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消退技術(shù)】矯正問題行為包括【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需要糾正的問題行為】,并找到【維持問題的強化后果】
第二步,確定【去除強化物的安排】
第三步,實施【消退】
→
第一步,
確定【需要糾正的問題行為】,
并找到【維持問題行為的強化后果】。
→
比如
一個孩子【每天晚上上床睡覺時都會'哭泣’】,
媽媽為了安撫他,就坐在床前給她講故事。
→
在這里,
【睡前哭泣】屬于【家長想要解決的問題行為】,
【媽媽坐在床前給孩子講故事】,就是【行為后果】。
→
正是因為【媽媽給孩子講故事】,
使得【孩子的哭泣行為】得以維持。
→
再比如
一名初中生【經(jīng)??惺种讣住俊?/span>
→
在這里,
【問題行為】是【啃手指甲】,
而【維持這個問題的強化后果】是什么呢?
→
實際上,
這類行為的后果是【主觀感覺】,
也就是求助者【啃手指甲】之后感到【某種刺激】。
→
也許是【手指甲疼】的刺激,
雖然這種感覺在我們看來【并不舒服】,
但對求助者而言,它可以【避免煩惱或無聊等消極感受】。
|
第二步,
確定【去除強化物的安排】。
→
如果【強化物】是由【外部提供】的,
我們只需要【停止提供】就可以了。
→
比如
【孩子睡前哭泣】,
是因為【媽媽給她講故事所致】。
→
媽媽只需要【停止給他講故事】,
他就【不再哭泣了】。
→
但對于像【啃手指甲】這類行為的后果的【主觀感覺】
進行去除就要困難些。
→
我們需要想辦法讓求助者
不再體驗到【行為的后果】。
→
對【啃手指甲】的孩子來說,
我們可以讓他【戴上手套】,
他啃【戴手套的手指甲】就不會感到【刺激】,
這樣的行為存在也就沒有必要了。
|
第三步,實施【消退】
一旦準備好,我們就可以【實施消退】。
→
當對方表現(xiàn)出【問題行為】時,
我們不再給予【原來的強化后果】。
→
如
【媽媽不再給孩子講故事】,
可以【預期】
對方?jīng)]有得到【原先預期的結(jié)果】,
【問題行為】持續(xù)時間會更長或者更強烈,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消退爆發(fā)】。
→
這是正?,F(xiàn)象,
只要我們【堅持消退】,不再強化,
【問題行為】就會逐漸減少,直到【不再出現(xiàn)】。
→
在【問題行為停止出現(xiàn)】后的一段時間里,
偶爾還是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行為,
這種現(xiàn)象是【自然恢復】。
→
當【問題行為】再次出現(xiàn)時,
我們的解決辦法是【繼續(xù)堅持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