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育家葉瀾教授說:“教學的本質(zhì)意義是交往與對話。”“對話”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已成為課堂活動推進與落實的主要路徑。師生對話的質(zhì)量直接決定著語文課堂的質(zhì)量。余映潮老師是極重視課堂對話質(zhì)量的老師,為何他的課堂會有妙語如珠、妙趣橫生的精彩生成?細細探究,管窺一二。
一、語文教師要有平等交流的意識
民主平等是師生對話的第一法則。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話題的引導者,不能以“高者”“長者”自居,不能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而應該蹲下來看學生,在教學中實現(xiàn)“平等對話”。構(gòu)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氛圍,營造平等信任的語言場、對話場,是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的前提條件。
平等交流的意識體現(xiàn)在師生對話時熱情地表揚,禮貌地贊許。
聽過余老師上課的人都知道,在他的課堂里,每當有學生站起來展示時,余老師總要微笑著說:“謝謝!”;每當發(fā)出指令性活動時,前面都要加上“請”;每當學生有精彩呈現(xiàn)時,余老師總是及時地肯定贊許。這些細節(jié)的禮貌性語言,保護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了尊重,如春風撫過心田,消釋了緊張、平復了心緒。
比如《天凈沙·秋思》一課,在學生發(fā)言展示之初,老師就有熱情的召喚。第一環(huán)節(jié)一開始,余老師說:“每一位同學都在練本領。現(xiàn)在開始朗讀你的作品。謝謝!大聲地讀?!?/span>
當學生將小令改寫成微型散文進行“詩意描述”時,余老師一共說了四句話,如下:
1.“非常優(yōu)美!懂得了寫景寄情……”
2.“真好!第一人稱的手法,和他們的角度不同,而且富有想象力……”
3.“文從字順,思路清楚,一開始就把背景進行了渲染……”
4.“好,同學們,很高興大家有這么好的課堂表現(xiàn),也可以看見你們的老師平常對你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
這四句話,分別從寫作方法、人稱手法、表達思路、整體表現(xiàn)等多元角度,對學生進行表揚肯定,鼓勵贊美。
平等交流的意識還體現(xiàn)在師生對話時精彩地點評,真誠地糾錯。
還以《天凈沙·秋思》一課的“詩意描述”環(huán)節(jié)為例,余老師的四句話:
1.“非常優(yōu)美!懂得了寫景寄情。如果把'人家’改為'農(nóng)家’,就更有韻味。謝謝!”
2.“真好!第一人稱的手法,和他們的角度不同,而且富有想象力。最妙的地方是,人們常說'昏鴉’是'點點寒鴉’,是一群烏鴉,但是你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說'一只烏鴉’,好??!”
3.“文從字順,思路清楚,一開始就把背景進行了渲染。有一個詞要斟酌一下——'玫瑰色’,它通常渲染的是喜慶的氣氛,而這里描寫的是怎樣的夕陽?最好寫得慘淡一點?!?/span>
4.“好,同學們,很高興大家有這么好的課堂表現(xiàn),也可以看見你們的老師平常對你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我們來讀一讀吧。”
這四句話,除了欣賞肯定學生,也分別指出了各自發(fā)言的不足。第一句是提建議,把'人家’改為'農(nóng)家’;第二句是深度肯定,滲透了“象征”的概念;第三句是糾錯誤,“玫瑰色”用詞不當;第四句是引導,走進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二、語文教師要有美化語言的意識
美化語言的意識體現(xiàn)為課堂的“語言節(jié)約”。
葉圣陶先生一直倡導“語言節(jié)約”。他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外化”?!鞍涯切﹩獑锣碌牟槐匾臇|西去掉,同時把那些必要的東西抓住,這是思維的節(jié)約。表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語言的節(jié)約?!鼻啻赫Z文的王君老師說:“一節(jié)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時間上,我們得'錙銖必爭’'方寸必較’。老師得做時間上的'守財奴’”。
余映潮老師是課堂“語言節(jié)約”的實踐者。他對自己的課堂語言有著嚴苛的要求,在他的課堂上,語言之精準,說話之簡潔,達到了讓人驚嘆的程度。這應該是長期自我約束、自我修煉的結(jié)果,非一日之功。
美化語言的意識體現(xiàn)為課堂的“語言典雅”。
語文老師不同于別的學科老師,舉手投足、一言一行,皆是感染,都會熏陶。老師的語言是詩意盎然的,學生的表達也會簡潔明了;老師的語言是典雅優(yōu)美的,學生的話語就不會粗俗無趣。
余映潮老師說:“語文教師應特別重視課堂語言質(zhì)量,不說太過家常的話,不說庸俗的話,不說重復重復學生的話,不說廉價表揚的話?!庇嗬蠋熓钦n堂詩意手法的首倡者,也是踐行者和推進者。筆者曾現(xiàn)場聽余映潮老師講《荷塘月色》,整節(jié)課師生和聽課老師都沉浸在淡淡的愁、靜靜的喜的詩意氛圍中,學生們說話也是“不敢高聲語”,擔心破環(huán)了課堂意境。之前站起來說話,都要“咣咣”響的凳子,在這節(jié)課也悄無聲息,原來學生都自覺的在起立的時候,用手輕輕扶著凳子。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余老師的課堂語言“節(jié)約”“典雅”,有“余味”。
三、語文教師要有深化學生認識的意識
深化學生認識的意識體現(xiàn)在精妙的點撥上。
致力于點撥教學研究的特級教師蔡澄清認為: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優(yōu)秀的語文往往是點撥的高手,捕捉課堂點撥的契機,“點”石成金,“撥”云見日。
以《天凈沙·秋思》一課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美詩品析”為例。
