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于2006年的旅行車,也是我的第一輛長途旅行車。這篇文字也放了2年多,現(xiàn)在才翻出來,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裝車的過程。(之前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拍了很多細節(jié)圖片的,但是現(xiàn)在找不到原圖放什么地方,所以只能上一張整車滿負荷的圖,抱歉!不過,大家稍后就可以看到我第二輛旅行車的細節(jié)圖,更棒的?。?br>
鑒于國內(nèi)沒有理想的旅行車賣,我只能開始了漫長的裝車過程,但這過程并不因漫長而覺得痛苦,反而讓我從一個門外漢,慢慢看到一些門道,摸索著走進單車的世界里!
記得一開始,是找一位朋友帶我們到廣州較為專業(yè)的一家單車店裝車。半天下來,兩輛嶄新山地車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為了旅行的需要,我們還加裝了后貨架、腳架,雖然在常人眼里多了這些東西車子就平凡、土氣了很多,但是我跟老板說我們最重要的是實用、結(jié)實。恰逢這天是西方的愚人節(jié),我們裝車之后,打算每天從番禺騎車回廣州上班,單程的距離大概在18-28公里(那時我女友的公司比較遠,有28公里左右的路程),聽起來很像是在愚人愚己!但我深信一句話,心動不如行動!當(dāng)我有了騎車旅行的想法后,就要馬上付諸于實行,這是我做人的一貫作風(fēng)。但在廣州車友的圈子里,長途單車旅行的人比例很少,可能是因為長途單車旅行太耗時間,在大都市里沒多少人能耗得起!要想問到如何去組裝一輛可以伴我們走遍世界的單車,更是沒人能回答,就像在車店里,老板、裝車師傅都不是長途車友,并不知道長途中會遇到什么情況,哪些配件可以應(yīng)付各樣情況(并不一定是貴的配件就能應(yīng)付)。所以在一開始我們裝的兩輛車都有很多地方需要換零件。在我記憶中只有變速系統(tǒng)和制動系統(tǒng)沒有換過,其他的都換了?,F(xiàn)在把我的親身經(jīng)歷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希望能給準(zhǔn)備自己組裝旅行車的車友一些參考。
車架
車架是一輛車主要部分,結(jié)實、耐用是它的基礎(chǔ),但它的尺寸更是我們應(yīng)該首要關(guān)注的。因為一個太大或太小的車架會影響到我們的騎行姿勢,長時間處于一個不恰當(dāng)姿勢,會導(dǎo)致勞損。我的車換了1次車架,從原來的Apollo換成現(xiàn)在用的Schwinn,原因是Apollo的車架對于我來說稍大了一點。至于在材料方面的選擇,可能討論最多的就是旅行車該用鋁架還是鋼架的問題,這其實并沒有最佳答案。因為兩者均有其優(yōu)缺點,例如鋼架的可修復(fù)性就比鋁架要好,在邊遠落后的地區(qū)還可以找到燒鐵焊的,但就很難找到可燒鋁焊的地方;在負重騎行的情況下,鋁架會感到有點軟而鋼架不會;但鋼架在減震能力方面就比鋁架要差?。ㄕ喾矗∧愀沐e了)至于大家所關(guān)注的強度問題,我覺得跟品牌、廠家的工藝水平有關(guān),并不如大家所說的鋼架一定優(yōu)于鋁架,世界頂級的環(huán)球旅行用單車廠牌Koga,它就是選用鋁架的!所以大家不要認為旅行車就非鋼架莫屬,而且在中國想找到好的鋼車架相當(dāng)困難!我現(xiàn)在用的Schwinn是鋁合金車架。對于旅行車來說最好在車架上有預(yù)留多個裝水壺架的螺絲孔,一般可裝2個水壺架,甚至有3個的位置。一般現(xiàn)在最適合做旅行車架的是山地車架,因為國內(nèi)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旅行車架賣,要注意雖然車架上有兩個水壺架的裝配位置,但山地車架內(nèi)三角的位置很窄,通常只能裝一個,所以要小心選擇。
車把
單車與騎行者身體親密接觸的3個點之一,在長時間的騎行考驗中,舒適性應(yīng)該是放在首位,而車把作為旅行車的方向盤,它的操控性能也不可忽視。在裝車時,車店幫我裝了個DownHill用的特寬燕把,那操控性能真的沒的說。當(dāng)然,你想想沖下山這么高的速度,操控性不好的話,不就……廣州有句俗話說得好:“針無兩頭利!”,車把太寬,握把的手就分得太開,時間長了,肩、手臂、手腕就會比較酸痛。后來在廣州某資深車友那里見到M型車把,覺得很像小時候騎普通單車的車把,于是把它換到我的旅行車上,還把著它完成了500多公里的廣州-陽朔的旅行。由于手把的位置比較靠后,所以肩膀不會酸痛,但也因為M型車把不方便安裝副把,導(dǎo)致不能變換握把位置,掌根、手指會有發(fā)麻現(xiàn)象。之后又本著一試的心態(tài),到捷安特買了個旅行把(也叫蝴蝶把),其實并沒有很多人所說到的那樣不好操控。我進行了1300多公里的騎行測試(廣州-海南島)沒有發(fā)生手麻的現(xiàn)象,由于它可以變換多種握把方式。唯一的問題就是捷安特這款旅行把在設(shè)計上有點翹手,剛開始時會有點不習(xí)慣。說到這里,敬請留意你的車架的長度,我在換蝴蝶把的時候已經(jīng)換了根長的把立,因為蝴蝶把剎把的位置會比直把、燕把的靠后5-10厘米,這樣會直接導(dǎo)致身體不能舒展開,手臂與軀干不能達到最舒適的狀態(tài)。我在07年的五一節(jié)騎車到廣東的韶關(guān),途經(jīng)了很多盤山公路,發(fā)現(xiàn)爬坡時不好發(fā)力??偨Y(jié)問題所在是第一,車把與鞍座的距離不夠,第二由于蝴蝶把的外形結(jié)構(gòu)導(dǎo)致發(fā)力時感覺偏軟。為此,回到廣州后,又換回了有小角度(5度)山地直把,外加一對小牛角轉(zhuǎn)換握把姿勢。這時感覺到身體得到適當(dāng)?shù)氖嬲?,騎起來明顯覺得舒服多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升級配件時要考慮到整車的尺寸,切記!總而言之,各種車把都有其優(yōu)缺點,最主要是和整車的尺寸搭配,否則再好的車把都不好使
前叉
