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注釋】
① 寵之為下:老子認為,寵為下,寵并不認為是好的。比如古代宮廷中某人受寵很可能招致禍患,又比如小孩子很容易被寵壞。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得寵思辱”,正如后邊第二十八章說的知其榮,守其辱一樣。
【譯文】
世人得失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寵或者辱都會感到“驚”,看重禍患就像看重自己的身體一樣。什么是寵辱若驚呢?受寵意味著地位比較卑下,得到了會驚喜,失去了會驚恐、驚慌,這就是寵辱若驚。什么是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因為我們有身體,如果沒有身體,又能有什么憂患呢?所以,看重天下如同看中自己的身體,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你,像愛惜自己的身體那樣愛惜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給你了。
【延伸閱讀】
“寵辱若驚”是人的普遍心態(tài),因為人們把榮辱看的太重了。人不能遠離榮辱,但也不能成為榮辱的奴隸。只有看淡榮辱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把榮辱禍福看淡,那就不足以動搖其心志了,那還何驚之有呢。老子其實是讓人們最終修煉的“寵辱不驚”的狀態(tài)。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
越是擁抱挫折的人,提升的越快,境界越高。我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困難恰恰是我們進步的臺階,成長的資糧。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有身”也可以理解為“心里存有自身的利益”;我們之所以患得患失就是把自身利益看的太重了?!盁o身”可以理解為“無自身利益之念”,就是回歸自然,拋棄一切,功名、榮譽、欲望等。這樣我們還有什么可以憂患的呢?正如莊子所言:“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