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鎮(zhèn),離雙廊僅30公里,自駕的話40分鐘左右。下午太陽稍微弱一點,便駕車前往。
一路上,蒼山下的田園風光和白族村寨不斷把人勾引而駕離主道,進入村寨。 記得在廣西名仕田園也是這樣的淺鬣水田,遺憾的是沒有遇到藍天白云的好天氣,在這里給補上了,怎能不欣喜!一壟壟的水田完全就是天空之境,天上地上的分界線就是遠處的蒼山。 沿環(huán)海公路行駛,居然偶遇了在網(wǎng)上見過一面的海中枯樹樁,當時沒記住在哪里,也沒奢望,居然就這么不經(jīng)意的見了。蕩漾的云波中倔強挺立,有些孤獨,更顯神奇。 舒展的流云,云縫中的丁達爾光,起伏的連山,天光云影的海面,倔強的枯樁,孤獨的綠樹,恍惚中有點時空錯位,仿佛是格林諾奇的中土世界。 回到了現(xiàn)實,人類的耕種,開墾的溝渠,熱鬧的村莊....... 疫情時期這個時刻的喜洲有些寂寥,不見車水馬龍,不見熙熙攘攘,盛裝的馬車也有些孤獨。寂寥但不敗落,一切干干凈凈,整整齊齊,似乎在蓄勢待發(fā)。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西漢時期就是西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是云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和重點僑鄉(xiāng)之一。 這里是一個傳統(tǒng)的白族聚集村鎮(zhèn),所有的建筑都是傳統(tǒng)的“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房屋。鎮(zhèn)子的格局也是延續(xù)著“四合五天井”的庭院格局,極富民族特色。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有88院,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如明朝的楊士云的“七尺書樓”,清朝的趙廷俊大院,民國時期的嚴子珍大院、董澄農(nóng)大院、楊品相大院、尹隆舉大院等。今天是沒有時間了,以后吧。 穿過鎮(zhèn)子,隨便一處都是歷史建筑,高懸的匾額顯示出家族的職業(yè)榮譽,如“賜進士第”、“將軍第”、“甲科第”以及“經(jīng)魁”“亞元”;寬大的照壁昭示家族的品格,如“清白傳家”——楊姓,“百忍傳家”——張姓,“理學傳家”——程姓,“詩禮傳家”——孔姓,“青蓮遺風”——李姓,“太尉平章”——段姓。 四方街通達四方,迎接八方來客。 走出鎮(zhèn)子是一望無際的田園風光。 綠色的秧苗,遠處一溜白墻黛瓦的背景,在柔和的夕照下,一切安寧而祥和。 喜林苑黃色的外墻,更成了這美麗圖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喜林苑,是一個五星酒店。原為喜洲楊品相家宅,2004年美國人林登夫婦和當?shù)馗骷壵ㄙM大量時間和金錢對楊家院落進行研究和修復,最終2008年以“喜林苑”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 具有江浙風格的石庫門。 門樓是白族的三疊水門樓制式,下雨時,雨水由上依次滾落到地面,如財源滾滾。 飛檐斗拱,氣勢恢宏;雕刻精美,令人眼花繚亂,有“國寶級”門樓之稱。 征得管理人員的同意,入內(nèi)參觀。 楊家大院建于1947年,占地1800多平米。原為一進兩院,喜林苑修繕時將作為馬廄的后院改為第三院。 前兩院都是“三坊一照壁”的制式,每坊三開間布局,各坊之間有精巧的走廊相連。作為酒店,第一進院落是公共區(qū)域,第二進院落才是客房。偌大的院子,僅有16間客房,當然價格也不菲。 兩進院落的照壁有所不同 院落的盡頭是小花園,綠植被修剪的一絲不茍,角落置有精致的石桌石凳,好一個清靜的去處。 夕陽時分,登上小花園的觀景臺,眺望遠處的蒼山、蒼山腳下的白族民居,看流云在藍天上鋪灑,在阡陌交通的大地上留影,是此次出行印象最深、最愜意的事情。 來到田野,夕照下的喜林苑外墻顏色更加鮮艷,簡直就是這藍色世界的點睛之筆。 田間小路上游玩的小帥哥禁不住高聲呼喊:太美了! 時隔三個月,昨晚中央電視臺專門播放了國慶期間這片喜洲豐收的田野,一片金黃中,農(nóng)民正在收割,又勾起我的欲望。據(jù)說在這片秧苗之前,是一片金黃的油菜花。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br> 放兩張朋友鄒老師拍的照片和大理日報的兩張照片,先過過眼癮。
(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