旅行車要不要裝避震這個問題又是一個富爭議性的問題,很多資深車友說非硬叉不可。我就覺得并不是絕對的,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結(jié)構(gòu)是否復(fù)雜、維修是否方便;第二,舒適及安全性;第三,經(jīng)濟承受能力。硬叉無疑是結(jié)構(gòu)簡單、不用維修(要么就斷裂了!),但走在石子路上就不會有舒適可言,而且安全也會有所影響,為何?長時間的劇烈顛簸會導(dǎo)致手部發(fā)麻,如果突然發(fā)生緊急情況就會影響控車、剎車的時機;再者旅行車通常有裝前貨架和前馱袋,馱袋的重量、車子彈上彈下的回復(fù)力全由硬叉吸收,沒能得到恰當(dāng)?shù)木彌_,久而久之也使金屬疲勞,影響到騎車安全!如從經(jīng)濟承受能力方面考慮,硬叉無疑比避震叉經(jīng)濟實惠,特別是一支好的避震叉要上千塊,這使很多國內(nèi)長途旅行車友望而卻步。剛裝車時我也像眾多旅行車友所想的一樣,我裝了個硬叉,但車店里只有鋁叉,沒有鋼叉。經(jīng)過2個月的實踐,我做出了要換避震叉的決定。因為我家離上班的地方有18公里,而且要過一座2-3公里的跨江大橋,但橋上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只能上狹窄的人行道上騎,即使路面還算比較平坦,偶爾有些破損的小坑而已,但已經(jīng)感到手部挺顛簸的。因此我考慮到長途旅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路況,比其城市里的路不知道要差多少倍了,所以為我的旅行車換上了結(jié)構(gòu)簡單的Suntour油簧避震叉(可鎖死),手上的感覺很明顯:第一,顛簸路段握把明顯輕松了;第二,扛車上樓時感到車頭明顯重了許多!對于旅行車來說,重上幾斤不是個問題
前貨架
對于短途旅行,或者作為信用卡旅行者(這是一個從國外翻譯過來的名詞“Credit-card tourists”,就是輕裝騎行,速度快、每天都是趕到城市里的酒店吃住,什么都不用帶,只帶一張信用卡!每天酒店都提供洗衣、干衣等服務(wù)?這……我連想都不敢想?。。﹣碚f,前貨架顯然是沒用的,而且裝了之后車子笨重了、又不美觀。但我是打算騎著我的愛車穿州過省不間斷地旅行,所以我所攜帶的物品有很多,略略算了一下有100多件東西,從夏天穿越到冬天,從城市跑到荒野,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樣樣具備,為此我車上總共有7個包,分布在車子的前后左右。前貨架無疑對超長途旅行車來說是必備的,而且當(dāng)旅行車滿載的時候,如果只有后貨架裝有行李,車子明顯是重心偏后,騎起來感覺很不穩(wěn)妥,老覺得車頭很晃。而有了前貨架的裝載重量后,車子變得十分穩(wěn)健,可能只是在開始起步的時候會有點不適應(yīng),但當(dāng)你騎上去運動起來后就感覺很良好!由于在國內(nèi)沒見到有專門為避震叉而設(shè)計的前貨架賣,只能從美國訂了一款回來(品牌是Delta的)。它除了每邊兩個的固定夾箍外,它還特制了一片連接片與剎座的螺絲相連,使到貨架處于一個穩(wěn)固的平面內(nèi)(三點確定一個面),這樣它覺得還不夠穩(wěn)固,再于貨架前端加上一條拱形加強支撐管(可選安裝與否),減低兩側(cè)貨架由于晃動、松脫卡到輻條上的危險。
后貨架
在組裝我這臺旅行車時,讓我深切體會到在國內(nèi)想買到專門為長途旅行而設(shè)計的單車用品少之又少:沒有結(jié)實、耐用的前后貨架,沒有專門長途旅行用的真皮鞍座,沒有長途旅行專用的外胎……就以安裝我的后貨架為例,一開始到車店里選了一個那里面最結(jié)實的國產(chǎn)鋁制后貨架來安裝,裝好以后用手搖一下,有晃動,資深店員告訴我是這樣的:“它上面標(biāo)注最大承重為25kg,但實際上你最多放15kg上去,否則顛簸后很容易斷裂的,而且千萬別用于搭人!”我為此深感苦惱,我的行李遠不止這個重量,而且它與車架的連接點實在是讓人擔(dān)憂。為此我轉(zhuǎn)悠了很多的專業(yè)車店,最終在一家由香港人在廣州開的車店里找到一個美國Trek的鋁合金后貨架,它的焊接較之前國產(chǎn)的貨架為好,但承重也只是22.7kg,而且連接座柱是兩條鋼片,導(dǎo)致后貨架會擺動,因為它也不是為負重旅行車而設(shè)計的!后來在網(wǎng)上看到很多環(huán)球旅行的老外都在使用德國的Tubus鉻鉬鋼貨架,于是把心一橫,一咬牙買了個回來(100多美金啊,這可是過千人民幣啊,可以買輛車的價錢了?。0惭b起來十分方便,因為有多重調(diào)節(jié),能很Fit我的愛車,而且不管你怎么搖,都紋絲不動,負重的情況下在顛簸的路段狂奔也沒有任何晃動、受損的現(xiàn)象,確有物有所值之感!奉勸各位長途旅行的車友,貨架一定要選質(zhì)量好的來買,否則途中貨架斷裂了,就什么心情都沒了,行李連捆的地方都沒了。顛簸跟負重這兩大隱性殺手是貨架斷裂的主要原兇。你想想如果要你連續(xù)騎上20天不休息,你的腿、膝蓋都會勞損受傷,金屬也一樣,貨架天天扛著幾十斤重的馱袋陪著你走南闖北、日曬雨淋的,也會金屬疲勞。所以能否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就得看廠家的工藝和用料的好壞呢!
外胎
外胎的類型很多,但在國內(nèi)能選擇用于長途旅行的并不多,因為基本上沒有這類型的輪胎賣,我第一對外胎是車店幫裝的建新山地胎,釘齒的深度并不大,寬度是1.95的,走起來還不算太吃力,走沙地等松軟路段,也不見得十分麻利,很一般的外胎。沒多久我就在換輪組的時候一起換了正新的“光頭”胎,所謂“光頭”胎就是輪胎中間部分沒釘齒,只有些小槽,走起來磨擦力相對小一點,在柏油路上比山地胎跑得快一些,輪胎兩側(cè)有釘齒可以防止拐彎時滑倒。這條光頭胎陪我跑了2~3000公里。在跑完海南回來后,發(fā)現(xiàn)前胎的側(cè)壁有個地方鼓出了一點,細看原來是側(cè)壁的纖維磨損了一點,內(nèi)胎馬上趁機在薄弱部分鼓了個小肚子來。本想不理它,后經(jīng)資深車友提醒,說要馬上換外胎了,否則再鼓出一點,內(nèi)胎就從這里炸了,那就內(nèi)、外胎一起報廢了!于是我就換上的第三條外胎,這是從國外買回來的德國Schwalbe的長途旅行車胎,橡膠中加入防彈短纖Kevlar,使外胎更耐磨,足以應(yīng)付各種崎嶇難行的路段。它在兩側(cè)都有1圈反光涂料,使夜間騎行更加安全。順道說一下外胎的尺寸,我這里指的是寬度,個人覺得1.75-1.9就足夠了,當(dāng)然輪胎寬度越大,它與地面的磨擦力就越大(寬度大的外胎適合跑泥濘、松軟的路段,但走柏油路就費力),它所能承受的重量也越大(以Schwalbe給出的數(shù)據(jù)為例:1.75的外胎承重為125Kg,而1.9的外胎承重為140Kg)。
Tips:外胎所標(biāo)注的價錢是1條的價錢,并非1對!
