組的討論結果。
接下來是老師的分析,哪些事跡說明了老王的什么品格特征。
然后去朗讀、齊讀相關的段落。不知不覺,下課了。
老師們課后的評議很熱烈,但能聽懂的不多,因為他們來自甘肅的各個角落,他們說話,我聽不懂。
倒是回到賓館,和一個素不相識的老師,好好地討論了一番。尤其聚焦于文本解讀。從故事背景到寫作背景,從作者身世到人生遭際,拓展了人文背景。然后再回歸到《老王》的解讀:老王的舉動與楊絳的反應,都有著時代的深刻烙印,但愿楊絳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知識分子的反省與擔當,能夠傳遞到下一代上。
巧妙的是,這位老師有個學生,寫了一篇作文。作文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對向他推銷水筆的“他”,引起了作者深深的同情:他蹣跚的樣子,一直在我眼中。這位老師拿來展示,分析這篇作文與楊絳散文表現(xiàn)出來的同情與悲憫。
當然,他還讓學生進一步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讓學生來談談,作者楊絳與蹬三輪的老王之間,平等不平等的問題?
對這個,老師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只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
老師,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思考,不斷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啟發(fā)學生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