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又被新道家列為“三玄”之冠,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哲學品格。在伏羲“八卦”基礎上演繹而成的《易》不僅對中國哲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各個學科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四庫全書總目·經(jīng)部易類小序》中說:“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樂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闭鐕鴮W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p>
《易》為中國本源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jié)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歷經(jīng)七千多年而至今經(jīng)久不衰。其思想智慧已經(jīng)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中華幾千年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黃帝內(nèi)經(jīng)》,無不和《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易》研究被稱為“易學”。相傳孔子在得到《易》之后愛不釋手,《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而為之傳?!薄兑住反鄠?,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jīng),考證訓站,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中國古代士人和今天全世界的哲人對《易》的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唐人虞世南認為:“不讀易不可為將相。”近代新儒家代表馮友蘭先生認為:“《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xiàn)代的,更是未來的?!倍遥褪澜绶秶鷣碚f,近代學者由于易理之啟示獲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四人。其中,德人海森堡,丹麥人玻爾,中國楊振寧、李政道,皆稱得易經(jīng)之啟示。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甚至說過:“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寧審迷宮之門的金鑰匙?!崩罴s瑟認為易經(jīng)的太極圖顯示了寧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以易為代表的)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蔽鞣轿ㄐ闹髁x哲學家黑格爾亦曾說過:“《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
就人類心靈所創(chuàng)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事業(yè)?!绷硪晃徽軐W家榮格則稱:“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亙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