內(nèi)胎
很多人都只會關(guān)心買什么樣的外胎,卻忽略了內(nèi)胎及其配件選購的重要性。只要你用打氣的內(nèi)胎,那么在長途騎行中扎胎、爆胎的事情肯定避免不了。在這里我推薦各位長途車友使用了兩個小配件,它可以減少扎胎、爆胎的機會,延長內(nèi)胎的使用壽命。一個是輪框墊,另一個是輪胎墊。輪框墊是墊在輪框與內(nèi)胎之間的一條窄窄的膠布,它是貼在輪框的凹槽里,避免輻條螺帽與內(nèi)胎相接觸,減少內(nèi)胎被輻條扎破的機會。專業(yè)的自行車店里有專門的輪框墊賣,也可以自己用3M的電工膠布在輪框上粘2-3圈保護內(nèi)胎。輪框墊是保護內(nèi)胎的內(nèi)側(cè),而輪胎墊則是保護內(nèi)胎外側(cè)的配件。它的作用是減低路面上尖銳物對內(nèi)胎扎、刺的傷害程度,因為它是墊在外胎與內(nèi)胎之間。以前的車友是剪一條帆布墊在內(nèi)外胎之間來防刺的,異曲同工之妙。對于內(nèi)胎我研究不多,但還有一樣重要的參數(shù)你一定要搞清楚的,就是氣嘴的類型?,F(xiàn)在市面上大致有3種:美嘴、法嘴、英嘴。因為這關(guān)乎到你所帶的打氣筒是否適用。美嘴就是汽車、摩托車使用的氣嘴,打氣比較方便,大部分山地車都在使用它,我也是!
Tips:輪胎墊在市面上叫防刺胎墊,通常是2條一個包裝,國內(nèi)能見到的品牌是法國的Zefal
輪組剛裝車的時候完全沒有什么概念!只是之前從一些網(wǎng)站上得知旅行車最好是26’的輪子,但是為何?懵然不知!就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和車店老板娘的游說中,裝了一對久裕的碟剎軸皮(連前后快卸桿)、Black Eye的32孔輪框、黑色不銹鋼輻條的26’山地輪組。騎了一段時間后,慢慢對自行車方面的零配件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26’是世界很多地區(qū)(包括很多貧窮落后的國家)都在使用的標(biāo)準(zhǔn),而700C是歐洲的旅行車的標(biāo)準(zhǔn),更好理解地說,就是現(xiàn)在通常說的公路車的輪組尺寸。這對于我來說是裝對了尺寸,與我的目標(biāo)(騎車游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相吻合。而問題也隨著知識的增長呈現(xiàn)于面前,
第一為何要用碟剎的軸皮而不用V剎的軸皮;第二為何不使用承重能力更好的36孔軸皮和輪框呢?
于是我問了很多前輩,得出的結(jié)論是換Shimano LX的V剎36孔前后軸皮,36孔意味著可以多裝4根輻條,意味著有更好的承重能力。從國外的資料看到,有些老外甚至把雙人車的輪子(更多更粗輻條的輪組)拿來裝旅行車上。(現(xiàn)在看來又錯了,選線拉碟剎才正確)
Tips:如果你裝車的預(yù)算有限,請務(wù)必把錢省下來買好一點的前、中、后三軸,否則你有再好的變速系統(tǒng)車子一樣跑不遠!
制動系統(tǒng)
我選用了V剎制動,原因是結(jié)構(gòu)簡單,維修方便,更換剎車皮容易,而且價格相對于碟剎來說便宜。我裝的是Avid的制動系統(tǒng):
l
剎把Brake Lever(Avid FR-5)
l
V剎Rim Brake(Avid Single Digit ⑤)
變速系統(tǒng)
老廿八也能跑長途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靈活、準(zhǔn)確的變速讓你在旅途中能輕松應(yīng)付各種地形,這個也肯定沒人會有異議。記得剛騎上新裝的車子的時候,感覺到它是那么的靈動,那么的安靜、流暢!因為我讀書時騎了6-7年的普通單速自行車,是那種不是剎車有問題,就是腳踏掉剩一條鐵棍難以蹬踏的,或者是除了鈴鐺不響哪都響的破車。在這強烈的對比之下,我覺得變速系統(tǒng)是旅行車必備的配置。
變速系統(tǒng)里的零件是我的旅行車上唯一沒有更換過的零件,它們分別是:
l
指撥Shift Lever(Shimano Deore XT SL-M739)
l
前變速器Front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M570)
l
后變速器Rear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FD-M570)
作為旅行車上用的變速系統(tǒng),Shimano的Deore LX足以應(yīng)付,它有極佳的穩(wěn)定性,故障率極低。在途經(jīng)不斷起伏的丘陵、山地時,一天要變檔上百次,如果變速器的質(zhì)量差,沒多少天變速自行車就變成單速車了。
傳動系統(tǒng)
在我的旅行車的傳動系統(tǒng)中,由于真正磨損而更換的零件是鏈條,我的KMC鏈條在跑完了5000公里后正式宣布退休,換上了Shimano的HG-73。開始時,鏈條問題我也不懂,朋友幫我換上HG-73,說是好鏈條。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HG-73是9級飛輪使用的鏈條,我的飛輪是8級的,并不匹配,導(dǎo)致出現(xiàn)輕微的跳鏈現(xiàn)象,所以我換回了低一檔次的HG-50。我的經(jīng)驗就是要相匹配,不是高級就好!我車子上的中軸從剛開始的VP方軸,換成更耐用的Shimano UN52。通常車店為你裝車,最容易偷工減料的地方就是中軸,因為它不是露在外面,好與壞看不出來?;蛘哒f你的預(yù)算不高,而且你對車件不熟的時候,店員就會把預(yù)算打到其它他們想推銷給你的零件上,然后隨便幫你挑個最便宜、不耐用的中軸給你裝上,務(wù)必注意!而且要留意中軸的長度,太短或太長的話都會影響牙盤與車架中軸位置的距離,直接使到前撥鏈器與鏈條間有不可調(diào)和的摩擦,發(fā)出“錚錚”的聲響,縮短鏈條的正常使用壽命,在這些情況下必須更換合適長度的中軸。為此,請找專業(yè)的裝車人員提供技術(shù)指導(dǎo)。
Tips:還請大家留意一下曲柄的長度,一定要選擇合適自己的長度,太長的曲柄使你在蹬踏時更加費勁,而且不能在最佳位置發(fā)力蹬踏,即在曲柄與地面平衡時,前腳的膝蓋不能與腳踏軸在同一垂線上。
我的旅行車的傳動系統(tǒng)配置如下:
l
牙盤Crank Set(Guess)
l
飛輪Cassette(Shimano HG50-8)
l
鏈條Chains(Shimano HG-73)
l
中軸Bottom Bracket(Shimano UN-52)
l
前輪軸Front Hub(Shimano Deore LX HB-M563)
