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尖的“綠眉毛”仿古木帆船全面采用傳統(tǒng)造船工藝制成,系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仿古木帆船。船身長31米,寬6.8米,型深3.2米,吃水2.2米,排水量230噸,三桅四帆,主桅高24.5米。帆船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一層主甲板,兩層艙室,九道水密橫隔壁共分出十幾間大小不等的工作、生活艙室,配置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設施,裝飾裝璜以民族傳統(tǒng)特色為主,古樸典雅。
由于該船頭魚眼上方有一條綠色船眉古稱"綠眉毛"。該船采用風力作主動力,航速達到每小時九點七海里,船上同時配備現(xiàn)代航海需求的安全保障設備,如GPS導航設備、雷達設備、氣象接收設備、遠程電臺、全球衛(wèi)星通訊設備及安全救生、消防設備等。船員們可以與各港口進行聯(lián)絡并及時掌握天氣等情況。“綠眉毛”上有船員、航海指導人員等十余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包括升帆、降帆、清理甲板等。
“揚帆中華——‘綠眉毛’號仿古木帆船航?;顒?#8221;,是05年我國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惟一一次實船航?;顒?。仿古帆船“綠眉毛”朱家尖號從浙江舟山沈家門港啟程前往首站青島,然后沿海岸線一直南下,經(jīng)寧波、溫州前往泉州、廈門、深圳、廣州等沿海港口城市。
提醒我們投向海洋,關注海洋,親近海洋,以更加開放的胸懷來審視我們寶貴的海洋文化。
“綠眉毛”號木帆船乘風破浪、馭風而行,讓我驚訝不已。“綠眉毛”號木帆船長三十米,寬六米,絕不是一艘小船。該船由 8 名船員組成,當他們拉扯摺邊繩索將兩面大帆向船尾繞軸轉(zhuǎn)動時,我們還是立刻逆時針搖擺不定起來。我們現(xiàn)正在輕松航行,離舟山港約一公里,這是我們在中國拍攝活動的第二站。
今天早上風很大,因此我們的航行很棒。但我想,如果我們昨天航行,會更刺激。毫無疑問,昨天的天氣更加險惡,風力比今天大好幾級。但是航海船員認為那樣的天氣太危險,三天前,臺風剛從臺灣方向襲來,現(xiàn)在仍在舟山港外肆虐橫行。
今天早上的風力可能已經(jīng)有所減弱,但是仍有陣陣狂風。船尾上插著的三面旗幟,迎風獵獵飄舞。主帆也是如此,縫制在水平竹竿上的 20 米長的米色帆迎風招展。
狂風呼嘯,扯動著我的松垂的雨衣,不知不覺,任性的細雨已經(jīng)將我的衣服濕透了。 但我沒有抱怨。在這樣一個早晨,惡劣的天氣使我們的體驗顯得更加不尋常。這與六個世紀前鄭和乘“寶船”下西洋特別相似。
“綠眉毛”號木帆船仿照明朝航海古船建造而成。 除了采用現(xiàn)代造船方法外,“綠眉毛”號木帆船的設計類似于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只。然而,明朝航海船超過 100 米,我們的船只與之比較相形見絀,但仍不失為一次大規(guī)模的航行。
與另一個歷史參考點相比,”綠眉毛”號的長度與另一艘著名船只(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圣瑪麗婭”號旗艦)的長度大致相同,“圣瑪麗婭”號在鄭和下西洋一百年之后穿越了大西洋。概觀”綠眉毛”號,我不能想像“圣瑪麗婭”號 50 名船員是如何航行到美洲的,想必如同地獄般幽閉恐怖(哥倫布船隊的船員在航行途中從巴哈馬獲得吊床,看來只有這件事讓他們感到欣慰了)。 糟糕的是,僅僅為了完成早上的訓練,我就要在甲板上上下顛簸一百多次。難怪船員們一到港口就從船上匆匆逃離了。
“綠眉毛”三個字在漢語中的意思是綠色的眉毛。“綠眉毛”號上畫著兩個凸出的眼睛,船頭的兩側(cè)各有一只。有人猜測,“綠眉毛”號上這兩只眼睛的主要作用是威嚴地注視著船頭劈開的碎波,保證船只航行的安全。每只眼睛上方都有兩抹細長的眉毛,如蘆筍一樣鮮綠 — “綠眉毛”號因此而得名。
今天早上,當攝制組在船上進行拍攝時,我貪婪地將我的所見所聞都拍攝下來:起錨時搖動鏈錠的鏡頭;船只隨著波浪如鐘擺一樣左右搖晃的鏡頭;船員們在木頭甲板上跑來跑去拉拽繩索的鏡頭。
對于我而言,這次航行的偉大之處在于:這是一次重訪、重現(xiàn)和重溫歷史之旅。挺立船頭,挾裹著咸濕海水氣息的海風拂面,恍惚間,我感覺自己身處一艘六世紀前的明朝古船,正從長樂港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