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對印章的擁有和使用。中國印至今在書畫領域仍發(fā)揮其畫龍點睛之重要功用,為文人所推崇。
一幅墨韻生動的中國書畫完成以后,在恰當的位置鈐上一到數枚朱紅色的章印,這觸目的鮮紅印記便使得整幅作品頓生張力,而這四方的紅泥就是見證了中國書畫千年輝煌的丹砂之印。
據考古和史書的記載,印泥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為了防止泄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在寫好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再用繩子將它們捆在一起,然后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丸濕泥封上,再用印章鈐上印記,作為封檢的標記發(fā)出去,是為“封泥”。
秦 咸陽丞?。ǜ迪剃柍鐾粒?br>
西泠印社美術館“古代封泥精品展”展品
自隋唐發(fā)明造紙術之后,紙張逐漸取代了原先的簡牘;而原先的封泥也漸被淘汰,逐步由朱印和墨印為代表的“水印”“蜜印”取代。
發(fā)展到宋元時期,水調和密調朱砂鈐蓋的印章逐漸被油調和朱砂代替,隨著文人篆刻的興起,印泥制作技術日益精進,為求其在紙面上的持久,融入麻絨及香料等附加物,因此,文人琢磨的一小步卻也是傳統(tǒng)文化精益求精的一大步。
至明清兩代,鈐拓印譜蔚然成風,用料講究、作制精細的專用印泥與之相映成輝。印泥的制作也越來越考究。
書畫印泥的原料
1、顏料——硃砂
朱砂
礦質硃砂晶體在乳缽中經河水漂洗研磨后,逐步分層,浮在最上面一層顏色偏黃且質輕的就是硃磦。越是漂洗干凈、含雜質少的硃磦,顏色越是偏淺偏黃。漂洗剩余的皆可稱為硃砂,顏色偏紅或偏紫。
硃砂、硃磦色對比
硃砂、硃磦在書畫篆刻印泥原料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好的礦質硃砂、硃磦會使印文顏色鮮艷純正而不失古樸、遮蓋力強、保存長久不退色。而研磨細度越細的硃砂或硃磦,印文厚度、堆積感、立體感就會更好。
2、油料
油料是各印泥制作中區(qū)別最大的。有的是用菜油,有的使用蓖麻油,有的使用茶籽油,而有的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調配。但是歸根結底,都必須采用凝固點低,黏度較大的不干性油或半干性油。
蓖麻籽
書畫篆刻印泥使用的原油首先必須經過多道工序的瀝清,以去除原油中的雜質。然后,多采用日曬法,去除油料中的水份,使其黏度上升。之后經過去色、防霉防蛀、防暑抗凍等多道工序,方可使用。
蓖麻油
好的印油應該能夠達到滴紙不暈、色淺而濃厚、隨外界溫度濕度變化而其自身性能變化不大的要求。
3、植物纖維
艾草首先經過曬干、挑選,選拔其中長度達標、彈拉力強、韌性足的那部分留用。然后去皮,拉直,使其成為書畫篆刻印泥中可用的艾絨。
好的艾絨能夠使印泥具有相當彈拉力和韌性,不易折斷,便于印泥上章。另外,好的艾絨在吸附足印泥后,能夠不被拉出至印面,防止起毛而影響印文效果。
艾絨
好的書畫印泥為什么那么貴
印泥對于書畫篆刻者來說是舉足輕重的用具,常被冠以“印人黃金”之美譽,因此講究的上檔次的印泥便成為他們競相追逐的對象,那如何區(qū)分印泥的檔次呢?
1、天然原材料的占比,即純礦物質硃砂的含量越高越好;
2、油料的清潔度以及黏稠度,顯而易見,雜質少黏稠度高的油料是首選;
3、艾絨的長短,艾絨越長,其被包裹的效果就越好,拉力也越好。
4、配方的優(yōu)劣,以印泥制作的歷史來看,此部分的競爭全在于制作人的傳承和經驗,名門自是出名品;
5、制作者經驗與工藝,好的印泥由于原材料的稀有珍貴,所以都是純手工制作,那么掌握在手中的活計,自然是可以比出一個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