后輪軸Rear Hub(Shimano Deore LX FH-M565)
鞍座
前面提到過人與車親密接觸的3點之一車把(與手掌相觸),現(xiàn)在要說的部位就是與我們臀部相貼的鞍座了!又大、又寬、又軟的鞍座是否稱得上一個絕好的長途旅行用鞍座呢?答案是“No”。那為什么人都會覺得大、寬、軟的鞍座會很舒適呢?我想這是緣于對沙發(fā)的眷戀。試想一下,你會在沙發(fā)上挪來挪去嗎?沙發(fā)給你的舒適緣于你處在靜止的休息狀態(tài)。太大的鞍座與你的臀部接觸面積自然增大,在通風(fēng)、散熱方面的性能肯定有所降低,搞不好容易出“尿布疹”呢!太寬的鞍座使你的大腿內(nèi)側(cè)增加沒必要的磨擦!太軟的鞍座使你的臀部陷入鞍座內(nèi),導(dǎo)致散熱困難和增加磨擦!我在開始裝車時也沒什么頭緒,就隨便裝了個WTB。開始騎的頭一個星期,胯骨擱得很疼(這是新手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不管你用什么樣的鞍座?。?,后來慢慢就習(xí)慣了,這只是每天騎1個小時20公里左右的路程。隨后又利用周六日去一些近距離的市郊拉練,一天100公里以內(nèi)的騎行,又覺得胯骨磨得很難受!為此,我想換個好點的適合長時間騎行用的鞍座,問了好多家專業(yè)車店,都沒有適合要求的,只能從網(wǎng)上了解國外的長途旅行者他們是用什么樣的鞍座,發(fā)現(xiàn)大部分長途車友都是用英國的Brooks。Brooks是英國百年鞍座制造廠牌,是以生產(chǎn)真皮鞍座著稱,它的鞍座基本上成為國外旅行車上的標(biāo)配。我買的款式樣子看上去很土,真皮下有避震彈簧,跟老式自行車上的鞍座一樣,只不過它是由一整塊厚牛皮制成,周邊打上結(jié)實、粗獷的黃銅鉚釘。我進行了500公里的廣州-陽朔的長途騎行測試,感覺到十分舒適和透氣。它的前端(襠部稍前的位置)十分狹窄,大腿內(nèi)側(cè)不會磨擦到鞍座的兩側(cè),而且整皮打磨得非常光滑、沒有縫線等結(jié)合位置,這就使到襠部與鞍座的磨擦減到最少。唯一的問題就是避免打濕真皮,否則皮面會變軟,此時受力就會變形(雨中繼續(xù)騎行的話)??梢允褂梅浪陌白准右员Wo。
腳踏
腳踏是人車接觸的第三個點,這也是我換得最多的一個零件,緣何?請聽我娓娓道來。剛裝車的時候我是裝了Wellgo的M20軸承腳踏,騎了一段時間后,換了Shimano的PD-M324兩用自鎖腳踏。因為聽說用自鎖可以糾正不良的蹬踏騎行動作,還可以減少膝關(guān)節(jié)的損傷,所以就換來試試,并非因M20有何不妥。裝了自鎖腳踏,勢必增加了“負擔(dān)”,這來源于精神和經(jīng)濟兩方面。經(jīng)濟不用多說,肯定要買雙自行車鞋,加裝鎖片(這可是跟鞋分開買的呦!)才能使用自鎖腳踏,當(dāng)然Shimano的這款兩用腳踏也可以穿普通鞋來騎。至于精神方面的負擔(dān)就從第一次摔倒后產(chǎn)生的,那次是第一次停車的時候,作為新手的我自然反應(yīng)就準(zhǔn)備放一只腳到地上維持平衡,但此時就出問題了,腳依然被鞋子牢牢地鎖在腳踏上,而車子此時因為沒有了動力失去平衡正向一側(cè)傾倒,電光火石之間又作了2次嘗試,但最后還是上演了一幕很搞笑的場面就是連人帶車慢慢地摔倒在地上。其實我是知道如何從自鎖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但腦海中還未形成自然的條件反射,所以還是本能地直接抬腳下車,就出現(xiàn)了上面的一幕。“躀下、躀下,就慣嘎啦!”這是我們笑談用自鎖的方法。(躀,廣州音字,意思是摔倒。下,一下的意思。嘎啦,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的了”。整句的意思就是摔多幾次就習(xí)慣了,就會用了!)后來覺得自鎖的潛在危險性比較大,又換回水平的大腳踏Vp 505,這款腳踏很便宜,但是走鋼珠、非軸承結(jié)構(gòu)。在環(huán)海南島的騎行測試中,由于雨天及長時間騎行(連續(xù)騎了20天),腳踏發(fā)出很刺耳的“吱吱”聲。后來加了潤滑油,還是未能完全解決。為此,我回到廣州后又換上我的第四副腳踏:Wellgo Mg-1鎂合金密封軸承大腳踏,踏板的每個表面還有9枚可調(diào)深淺的防滑螺絲,防滑性能很好,只是不小心刮到腳肚子,或打到脛骨上的話,那就……換上后,“吱吱”聲完全消失,還我一輛“健康”的自行車。
Tips:因為有毛病的車才會有異響,只要一聽見異響,請你馬上下車找出聲音的來源,把造成聲響的問題解決掉,否則你的車子就會延醫(yī)失治了,切記!
安全用品
喇叭
在繁華的街道上騎車,喇叭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安全裝備,特別是在一些沒有交通安全意識的小城市里穿行,這是提醒行人和車輛有你的存在一件法寶。試過了小鈴鐺和橡膠喇叭,發(fā)現(xiàn)警醒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特意買了個號稱全球最響的自行車?yán)?,美國Delta的氣喇叭。它是通過釋放儲氣罐內(nèi)的高壓空氣(罐內(nèi)的高壓空氣可通過打氣筒注入),從而產(chǎn)生可高達115分貝的喇叭聲,無需電池及化學(xué)反應(yīng),當(dāng)罐內(nèi)空氣耗盡時可重新注入,既環(huán)保又可達到喇叭最強聲效。我想這喇叭聲響在野外也能嚇退一些小型動物的滋擾。
倒后鏡
有資深車友說,扭過頭來看一樣能看到背后的情況,還可以活動一下緊張的頸部肌肉。此話不假!但對于長途騎行來說,還是會有安全隱患。通常什么時候會看背后的情況?第一,準(zhǔn)備超車時,你要看看身后有沒汽車擦肩而過;第二,騎行中想看看身后的隊員的情況。這時如果我們把頭扭轉(zhuǎn)90度看背后的情況,身體、車子原來的平衡就會改變,車子就會隨頭部轉(zhuǎn)動的方向輕微轉(zhuǎn)向,這樣就很容易跑到機動車道或奔溝渠里,所以我還是買了倒后鏡。第一副倒后鏡是美國Topeak的副把暗藏式倒后鏡,很好的設(shè)計既是一對副把,又是一對小巧的倒后鏡,可惜就是視野范圍太窄,要一段時間后才能習(xí)慣,并且角度不好調(diào)節(jié)。后來又換成日本的Takatsu硬桿倒后鏡,也是窄長的鏡片,幸虧是球面鏡,視野有所拓寬。這里為何強調(diào)是硬桿的呢?因為我女友當(dāng)時使用的臺灣產(chǎn)軟桿的倒后鏡,纖維圓形鏡,在較為平整的路上都會亂抖一通,很難觀察到后面的情況,所以支撐桿一定非硬桿莫屬,而且纖維片容易刮花。最后找到德國的B&M的倒后鏡,很完美的一副倒后鏡,視野很好、鏡片很清晰!
