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點一點【底部廠告+在看】
保持最基本的互動
這樣一來
系統(tǒng)就會第一時間向大家推送文章
原文
五行雖為君臣父子,生王不同,逐忌相克??苏?,制罰為義,以其力強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白虎通》云:“木克土者,專勝散;土克水者,實勝虛;水克火者,眾勝寡;火克金者,精勝堅;金克木者,剛勝柔?!薄洞呵锓甭丁吩疲骸澳菊?,農(nóng)也,農(nóng)人不順如叛,司徒誅其率正矣,故金勝木?!薄盎鹫?,本朝有讒邪,熒惑其君,法則誅之,故水勝火?!薄巴琳?,君大奢侈,過度失禮,民叛之窮,故木勝土?!薄敖鹫?,司徒弱不能使眾,則司馬誅之,故火勝金。”“水者,執(zhí)法阿黨不平,則司寇誅之,故土勝水?!眲僬邽榫?,為夫,為官,為吏,為鬼。負者為臣,為妻,為財。君以威嚴尊高,夫以德義隆重,官以能有賞伐,吏以刑法裁斷,鬼以克殺病喪,并為勝者也。臣以畏伏其上,妻以敬從其夫,財以休彼制用,并為負者。凡上克下為順,下克上為剝。喻如君有刑臣之法,臣無犯君之義;父有訓(xùn)子之道,子之無教父之方。所以上之克下,順理而行,下之克上,乖理而克。故《白虎通》云:陽為君,陰為臣。水以大陰之氣,制太陽之火,金以少陰之氣,制少陽之木。喻如失道之君。若殷湯放桀,周武伐紂,此皆誅有罪也。凡卜筮,得其所克者兇,得所受制者吉。五行之道,子能拯父之難,故金往克木,火復(fù)其讎;火既消金,水雪其恥。然當(dāng)衰氣者,反為王者所制,如鼎鑊中水,為火所煎。
《白虎通》云:火熱水冷,有溫水,無寒火何?明臣可為君,君不可為臣。火煎水為湯者,不改其形,但變其名也。水滅火為炭者,形名俱盡也。亦如君被廢而不存,臣有罪而退職也。五行相克,木穿土不毀,火燒金不毀者,皆陽氣仁,好生故也。金伐木犯,水滅火犯者,陰氣貪,好殺故也。至如山崩川竭,木石為災(zāi),天火下流,人火上燎,水旱鬲并,風(fēng)霜為害,此并失政于人,天地作譴,為五行相沴者。乖沴不和之義,以其氣沖相沴,不名克也。沴,亦廢也,于木則南宮極震,于水則三川竭,于火則宮室災(zāi),于金則九鼎震,于土則齊、楚山崩。木、金、水、火俱沴土者,地動分拆是也。故五行氣沖,而有六沴,大概如斯。
白話解讀
(一)五行相克之義
五行雖然相互為君臣、父子關(guān)系,但因為生、王不同,按照先后次序逐一畏忌,形成相克關(guān)系???,意思是管制、處罰,五行中力量強壯的能制服弱小的,所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二)五行相克之因
《五行大義》引《白虎通》和《春秋繁露》兩種典籍分別對五行相克進行了闡釋。
《白虎通》的引文意思是說,木結(jié)構(gòu)專一,土結(jié)構(gòu)松散,專能勝散,所以木勝土;土內(nèi)容充實,水內(nèi)容空虛,實能勝虛,所以土勝水;水?dāng)?shù)量眾多,火數(shù)量寡少,眾能勝寡,所以水勝火;火質(zhì)地精細,金質(zhì)地堅固,精能勝堅,所以火勝金;金形體剛強,木形體柔弱,剛能勝柔,所以金勝木。
《春秋繁露》的引文意思是說,木主農(nóng)業(yè),從事農(nóng)業(yè)的人就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如果不聽從命令進行叛亂,朝廷就會命令負責(zé)土地事務(wù)和人民教化的“司徒”進行鎮(zhèn)壓,誅殺領(lǐng)頭鬧事的人,使脅從者歸于正途,所以說金勝木?;鸫硌惞终Q、好進讒言的人,如果他們迷惑君主,執(zhí)法官員就會誅殺他們。水主法律,所以說水勝火。土代表君主,如果君主過分地奢侈浪費,過度地失禮失節(jié),人民就會起來反叛。人民叛亂了,君主就會陷入窮途末路,所以說木勝土。金代表“司徒”,司徒如果太過軟弱不能有效管理人民,負責(zé)軍隊的“司馬”就會誅殺他,所以說火勝金。水代表執(zhí)法司寇,執(zhí)法者如果媚上結(jié)黨,處事不公,管理刑獄糾察的司寇(或為司營之誤)就會誅殺他,所以說土勝水。
(三)五行相克之象
五行相克就是相勝,一方勝,必有一方負。勝者在人類社會系統(tǒng)不同層次中表現(xiàn)為君、為夫、為官、為吏、為鬼。君與臣相比,則具有威武、嚴厲、尊崇、高貴的特征;夫與妻相比,則具有道德、信義、被推崇、受尊重的特征;官與低等的吏相比,則具有才能以及占有、賞賜、討伐的權(quán)力;吏與庶民相比,則具有依法施刑罰、裁決、判斷的權(quán)力;鬼與人相比,則具有克制、殺害、患疾病、喪亡的特征。
負者在人類社會系統(tǒng)不同層次中表現(xiàn)為臣、為妻、為財。臣以畏懼的態(tài)度俯伏于君前;妻以尊敬的態(tài)度順從其丈夫;財因有好處而被人控制利用。
(四)五行相克吉兇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
1.凡上克下為順,下克上為剝
