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呼和浩特前查詢資料,知這里素有'召城’之稱,為獨特的蒙古藏傳佛教發(fā)源地。'召’者蒙古對佛寺之稱,召廟便是蒙古藏傳佛寺建筑形式。'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是大清佛教興盛時期這里的真實寫照,共同構(gòu)成了呼市人文景觀。到達呼和浩特,第一站去了萬部華嚴經(jīng)塔,可惜只有塔立寺院無存,而尋塔來到五塔寺,則為到達呼市看到的第一座召廟了。
五塔寺本名慈燈寺。據(jù)載,清雍正五年,小召喇嘛陽察爾濟任歸化城副扎薩克喇嘛即掌管佛教行政權(quán)力的喇嘛時,借向朝廷匯報的機會,奏請建造小召屬院得到批準,于雍正十年完成,清庭賜名'慈燈寺’。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則建于清乾隆年間,也就是由于其獨特的金剛座上建塔五座的形式,為寺院乃至過去歸化城的標志性建筑,使得原名慈燈寺的召廟由塔的興建改稱五塔寺。無獨有偶,北京真覺寺內(nèi)也有一座類似形式的金剛寶座塔,真覺寺也稱五塔寺了,可見佛塔在寺院建筑群中的重要地位。
這種建塔形式據(jù)專家考證主要在明清時期,但其雛形在敦煌壁畫中卻早有體現(xiàn),據(jù)說是源于古印度迦耶式塔。從佛教意義上說,此類古塔屬于密宗,取自金剛經(jīng)教義,供奉對象為五方佛,金剛寶座上每座塔代表金剛五部中的一部部主,即一方佛。聯(lián)想起五塔寺中心建筑的布局,為東西南北四方佛殿拱衛(wèi)中間的大日如來佛殿,正與金剛座上五塔布局一致,體現(xiàn)寺院教義上的統(tǒng)一。這種佛寺建筑結(jié)構(gòu),在藏傳佛教中較為常見,這也從一個側(cè)面上反映出蒙古佛教源自藏傳。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由塔基、金剛座、頂部五塔組成,通高16.5米。底部外有青磚透空矮墻圍護,朝南開口上臺階可至塔前。塔基方形青磚條石砌筑,上部為覆蓮承臺,轉(zhuǎn)角圓形石角柱,承臺下沿用藏、蒙、梵文嵌刻佛經(jīng),須彌座束腰處外嵌浮雕,圖案為佛教八寶。金剛寶座方形青磚砌筑,下部轉(zhuǎn)角方形石角柱,上部磚砌仿木倚柱造型,分七層每層仿木檐椽筒瓦檐口,排嵌浮雕佛龕,共計1119座。金剛座頂嵌磚雕經(jīng)文,石雕仰蓮承臺,側(cè)面亦刻經(jīng)文。塔基上金剛座朝南開門,中間凸出形成券門門廳,門額上嵌滿、蒙、漢文'金剛座舍利寶塔’塔銘,門兩側(cè)四大天王守護,基部浮雕獅子一對,門廳側(cè)面基部則浮雕天女奉果圖案,門券亦浮雕鑲嵌,圖案為佛教八寶與人物、鳥獸等。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塔基局部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金剛座局部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五塔局部
由券門可進入塔室,沿塔梯登至金剛座頂部平臺,近距離觀覽五塔矗立,中塔略高,高低錯落,層次分明。五塔均為方形,青磚砌筑塔基,塔身五層由下而上明顯收分,仿磚木結(jié)構(gòu)分層出檐,檐覆琉璃筒瓦。塔頂石雕蓮臺,塔剎均為黃色琉璃面覆缽塔形,按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四部拱衛(wèi)大日如來佛格局,塔剎造型及局部顏色有所區(qū)分,并在塔剎底部雕有分乘坐騎浮雕。五塔塔身底部四面嵌一佛二菩薩造像,上部嵌浮雕佛龕,與金剛座側(cè)面相同。
金剛座舍利寶塔經(jīng)過政府的修葺與保護,依然保留著其原有的造型,以其風格的獨特,外飾浮雕的精美,在眾多寺塔中獨樹一幟,不僅成就為青城一絕,也是中國古塔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