安全車燈
你長途遠行如果沒有安全車燈的話,我勸你就別跟人家說你去旅游,直接告訴他你要去仙游得了!因為在黑夜中騎行不單只是你能不能看到路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路上跑的龐然大物——汽車能不能看到你才是關(guān)鍵。前燈是讓你看到路況和對頭車知道你的存在,而尾燈就是提醒你身后的車輛你正在路上騎行。有人說,我不會騎夜車就不用裝安全車燈啦!錯,大錯特錯。
l 1、山區(qū)的路多為穿山而行,過隧道是常事。那種黑比黑夜還恐怖,可以伸手不見五指。隧道內(nèi)通常很狹窄,沒有設(shè)計自行車道,可以騎車的只有在那高于路面、狹窄的維修人員工作通道上,而這條道通常是年久失修,比較多坑洼。再者,有速度快的大車經(jīng)過時所產(chǎn)生一股很強的吸力。在這眾多危險的情況下,沒有安全燈照明,簡直就是穿越“生死隧道”!
l 2、有時在陌生路段無法預(yù)計時間和距離,例如到了盤山公路的山腰中間,天快黑了,你也不可能在路邊搭帳篷睡一晚,肯定要離開這個一邊懸崖、一邊峭壁的危險之地,那就被迫要走夜路。我個人使用的前燈就是以頭燈代替,因為在旅途中所帶的東西最好能一物多用,頭燈可以在露營時騰出雙手做其他工作,而且在騎行時能更準(zhǔn)確地看清路況(頭朝哪看,燈就照到哪去)。如果那些固定在車把上前燈就只能固定照在車子正前方3-5米的距離。我使用法國Petzl的Duo雙光源頭燈,有可以照射100米遠的鹵素強光燈泡,這是騎行中使用光源模式;還有3個LED的省電、長效的光源模式,這是在露營時使用的。我的尾燈是直接裝在后貨架上的德國B&M 4D電池尾燈,4D就是能從正面(即車子的背面),兩側(cè)及頂上4個方位看到非常醒目而具警示能力的紅光,而且發(fā)光面積達到12*6cm,遠大于現(xiàn)時市面上銷售的小LED安全尾燈。
l 3、長途旅行車用的車燈最好使用通用的電池作為電源,如可充的5號或7號電池,不要使用特殊的鋰電電池。
反光片
車子上有很多可安裝反光片的地方,例如后貨架尾部、座柱之上、后擋泥板正后方、腳踏的兩個立側(cè)、輪子的輻條之間、頭管的正前方等的地方。其實這都是為了夜間騎行安全而設(shè)計出來的,并非可有可無的配件!例如最易被人遺忘的就是輻條之間的反光片,其實整車在出廠前都已經(jīng)安裝好了,現(xiàn)在買車的車友都覺得難看、不夠酷而把它們丟掉,實則可笑又可悲!因為自行車在橫過馬路的時候,上面所說的眾多反光片中,只有輻條之間的反光片起反射作用,提醒汽車駕駛員你在路中央。沒有的話只能在聽到尖銳的急剎車的聲音或者“嘭”的一聲悶響后,他就知道親吻了你和你的自行車?yán)?!我的前后輪上面都有兩片Cateye的反光片,Wellgo的腳踏上也配有反光片。
前擋泥板
我個人認為前輪的擋泥板不單只擔(dān)當(dāng)保持清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在雨天抵擋前輪帶起來的水飛濺到眼睛里、泥濘的路段抵擋泥沙飛濺到眼鏡上遮擋視線的安全作用。我是單獨使用的前擋泥板,而且是買簡易固定在三腳架的下管位置的Zefal橡膠擋泥板,因為這樣的擋泥板不會在泥濘的路段讓泥巴卡到輪子與擋泥板之間,導(dǎo)致車輪被卡死,造成摔車!
我第一個車架是Apollo的山地車架,只能裝一個水壺架,后來我換了Schwinn的車架就有兩個壺架的位置。開始的時候裝的是鋁的水壺架,發(fā)現(xiàn)在騎行中取放水壺有困難,而且把水壺的外殼刮得很厲害,我害怕沒用多少次就把水壺給刮漏了。于是換成了現(xiàn)在用的Trek的工程橡膠的水壺架,它的硬度和彈性恰到好處,既可固定住水壺,又令取放方便。它選用的橡膠里面摻雜不少的“筋”,是它強韌的原因。因為我用的其中一個是美國Nalgene的OTG直身單車水壺,所以我要把水壺架上面那個突出的卡位鋸掉。那次費了很大的勁都沒能直接用刀子切下來,最后只能用燒得通紅的刀片把其镕切下來。長途旅行中需要飲用足夠的水,為此幫我的旅行車加裝了第三個水壺架,考慮過很多的位置(上管、底管、座柱、鞍座后方、車把),最終只有把立有足夠的空間,加裝了日本Minoura BH95外加水壺支架及Trek的工程橡膠水壺架。這個位置的確不錯,不會使車把左右重量不平衡,而且在取放水壺時也很方便。
碼表
市面上碼表大致上分為兩種,有線的跟無線的。我在考慮性能穩(wěn)定及電池壽命這兩點后,決定買有線的?,F(xiàn)在的碼表功能十分多,但我覺得在旅行中使用最主要有騎行里程、騎行時間、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總里程、總時間這幾個功能就足夠了。我用的是Sigma BC-906。每天晚上把當(dāng)天的騎行里程、騎行時間、平均速度、最大速度記錄下來后就將其歸零。
我的環(huán)球旅行車配置:
1)車架Frame(Schwinn Frontier)
2)避震前叉Suspension Fork(Suntour Nex4500)
3)直把Handlebar(Amoeba Vitra 580mm)
4)把套Bar End(Amoeba Vitra)
5)把立Stem(Bontrager 90mm 17?)