這是五行相克的一條重要規(guī)則?!绊槨钡囊馑际琼槒牡览?;“剝”的意思是剝奪傷害。這就如同君臣父子關(guān)系,君主可以加刑于臣下,而臣下不可冒犯君主;父親可以教訓(xùn)兒子,兒子不能教育父親。所以上克下是順理而行的;下克上,則是背理而行。所以《白虎通》說,陽為君主,陰為臣下。水是太陰,火是太陽,水是臣,火是君,水克制火;金為少陰,木為少陽,金是臣,木是君,金克制木。這就如同失道的君主為臣下所克害,殷朝的開國者商湯放逐夏桀,周朝的開國者周武王討伐商紂,這都是臣誅殺有罪之君。
2.得其所克者兇,得所受制者吉
這是五行相克的一般規(guī)律。凡龜卜、占筮,以我為中心,得到克制我的力量就是兇,得到我所克制的力量就是吉。比如,我為金,得火則兇,得木則吉;我為水,得土則兇,得火則吉;我為木,得金則兇,得土則吉;我為火,得水則兇,得金則吉;我為土,得木則兇,得水則吉。
3.子能拯救父之難
這是五行相克的救應(yīng)規(guī)律,即我所生之子可以制伏克制我的力量。如金克木,木生火,火是木子,火能克金,救本父出危難;火既克金,金生水,水是金子,水能克火,救金父出危難。
4.衰氣反為王者所制
這是五行相克的衰王規(guī)律。五行相克還需要考慮相克雙方力量的強弱。如果施克一方當(dāng)衰氣之時,力量衰弱,而受克一方當(dāng)王氣之時,力量強大,施克者反為受克者所制,這就是反制。比如,水本克火,而水處于鼎鑊之中,下為火所燒,大鍋中的水就會被火煎煮,蒸發(fā)消散。
5.陽克陰不毀,陰克陽不存
這是五行相克的結(jié)果規(guī)律?!栋谆⑼ā氛f,五行的特性是火性熱,水性寒,但自然界里面卻有溫水,沒有寒火,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告訴人們一個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即臣可為君,君不可為臣?;鸺逯笏顾序v,稱為“湯”。水的形態(tài)仍然是液體,但其名字發(fā)生了變化。水熄滅火,使火變冷成為炭,火的形態(tài)不存在了,火的名字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就類比于君主被廢黜則不再存在,但臣下如果有罪被罰,只是失去官職而已,仍是臣下。
五行相克,木穿過土,但土并未毀壞,火燃燒金,但金并未毀壞,這是因為木、火為陽,陽雖然克陰,但陽氣仁愛,愛惜生靈。金砍伐木,木則受到損害,水熄滅火,火則受到損害,這是因為金、水為陰,而陰氣貪婪,嗜好殺戮。所以陽克陰有所保留,陰克陽則毀滅全部。
(五)五行相沴
五行之間相互克制還會導(dǎo)致山岳崩塌、河流枯竭,樹木和山石成為災(zāi)禍,天上的火往下流動,人間的火向上延燒,水災(zāi)、旱災(zāi)頻至,風(fēng)和霜形成禍害,這都是君主施政錯亂,從而招致天地的譴責(zé),這就是五行相沴?!皼l”的意思是傷害,就是由于五行不和之氣所造成的傷害。乖沴不和就是相互對向猛烈沖擊的兩種氣,因為相互對沖形成傷害?!皼l”也是一種“克”,只是比“克”的危害更重,重到“廢”的程度。所以,“沴”也有“廢”即廢棄無用的意思。五行之氣相對沖,被沖擊的一方受到嚴重傷害,成為廢物。
五行相沴,古人稱為六沴,是六氣不和,因為歷代學(xué)者將五行配上了六極,即上、下和四方,四方配木、火、金、水四行,中央之下配土,中央之上配皇極?;蕵O就是五行全得的狀態(tài),也就是五行的統(tǒng)一體。所以,五行相沴就變成了六氣不和,即六沴。六沴為金沴木,木沴金,水沴火,火沴水,木、金、水、火各沴土,木、金、水、火俱沴皇極。
金沴木是木受到金沖擊而成災(zāi)。在五行配五方中,金位西方,木位東方,金與木對沖。據(jù)《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記載,周景王時,八月丁酉日,周地發(fā)生地震,西王王子朝的大臣南宮極為屋所壓而不幸死亡。這就是南宮極震。
火沴水是水受到火沖擊而成災(zāi)。在五行配五方中,火位南方,水位北方,火與水對沖。比如歷史上黃河、洛水、伊河三川枯竭,據(jù)周朝大夫伯陽父說,伊河、洛河枯竭而夏亡,黃河枯竭而商亡。
水沴火是火受到水沖擊而成災(zāi)。在五行配五方中,水位北方,火位南方,水與火對沖。比如宮廷大量房屋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火災(zāi)。
木沴金是金受到木沖擊而成災(zāi)。在五行配五方中,木位東方,金位西方,木與金對沖。據(jù)《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九鼎震動,韓、魏、趙被封為諸侯國。九鼎為金,其受震之因是木的沖擊。此為九鼎震。
木、金、水、火各沴土是土受到木、金、水、火各自沖擊而成災(zāi)。在五行配五方中,木、金、水、火位四方,土位中央,四方與中央對沖,即金沴土、木沴土、水沴土、火沴土。比如,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四月,齊、楚兩地的山發(fā)生崩塌、泥石流災(zāi)害。
木、金、水、火俱沴土是土受到木、金、水、火四行一起沖擊而成災(zāi)。這時之土為皇極,四行俱沖之。在自然災(zāi)害中是地震、地裂。
五行之氣相對沖產(chǎn)生六沴,其大概情況就是如此。
劉鴻玉 劉炳琳 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