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荒年拒食酒肉
侯杰
隋文帝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3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庫再窮也不至于虧了皇帝,隋文帝能在荒年拒食酒肉,和百姓共度饑饉,實屬不易。
據(jù)《隋書·高祖本紀(jì)》記載,開皇十四年(594),五月“京師地震”、“關(guān)內(nèi)諸州旱”,八月“關(guān)中大旱,人饑”,遍地青苗枯萎,顆粒無收。楊堅派人到民間察看災(zāi)情,看到的是幾乎家家都已斷炊,使者帶回來的是豆屑摻谷糠。楊堅自小在寺廟長大,是個寬仁之主,他在朝堂中讓文武百官逐一察看這些食物,自己流淚痛責(zé)對不起百姓,宣布“膳不御酒肉”,以示與民同患難。
那個時期,楊堅自己生活節(jié)儉樸素,所乘車駕及日常用品,舊了壞了都隨時修理再使用。平常用膳不沾葷腥,在后宮總是穿著洗舊的衣服。楊堅曾想賞賜柱國劉嵩的夫人一件織成的衣服,宮中竟然找不出來。楊堅以身垂范,因而天下之人都以節(jié)儉為榮。隋開皇、仁壽年間,男子都身著絹布衣,不穿綾綺,衣帶也沒有金玉之類的飾品,只佩戴銅、鐵、骨角制成的裝飾物。
一直到這年秋季,關(guān)中旱情未了,隋文帝決定親自率民到洛陽就食。“移民就食”始于漢高祖劉邦,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經(jīng)常采取的救荒措施之一,由于各地豐歉程度不同,遇有荒年,饑民往往要流徙到豐收地區(qū)覓食,古代稱之為“就食”。關(guān)中百姓舉家東行時,隋文帝傳令手下人“遇扶老攜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勉而去。至艱險之處,見負擔(dān)者,令左右扶助之”,他出征一般親率流民隊伍一路跋涉到洛陽就食,史上罕見。
此后, 隋文帝勤于朝政至忘我,“每旦聽朝,日昃忘倦”。為儲糧備荒,開皇五年(585),他接受工部尚書長孫平的建議,歷史上首開“義倉”制度。理論上這是一種由國家出面組織,百姓自愿交糧以便賑災(zāi)自助的民間糧食儲備。秋收后,百姓量力將家里糧食交到“義倉”,等到青黃不接的月份和遇到災(zāi)荒的年頭,就分“義倉”里的糧食吃。國家只是出面協(xié)調(diào),豐年交多少糧食,災(zāi)年怎么分糧食,全由本鄉(xiāng)百姓自己決定。后來由民間自救儲備,轉(zhuǎn)變?yōu)閲壹Z食儲備,由州或縣直接管理,開始“國進民退”的進程。隋朝的“義倉對后來各朝代的倉儲制度影響巨大。
此后,隋朝生產(chǎn)力得到較快恢復(fù),國庫充盈,政治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糧食“府藏皆滿,無所容,積于廊廡”,人口達到700余萬戶,被史學(xué)家稱為“開皇之治”,創(chuàng)下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輝煌時期。那時候富裕到什么程度呢?史載,到了貞觀11年(637),隋朝已經(jīng)滅亡20年,隋文帝死后33年,可隋朝時儲存的糧食布帛還沒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fā)現(xiàn)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內(nèi)探出259個糧窖,其中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jīng)炭化的谷子50萬斤。
遺憾的是,繼任皇帝隋煬帝楊廣,恃國庫富饒,連年征戰(zhàn),大肆揮霍,再加上濫用民力,以致天下大亂,短短十余年,便掘下了埋葬隋朝的墳?zāi)?,讓隋朝成?/span>“流星王朝”,三任皇帝僅僅做了38年。
隋朝的覆滅,實如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所言,“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