6)抽芯(Amoeba D230)
7)剎把Brake Lever(Avid FR-5)
8)V剎Rim Brake(Avid Single Digit ⑤)
9)指撥Shift Lever(Shimano Deore XT SL-M739)
10)前變速器Front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M570)
11)后變速器Rear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FD-M570)
12)前輪軸Front Hub(Shimano Deore LX HB-M563)
13)后輪軸Rear Hub(Shimano Deore LX FH-M565)
14)車圈Rims(Sunrims 26” 36H)
15)輻條Spokes(黑色不銹鋼)*36*2
16)反光片(Cateye)*2
17)車圈墊Rim Tape(Zefal)*2
18)內(nèi)胎Tube(Decathlon 26” 美嘴)*2
19)外胎Tires(Schwalbe Marathon HS-368 26”*1.75)*2
20)輪胎墊Tire Liners(Mrtuffy 41702 Sv 26*1.5-1.95)*2
21)前輪擋泥板Front Mudguard(Zefal Croozer Ⅲ)
22)座管Seat Pillar(Φ26.8)
23)座管夾Seat Clamp(Amoeba Φ31.8)
24)鞍座Saddle(Brooks Conquest)
25)鞍座防水套Saddle Cover(Brooks Velox Saddle Cover)
26)中軸Bottom Bracket(Shimano UN-52)
27)牙盤Crank Set(Guess 175)
28)腳踏Pedals(Wellgo Mg-1)
29)飛輪Cassette(Shimano HG50-8)
30)鏈條Chains(Shimano HG-73)
31)鏈貼Chainstay Tape
32)水壺架Bottle Holder(Trek Bat Cage)*3
33)外加水壺支架(Minoura BH95)
34)前貨架Lowrider(Delta MegaRack Shock Treatment Suspension Rack)
35)后貨架Rear Rack(Tubus Cargo)
36)安全尾燈Rear Light(Busch & Muller 4D Toplight Permanent Battery Taillight)
37)倒后鏡Mirror(Busch & Muller Mirror Cycle Star 901)
38)腳架Kickstand(八字型中間支撐)
39)碼表Computer(Sigma BC-906)
40)密碼鎖Lock(Sigma SL350)
喇叭Horn(Delta Airzound)
【我的藍精靈】(Surly LHT)
完成了近萬公里的東南亞4國及滇藏線騎行后,我再次返回廣州(母親要入院做手術(shù))。此次我在廣州停留了4個月時間,不到一個月母親就康復(fù)出院了,余下的3個月我除了陪伴母親之外,就著手裝配我心中真正的Dream Bike!已有了一次的組裝長途旅行車的經(jīng)驗,可以說是駕輕就熟,而且經(jīng)過真正的長時間旅行實踐,知道什么配備最有用(拒絕華而不實的東西)。無他,所有的配件都要結(jié)實、性能良好。這次我裝配的長途旅行車屬于極品,畢竟人往高處走,不可能越裝越差。
先說說我為什么要裝這臺車。因為我騎到大理時,更換了鏈條(還是以前那輛山地車架的旅行車,簡稱:舊車),發(fā)現(xiàn)鏈條會在2、3級飛輪上來回跳,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飛輪的齒磨薄了且變了形,于是只好換了新的8級飛輪。但新的情況又出現(xiàn)了,鋼的牙盤居然也給我蹬得變形了。這樣下來,傳動系統(tǒng)的零件給我換了一半(牙盤、鏈條、飛輪)。接下來的滇藏線,簡直就是爛路博物館(土路、沙路、搓板路、彈石路、浮土路、碎石路),但我卻能騎著它(舊車)有驚無險地度過,全賴配置了頂級的旅行配件(Tubus貨架、Schwalbe旅行外胎等)。經(jīng)此一役,我還是擔(dān)心它(舊車)會積勞成疾,所以決心讓它退休,畢竟今后的路還長著呢!
這次裝的是一輛真正的旅行車(國外早就有這類專為長途旅行而設(shè)計的自行車,但國內(nèi)就…),配件的選擇按世界公認的頂級旅行車品牌荷蘭的Koga配置,我敢說比它更強悍!首先,我從美國訂回來了Surly的Long Haul Trucker旅行車架套裝(含前叉),它是4130鉻鉬鋼的架子,纖細管材使之更顯結(jié)實、干練。以下是它的特點:
l
車架上可安裝3個水壺架(1個在座管、1個在底管上方、1個在底管下方偏左),上面兩個可放水壺,下面那個可放600ml的燃料瓶(畢竟取放不方便,另外可能被濺到泥水等污物,所以不宜放置水壺)。
l
前叉中間設(shè)有安裝前貨架的螺絲孔(這個很重要,不用另外加裝其他附件,道理是越少中間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的機會也就越少)。由于前叉的設(shè)計是由上至下逐漸收窄,出于安全考慮,下半段是實心鋼柱,令人看來特別放心!
l
變速線管都是走下線。由于鋼架沿用老式變速桿(位于車架頭管附近兩側(cè))設(shè)計,所以要自行加裝變速線管止管座才能安裝山地車的變速指撥。
l
后叉寬度為135mm,可安裝山地車的牙盤及后變速器,畢竟山地飛輪能更好地應(yīng)付各種地形變化。
l
可安裝2片(公路車)或3片式牙盤(山地車)。
l
前叉及后叉位置都設(shè)有擋泥板的固定螺絲孔。
l
最特別之處在左側(cè)的鏈柱上有備用輻條固定位(可裝2條帶輻條頭的備用輻條)。
選擇一個合適自己尺寸的車架很重要,否則再好的配置也蹬得你腰酸腿痛。由于我騎車都是作為一種旅行方式和交通工具而已,所以并不精通自行車的構(gòu)造。只是知道山地車的尺寸按英制區(qū)分(如14”、16”、18”等),公路車的尺寸按公制標(biāo)注(如42cm、46cm、50cm等)。簡單來說當(dāng)人跨著自行車站立時頂管不會擱著老二,否則車架就太大不適合你。你想一下,如果緊急剎車,離開鞍座后,雙腳還不能完全觸地,會多尷尬和痛苦…如果從騎行姿勢來區(qū)分,山地車架使身體往前趴,而旅行車架則是坐得比較直,就是說頂管相對于山地車架的要短。如果從頂管的角度來區(qū)分,山地車是傾斜的,旅行車和公路車都是水平的。我是通過如下測量方法選擇合適我的旅行車架尺寸:最好穿緊身騎行褲測量,貼墻而站,雙腳分立,腳掌內(nèi)側(cè)相距20cm左右;以一把鋼尺水平貼于胯下,再施力往上頂(仿如坐在鞍座上的受力情況);最后由另一個人量度鋼尺到地面的高度;套入公式:車架尺寸(CM)=胯下高度(CM)×0.67。
選好了車架尺寸后,一大堆的配件就等著你買回來,確實是個頭痛的問題。接近50種配件,少了任何一件都不能裝配起我的長途旅行車。
碗組(Headset):我此次不惜血本,購入波蘭制的Chris King碗組,一款被稱為能伴車架一生的碗組。這是我消費的一向觀念,貴買便宜用!
車圈(Rims):以前用Sun Rim的CR18、36孔V剎車圈,效果不錯,算是一款不錯的長途車圈。這次由于換了新車,所以也把車圈提升了一個等級,購入法國制的Mavic XM719、36孔V剎車圈。為何要買36孔的V剎車圈?輻條數(shù)量越多,承重越大,車圈變形的機會越少。國外長途旅行者甚至裝40/48孔的車圈。但國內(nèi)很少有36孔的車圈賣,原因很簡單,大家都追求輕量化,而且密密麻麻的輻條看起來沒那么有型,最易買到的是32孔的。更令我擔(dān)心的是國內(nèi)很多Mavic的贗品,表面處理已達亂真程度,但質(zhì)量就差很遠。所以我只能在國外訂回來。至于為什么買V剎圈,是從V剎維修簡單這方面考慮的。
車圈墊(Rim Tapes):減低被車圈內(nèi)毛糙的輻條孔表面和突出的輻條扎漏內(nèi)胎的機會。不過請留意選擇合適寬度的車圈墊,超寬的車圈墊,由于寬出的邊會增加與內(nèi)胎的磨擦,還不如不墊!我買的是FSA的ATB、26寸高壓車圈墊
前/后軸(Front/Rear Hubs):之前用Shimano的LX軸,油封效果很好,經(jīng)過1萬公里的負重騎行,軸承鋼珠并未見磨損。所以此次仍選購Shimano的軸,但升級為XT的M760,騎行起來很流暢。有朋友問為何不裝培林軸?我的回答是鋼珠軸承維護簡單,就算鋼珠磨損了也可以自行更換,培林軸就只能報廢了!
