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製造古琴,既要遵循嚴格的製作方法,同時又在其中注入了強烈的文化觀念。所以,古琴是一種獨特的、融合製造技術和文化象徵符號於一體的樂器,非常典型地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觀和自然觀。
古琴一般身長三尺六寸五分,以對應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圓而隆起像天,琴底方而平展像地;琴頭、琴項、琴肩、琴身、琴尾,狀如人形,以像人。
岳山在琴頭處高起,架起琴弦,所以稱「岳山」。龍齦在琴尾處承接琴弦,形狀像微微張開的龍口,所以叫「龍齦」。共鳴箱底部的兩個散音孔,一大一小,形似水面,所以一稱「龍池」、一稱「鳳沼」。用以支撐琴身的兩只琴腳低矮穩(wěn)健,如大雁的雙足,所以得名「雁足」。
天、地、人、山、水、陰、陽、龍、鳳等一系列的文化符號,有機地結合、濃縮在一件樂器之中,并且一一與具體的樂器部位相對應,最終形成了中國人心目中融合藝術和自然于一體的、充分體現(xiàn)「天人合一」文化觀念的獨特樂器──古琴。
古琴的基本構造
古琴結構圖
一張完整的琴,其構造由面板、底板和槽腹(共鳴箱)三部分組成,外表髹以中國大漆。
面板是一張略帶弧形的長形木板,大都為桐木(紫桐)、杉木或其他的松軟木材。
底板是一張與面板平面形狀相同的長形木板,一般由梓木等硬木制成(所以制琴有「桐天梓地」之說)。底板中央開有大小兩個出音孔,大者稱為龍池,小者稱為鳳沼。
槽腹是由面板和底板合成的共鳴箱。
在面板的向外一側,鑲嵌有13個代表音位的「徽」,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標志。一般由蚌殼或金、玉等制成。
琴頭部位有岳山,琴尾有龍齦,都用以承弦,并且都是由珍貴的硬木制成。
琴面系弦七根,由外側至內側稱一至七弦,一弦最粗,至七弦依次變細,橫置于琴桌上演奏。
按照琴頭、琴項、琴肩、琴身、琴腰、琴尾等部位的形狀差異,可以將古琴大體分為幾十種樣式,常見者有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連珠式、蕉葉式、落霞式、月式等。
樣式繁多
一張好琴,必然是聲音之美和琴形之美的完美結合。
古琴造型優(yōu)美,富于韻律感,集自然象形和人文象征于一體,制作工藝復雜考究。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琴式樣相當豐富,據(jù)說有百種之多,僅在《五知齋》琴譜中就記載了51種樣式。常見的琴形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等。
琴形的分類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作區(qū)分。
在漫長的琴史中,由于各個時代斫琴技術和審美標準的不同,琴形呈現(xiàn)出明顯的風格差異。
唐琴造形較為渾圓厚重,比例勻稱合理,一般在頸、腰內收部分作圓角處理。唐代的主要琴形有:伏羲式、神農式、鳳勢式、連珠式、師曠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靂式等。
自北宋開始,琴面的弧度漸漸自渾圓向扁平變化;至南宋,又流行肩聳而形狹的樣式,形狀更趨扁平狹小,所以歷來有「唐圓宋扁」的說法。宋代最流行的琴形是簡潔優(yōu)雅的仲尼式。
元朝的琴形,基本保留著宋琴較為扁狹的特點,仍以仲尼琴為主。
明、清兩代有很多新的古琴樣式出現(xiàn),如飛瀑連珠式、蕉葉式等。
不論何種琴形,它們的基本結構及發(fā)音原理并無區(qū)別。由于年代久遠和長期演奏的振動,以及制琴的木質、漆底的不同,年代久遠的古琴可能會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斷紋是古琴的特點,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