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年輕人來說,關(guān)于東門的記憶點第東門步行街
可對于老東門人來說,最能代表東門歷史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被填埋的6口老井
本期,繼續(xù)跟著深圳本土文化藝術(shù)研究會榮譽會長、民俗學者廖虹雷老師
走進老東門人心中的歷史——老井
老 井
東門老街有店有鋪,有巷有宅,自然少不了喝水的井泉。
東門老街有6口水井(湖貝、向西、蔡屋圍等村莊水井除外),分布在十字街口“倫記”后側(cè)(今陶興巷口)、油榨頭(今人民路人民小學附近)、北門街(今西華宮)、魚街(今中威商業(yè)城)、南塘(今太陽城后面東門町)和葉屋村(今文化廣場思月書院附近)等處。
深圳墟內(nèi)的幾口老井,不奇,不特,不上縣志,但鎮(zhèn)上老百姓“上心”,因為它清澈、甘甜,是生命之泉。也許是莆隔(布吉)河水擦邊而過,水源異常豐富。老人說,有條龍脈“透”過此井。井很深,但井水充足,水面離井口大多三兩尺。雨水充足時,井水幾近井邊。老街人說飲的是“龍秋水”。
其它幾口井,井口由花崗石砌成四方形或六角形,可容兩三人同時汲水。每逢早上和傍晚,姑娘、大嫂魚貫挑水,穿梭在彎彎曲曲的小巷里,水花濺灑在青石板上,留下迷人的身影,飄灑笑聲一串。每逢清晨黃昏,石板鋪成兩丈寬闊的井臺上,蹲著不少女人在洗衫搓衣、淘米洗菜,說說鎮(zhèn)上趣聞和小巷逸事,用如今時尚話來說,是小街交流信息的平臺。都市風情,濃郁極了。
最令人欣賞的一景,是嫂子們用“桶吊”在井里嫻熟汲水的情景。女人們彎著腰,腰肢隨著打水動作擺動,多么婀娜優(yōu)美。那時她們用桶打水,木桶沒有綁著繩子,而是在一根扁擔的兩頭,固定著兩節(jié)帶絞圈的鐵勾,把浮在井水的木桶勾住,讓已進有小半桶水的木桶用力再次沉入井水里,待桶灌滿了水后,就提起豎著的扁擔,一節(jié)一節(jié)連扁擔帶桶水提上井邊。如果技術(shù)不過硬,桶在井里浮動直打轉(zhuǎn),“桶吊”勾不到桶,耽誤后面的人打水,會遭到善意的催促。“桶吊”打水,挺欺負人的。越被催促,越手忙腳亂。后來鎮(zhèn)上裝上了自來水,“吊桶”就自然慢慢消失了。
挑水的人少了,但井水仍有許多人飲用。井水清沏可鏡,甘涼爽口,冬暖夏涼。記得那時要吃冰鎮(zhèn)西瓜,沒冰箱,就到老井汲取滿滿一桶水,把西瓜泡上一個晚上,第二天冰涼的西瓜就非常誘人,清爽可口。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清晨至正午前,老街人紛紛去老井挑水,傳說這一天汲的水放在水罐瓦甕里,好幾年不生蟲,不變質(zhì),老街人稱之為“七月七水”,又叫“七姐水”。用“七姐水”腌咸柿、腌酸梅、腌檸檬,特別金黃、爽脆,清甜。用瓶子密封的“七姐水”還可以解暑退燒呢,特別是小孩子生痄腮,用“七姐水”磨犀角涂之,立馬見效。清《廣州歲時記》有載為證:“即是日汲清水貯于壇內(nèi)密封之,嘗久貯不變臭味,曰七月七水,調(diào)藥治熱性瘡疥,極有效果。”
1996年5月東門要改造成步行街,轟隆隆的推土機和挖掘機無情地砸將下去。數(shù)百年的老井,一口也難幸免。養(yǎng)育著世代東門人的井泉,亦被摩登大廈深深的填埋在地下。人們常說“離鄉(xiāng)別井”,我們沒有離鄉(xiāng)啊,卻別了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