輻條(Spokes):之前使用臺灣的黑色不銹鋼輻條,但其實會生銹。這次選用瑞士的DT Swiss變徑輻條。我特別指定要銅質(zhì)的DT原裝輻條頭,而不用原裝鋁頭。這是棄輕量而取耐用的做法,因為銅頭可以反復(fù)調(diào)試使用,而鋁頭就不行。
1.內(nèi)胎(Tubes):配合好的車圈,此次使用了德國Continental的26寸美嘴內(nèi)胎。它的氣嘴是銅制的,可以用螺帽固定,使之安裝更安全。
2.防刺胎墊(Type Liners):跟車圈墊作用一樣是保護內(nèi)胎的,但胎墊是放置在內(nèi)胎與外胎之間。有了它不等于就不會被扎漏,只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一些小樹枝甚至植物的倒刺扎穿內(nèi)胎。我之前裝的Slime MTB防刺胎墊一直用到現(xiàn)在,在路上未曾被扎漏過一次!再次提醒,不要使用Zefal的胎墊,由于材質(zhì)太硬,長時間使用內(nèi)胎會被其邊棱壓穿!
外胎(Types):單車中最勞苦功高、而且最默默無聞的配件可能就是它了,跑在路況最差的滇藏公路上,被碎石劃得它滿身傷痕,它咬著牙忍著,直到最后內(nèi)胎終于忍受不住這地獄般的煎熬,“嘭”的一聲爆發(fā)出來生命中最后的怒吼!可憐的是外胎也被炸出一道大口子,和內(nèi)胎一起被埋葬在滇藏的路邊。這就是我同伴的外胎的慘痛經(jīng)歷,從新胎落地總里程不到5000公里,它是國內(nèi)某知名品牌的外胎。而我的就是用德國Schwalbe長途旅行外胎Marathon 26寸*1.75,它含有Kevlar防彈纖維,特別耐用。我騎完東南亞近7000公里后,再轉(zhuǎn)戰(zhàn)滇藏線近3000公里的考驗,估計再跑10000公里都能應(yīng)付,確實使我對德國品質(zhì)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條頂級的外胎雖然價錢上是普通的幾倍,但其耐用程度及在旅途中給你的信心則是物超所值的!由于換新車的緣故,我現(xiàn)在換上了德國另一個品牌,Continental,它生產(chǎn)的長途旅行外胎也備受環(huán)球旅行者的青睞?,F(xiàn)在用是它的Top Contact 26寸*1.9,外胎兩側(cè)都有反光圈,增加夜騎的安全性。
V剎(V Brakes):結(jié)構(gòu)簡單、維護容易,這就是我選V剎的原因。這次新車升級,用的是Shimano的XT M770,比起舊款的平推,結(jié)構(gòu)更簡單,手感更爽快。而且我喜歡它的剎車皮類型,有鋁殼,更換剎車皮只需換橡膠部分,不像以前連固定螺桿都要一起丟棄,既不環(huán)保,又增加備件重量。
飛輪(Cassettes):舊車是八級飛輪,新車用上了Shimano XT M770的九級飛輪,鏤空的設(shè)計重量更輕,變速也更為順滑。我買到了11-34齒的大飛輪版本,爬坡時更省力。
牙盤(Crankset):配套的傳動系統(tǒng),使傳動更為有效,于是我選用同樣的Shimano XT 系列的M760的一體式中空牙盤/曲柄。齒比是44-32-22。我騎長途時最常用到的是中盤,爬坡時用小盤,大盤基本沒什么用到。
中軸(Bottom Bracket):一體式牙盤是配送中軸的。此中軸相對于以往的方孔、花鍵中軸來得輕,而且阻力也小
前撥(Front Derailleurs):選用下拉式的Shimano XT M770前撥
后撥(Rear Derailleurs):選用正拉式、長腿的Shimano XT M770后撥
鏈條(Chains):選用Shimano XT九級超窄變速鏈條HG-93。
碗組墊圈(Headset Spacers):沒找到好的鋁墊圈,購入ABR的碳纖墊圈。
把立(Stem):選用Element的超輕把立,四個螺帽的車把固定蓋比兩個的好。
車把(Handlebar):現(xiàn)在選用Amoeba Scud的直把。雖說燕把會把握舒服點,但如果要裝附把的話,燕把就不適合了。舊車上的車把換了數(shù)次,從燕把-M形把-蝴蝶把-直把,除了彎頭公路車把沒換過之外都試過了。總結(jié),越簡單越好,直把加附把就可以變換握把方式,長時間騎下來,手也不易發(fā)麻,而且最能使上勁。
指撥(Gear Shifters):選用Shimano XT M770的雙向釋放指撥,配合XT的前后撥,令變速變得輕巧靈動。
剎把(Brake Levers):選用Shimano XT M770的V剎剎把,剎車手感良好。
把套(Handlebar Grips):對于我們騎長途車的人來說,一個舒適的把套是必不可少的。我想德國的Ergon,被臺灣人稱為“人間肉球”的把套,當(dāng)仁不讓地成為了我的新車的首選。它獨特的設(shè)計能承托手掌及掌根部位,最大限度緩解了因長時間握把而造成的手麻問題。
附把(Bar Ends):選用臺灣久鼎出品的“小鯨魚”附把,附把末端伸出一塊像鯨魚尾巴翹起的位置,正好承托掌根部位,而且整個附把都包裹著帶防滑膠粒的膠皮,增加握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剎車線管套裝(Brake Cable/Outer Set):選用臺灣Jagwire的Kevlar防彈纖維加強線管及涂有Teflon不粘涂層的不銹鋼剎車內(nèi)線,提供低磨擦力、超順滑的剎車體驗。
變速線管(Gear Outers):選用臺灣Jagwire的不銹鋼內(nèi)網(wǎng)變速線管,減低變速線在線管內(nèi)的阻力,令變速更為及時準(zhǔn)確。
線管膠套(Tube Tops):這是Jagwire生產(chǎn)的小配件,開口式設(shè)計不用從線管頭開始套進去,只需直接扣入線管與車架磨擦的位置的線管上。當(dāng)停車時,車頭會往兩邊擺(特別是我的車滿負荷行李時),這時線管就會打到車架頭管邊上,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磨損,繼而生銹……
變速線止管座(Outer Stopper):由于鋼架沿用老式變速桿(位于車架頭管附近兩側(cè))設(shè)計,所以要另行加裝變速線管止管座才能安裝山地車的變速指撥。為此,選用了Shimano的Dura Ace的變速線止管座。要收緊后變速線只需輕輕一撥止管座右側(cè)的小把手,十分方便!
座管(Seatpost):選用Amoeba Scud的300mm座管。
座管箍(Seatpost Clamp):Surly車架自帶了原裝的座管箍,所以無需另外買。
鞍座(Saddle):旅行車之首選,英國真皮鞍座Brooks,剛開始時覺得它很硬,其實這樣才能有好的承托力,慢慢地越坐越舒服,為何?原因是它被坐出了你的臀部形狀,完全個人化的舒適造型,能不舒服嗎?終于明白為什么世界上這么多長途旅行者對它推崇備至了!一整塊的厚牛皮,結(jié)實古樸的銅鉚釘,使人愛不釋手!真皮作為天然物料,透氣性當(dāng)然比起其他材質(zhì)要強
鞍座防水套(Saddle Rain Cover):真皮鞍座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被雨水淋到,因為牛皮在遇水后會變軟,人坐在上面就會拉長了皮面,使鞍座表面松弛。所以我配上一個Brooks的防水鞍座套,這就萬無一失啦!