話題設置為:從這個詞(或)句子中,我讀出了……
生:我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讀出了作者背井離鄉(xiāng)、浪跡天涯的悲傷。
師:很好的感覺。我非常喜歡你抓住了“夕陽西下”四個字,它點明了時間,越走天越黑。“夕陽西下”給我們一種畫面感,它烘托著整首小令的氛圍。
生:我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中,感受到了作者既然寫這些景色,那么他的心里一定是悲傷的。我從“人家”這個詞??闯隽俗髡咭欢ㄓ蓜e人的家想到了自己的家,所以作者是十分孤單、悲傷的。
師:“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意象,充滿蕭瑟之感;“小橋”“流水”“人家”還帶著一點快樂的情緒。這兩句都是表現(xiàn)作者的心情的。寓情于景啊,就是這樣的美妙。
生:“古道西風瘦馬”中的“瘦”字,寫出了詩人在旅途中的艱難、艱苦;“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斷腸”二字,寫出了詩人的極度憂傷和對家鄉(xiāng)的極度思念。
師:好,兩個關鍵詞都抓住了。我認為這個“瘦”字特別有表現(xiàn)力。寫“瘦馬”,其實是寫人,人一定也瘦。旅途多么艱苦,路途多么遙遠,連安居之所都沒有,豈止是馬瘦啊。
在這三個對話中,余老師分別由學生的“夕陽西下”,點出寫景的作用;由“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點出“寓情于景”的寫法;由“瘦”字,點出不僅“馬瘦”,還有“人瘦”。這樣的點撥達到了化指引為無痕的美好境界。
深化學生認識的意識體現(xiàn)在精深的解讀上。
老師在課堂上的駕輕就熟來源于對文本的精深解讀。余映潮老師說:“對每一篇課文,我們都要細細咀嚼,都要深深地鉆研,力求發(fā)現(xiàn)其深刻奇美之處,以求教學中的深入淺出、進退自如、游刃有余。”老師在課前一定要吃透教材。余映潮老師是文本解讀的高手,他在文本解讀上是極舍得下苦功夫的。
余映潮老師在講《孤獨之旅》的時候,用了11天的時間精心備課,準備了三套方案,他自己說“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上課,都已經(jīng)是萬無一失的了?!鄙险n時,作者曹文軒就坐在現(xiàn)場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聽課。課堂獲得了曹文軒先生的高度贊許。正因為有了老師深入的“舉重”的研究,課堂上才不用擔心學生的“旁逸斜出”,才會有學生“若輕”的領悟。
前不久,余老師在長垣一中講蘇軾的《赤壁賦》,他說,這節(jié)課備得很辛苦,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功夫不會辜負苦心人,課堂上的鮮活生成,是課下點點汗水鑄就的。
四、語文教師要有相機滲透知識的意識
余映潮老師主張:在語文課堂上要大張旗鼓地說文學術語,不要因為害怕學生聽不懂而不說,相反的,說的次數(shù)多了,學生自然就記住了。余老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恰切地運用文學語言,特別是在課堂對話、講析中恰切地運用文學術語。”
執(zhí)教《行路難》一課時,在“吟讀,感受詩中的美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余老師在與學生對話中,相機滲透了語文知識。
生:我覺得“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很美。這里運用了呂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對前途的希望和信念,這種信念我覺得很美。
師:用典故來說話,來表達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種手法,也給人以美感。很好。
生:我覺得美句是“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它說出了作者當時懷才不遇的心情和內(nèi)心的凄苦。
師:反復、反問,表達了一種悲愴的情感,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毙纬蓮娏业姆床睿孟窠o我們一種在一片迷茫中突然眼前一亮的感覺。真美!
生:我覺得是第五、六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里不僅表現(xiàn)出一種自然美,而且我認為,黃河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渡過的,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經(jīng)雪落滿山,這里表現(xiàn)他想實現(xiàn)抱負的時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對,這就表現(xiàn)了他在官場上的不得志和內(nèi)心的憂郁。
師:這里看起來是實寫,好像是寫自然狀況,實際是虛寫,是用比喻來表現(xiàn)作者無路可走時的迷惘心情,這里寫的是心情、感覺,和“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密切地照應著。
這里,余老師在與學生對話中,相機將多角度賞析詩歌的知識滲透給學生,反復反問的修辭、運用典故的作用和虛實結(jié)合的寫法,巧妙自然地引出,因勢利導,將學生引向更高的思維層次。既合情合理細膩妥帖,又避免了宣講的枯燥,如春風化雨,點點潤心田。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縱觀余老師的課堂,“懸念,伏筆,照應,線索,文中波瀾,情景渲染,襯托映襯,穿插手法,內(nèi)容詳略”等文學術語,都是在與學生對話中相機滲透的。
當然,精彩的課堂對話,更來自于精妙的課堂設計,來自于難度適宜的問題設置,來自于語文老師耐心認真的傾聽能力,如何構(gòu)建一個“平等”“民主”“開放”“多元”“包容”的對話場,值得每一個語文老師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