腳踏(Pedals):徘徊在自鎖與平面腳踏之間,終于在新車的組裝時選了Shimano的半面自鎖腳踏PD-M324,它一面是帶自鎖裝置,另一面則是普通的平面腳踏,特別適合長途旅行使用,可以穿不同的鞋子騎車。這點很重要!穿鎖鞋騎行可以省力和矯正錯誤的蹬踏姿勢、保護膝關(guān)節(jié);但環(huán)球旅行這么長的時間里,鎖鞋可能會爛掉,只能穿普通的鞋子騎行,那么平面腳踏就比自鎖面來得舒服
擋泥板(Mudguards):干凈的車子不單只看上去舒服,而且還能減低故障率(泥沙被甩到車架上容易腐蝕生銹、泥沙甩到牙盤、鏈條上會加速磨損)。所以我選用了德國SKS的塑鋼擋泥板(全蓋式前后擋泥板),它確實是專業(yè)旅行車的標(biāo)配,少了它怎么看都覺得差了點什么似的
水壺架(Bottle Cages):我對工程塑料做成的水壺架情有獨鐘,之前的舊車就用了美國Trek的工程塑料水壺架,很結(jié)實(因為我用鋒利的小刀鋸都要鋸很久才斷)。新車我改用了法國Zefal的工程塑料水壺架,一款彈性很好且不易刮花水壺的架子。我一裝就裝了3個,兩個放水壺,一個放燃料瓶。
水壺(Bottles):之前用美國Nalgene OTG單車水壺,感覺很好,耐開水燙(普通的膠單車水壺不能超過80度高溫,否則會釋放出有害物質(zhì),這時候人家給你的是開水,你就不能馬上往壺里倒),壺蓋開合簡便,可騎行中單手操作。這次換了新車有意想看看專業(yè)的單車水壺效果如何,所以買了2個Zefal的800ml帶蓋鋁制水壺,這樣一個上午(或下午)的飲用水就足夠了
護鏈貼(Chainstay Protector):小小配件容易被忽略!在顛簸的路上騎行,鏈條就會反復(fù)敲打在車架右側(cè)的鏈柱上,發(fā)出討厭的聲響(正常的車騎起來應(yīng)該是安靜的,凡有異響就是出現(xiàn)了松動或故障)。另外鏈柱被打花后,就容易生銹(對于我的鋼架車而言),一定要認真對待,所以選用了美國Lizard Skins的護鏈貼保護起來。
前貨架(Front Rack):舊車是選用美國Delta的避震前叉專用鋁貨架,很結(jié)實,經(jīng)歷近萬公里各種路況的測試依然完好。曾見國內(nèi)有仿制品賣,但質(zhì)量相差甚遠,只是形似而神非!言歸正傳,我的新車是硬叉,所以必須另外買一個前貨架,心目中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世界頂級的德國Tubus鉻鉬鋼貨架,另一個就是一看讓我心動的美國Surly承重量超強的前貨架Nice Rack,32公斤的海量,看來無架能敵!多條可供掛馱袋的鋼管(可以調(diào)整重心的高低),頂上還有一個可放置其他行李物品的平臺,雖然是比Tubus的前貨架重接近2倍,但最終我還是選了它,畢竟我的行李超多、超重。
后貨架(Rear Rack):不管新車舊車我都是Tubus的忠實擁躉,它真的太結(jié)實,裝好好完全沒有一絲動搖,就像我對它的信任一樣。成熟的設(shè)計,耐用的品質(zhì),大膽的承諾(頭3年全球移動式保換,就是說你騎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如果發(fā)生了質(zhì)量問題,馬上通知Tubus,他們將馬上免費包郵幫你寄一個新的貨架到你手中。另外還有10年的保修)使我再一次購買了Tubus的后貨架,第一次用的是最經(jīng)典的Cargo(將近20年前的設(shè)計,但一直暢銷至今),但它隨我的舊車一同易主了;現(xiàn)在新車裝的是Logo一款可以降低行李重心的后貨架
尾燈(Rear Light):安全騎行必備,我之前買了德國的B&M的4D尾燈,由于防水性不好,開關(guān)設(shè)計又有問題,所以就換了Cateye的小尾燈。但是在西藏騎行時給西藏小孩掰斷拿走了?,F(xiàn)在裝新車時只能再買一個,它是也是Cateye的,防水性能良好,而且亮度也夠。但隨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它原配的配件中沒有可以固定在我后貨架上的,經(jīng)多番搜羅,終于給我發(fā)現(xiàn)了Cateye原來有專門為后貨架設(shè)計的一個尾燈固定座。于是它就完美成為我后貨架上的尾燈啦!
打氣筒(Pump):最簡單的維修工具,打氣筒必不可少,否則你想用嘴來吹鼓內(nèi)胎?。看驓馔沧詈檬怯娩X泵,比較耐用。我用的這一款是Topeak的Road Morph G,帶氣壓表,連世界頂級的荷蘭Koga環(huán)球旅行車都是配置它的。經(jīng)實踐,它確實勝任隨車打氣筒這個職位。題外話,我同伴的某國際知名品牌打氣筒就發(fā)生泵內(nèi)皮蓬收縮,打不出氣來的問題
碼表(Computer):先前用的Sigma碼表連同舊車一天換了新主人,所以新購了一個Cateye的粗線碼表,顧名思義,它的連接線相當(dāng)粗,能夠應(yīng)付各種惡劣的環(huán)境。西藏冷風(fēng)吹襲沒事,但在印度卻被高溫暴曬(地面溫度接近50度)得液晶屏全顯(碼表顯示所有的數(shù)據(jù)出來,都是8),幸虧到樹蔭下休息了1個小時,它的“中暑”現(xiàn)象得到緩解,能繼續(xù)工作!
車鎖(Lock):也是必備的安全裝備,否則單車被偷了,還談什么單車旅行呢?我選用的是Sigma的密碼粗鋼絲鎖,不用怕丟了鑰匙像賊一樣剪斷鋼索取車。
支撐腳架(Kickstand):這是一個令長途旅行者十分頭疼問題,用哪種腳架才能撐得住逾百斤的滿負荷旅行車呢?我的經(jīng)驗是,唯有丫杈腳架勝任。常見的單邊腳架頂多能撐半年時間。然而中間支撐的人字形腳架則因路邊不好停(路面排水方面考慮,通常路面都是向路邊傾斜的)而經(jīng)常自行摔倒,摔壞了我不少的家當(dāng)。所以在網(wǎng)上搜尋有何更佳的解決方案,結(jié)果讓我找到美國的一家小公司Click-Stand,他就手工做丫杈腳架。經(jīng)過我數(shù)月的滿負荷停車測試,效果很滿意!但不幸的是,該公司在美國金融海嘯席卷下關(guān)門大吉了,我是趕上了末班車買到的,哈哈!
配件終于準(zhǔn)備齊全了,下一步就是尋找資深的裝車師傅裝配調(diào)試我的Dream Bike,經(jīng)過2天的精心調(diào)試,終于大功告成!我老婆給它改了一個卡通的名字:藍精靈(也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看的一部動畫片的名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