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4歲,背部脂肪瘤切除,術(shù)前住院胸部X線,CT檢查。頭顱MRI平掃+增強未見異常。冠脈CTA未見異常。支纖鏡檢查:隆突增寬。
CT:肺窗(WW:1700,WL:-600),層厚1.25mm
CT增強掃描 動脈期:WW:1500,WL:-185
右肺下葉楔形切除病灶CT:肺窗
右上肺后段見兩處囊腔,靠前者(lesion 1)為單房囊腔,直徑約1cm,囊壁為磨玻璃密度,肺瘤邊界清晰;靠后者(lesion 2)多房囊腔,直徑約2cm,可見囊內(nèi)小葉間隔,多支血管穿行、向病灶靠攏,囊壁為磨玻璃密度,肺瘤邊界清晰,可見深分葉及短毛刺,毗鄰的斜裂、水平裂被牽拉、凹陷。右肺下葉后基底段見一單房囊腔(lesion 3),直徑約0.6cm,血管穿行、靠攏,可見支氣管進入病灶內(nèi),遠端呈“氣球”狀改變,囊壁周圍見磨玻璃密度,肺瘤邊界清晰,鄰近胸膜被牽拉。
余病變略。
囊腔型肺腺癌(多中心)
手術(shù):胸腔鏡下右上肺S2段切除+肺門縱隔淋巴結(jié)采樣+右下肺楔形切除術(shù)。
病理:(右上肺后段及結(jié)節(jié))符合肺浸潤性腺癌,貼壁型(約占85%),腺泡型(約占10%),微乳頭狀(約占5%),生長方式:參照第五版 WHO 肺浸潤性腺癌組織學分級為:2級,中分化。鏡下腫瘤最大徑約1.8cm;癌組織距離臟層胸膜距離<0.2mm,未穿透彈力層( PLO );未見脈管內(nèi)癌栓,未見神經(jīng)束侵犯,未見癌細胞氣腔內(nèi)擴散(STAS);支氣管斷端未見癌。
右上肺腺癌(pT1bN0M0,IA2期)
右肺下葉原位癌
囊腔型肺癌
囊腔型肺癌(thin-walledcystic lungcancer)通常為以薄壁為主要表現(xiàn)的孤立性囊性 病 灶 (極 少 數(shù) 多發(fā)),囊 壁 不 伴 壁 結(jié) 節(jié),以 肺 腺 癌 多 見,其 發(fā) 生 率 為2%~16%。
【病理】
囊腔型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還是肺腺癌(86.67%,),少數(shù)類型可為肺鱗癌、腺鱗癌,更少見者包括肉瘤樣癌、大細胞癌、非典型類癌和浸潤性黏液腺癌等。
【分型】
【臨床表現(xiàn)】
中老年人多見,多無明顯臨床癥狀
【CT表現(xiàn)】
1、病灶多位于雙肺外周,病灶囊壁厚薄不均、囊內(nèi)分隔、囊壁含磨玻璃影、邊緣不規(guī)則,可有短毛刺、胸膜凹陷征等惡性征象。
2、當囊腔未顯示出惡性征象時,特別是正常肺組織內(nèi)新增的薄壁囊腔,仍然需要對患者進行CT隨訪檢查。在隨訪過程中,若出現(xiàn)囊腔數(shù)量增加、囊腔內(nèi)分隔增多、囊壁實性成分增多或新增磨玻璃密度,需考慮肺癌的可能。
【鑒別診斷】
一、單發(fā)囊腔型肺癌需要與以下疾病鑒別:
1、肺結(jié)核引起的薄壁空洞:結(jié)核病史,結(jié)核中度癥狀,多形性病變,衛(wèi)星灶可鑒別;
2、肺囊性腺瘤樣畸形:小兒多見,多有反復感染病史,可惡變;
3、單發(fā)肺囊性轉(zhuǎn)移瘤:鑒別困難,主要依靠原發(fā)腫瘤病史;
4、肺氣腫、肺大皰:張力高,壁菲薄。
二、多中心囊腔型肺癌,需要與以下疾病鑒別:
1、多發(fā)肺囊性轉(zhuǎn)移瘤:鑒別困難,主要依靠原發(fā)腫瘤病史;
2、肺氣腫、肺大皰:張力高,壁菲??;
這個病例的多灶表現(xiàn),證實了肺腺癌可以多中心起源。該病例中上葉后段貼近胸膜的2個病灶,分別屬于III型和IV型(mascalchi分型),左肺下葉后基底段病灶病理屬于原位癌,代表了疾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在發(fā)現(xiàn)肺良性囊性病變時,要提高警惕,定期隨訪。當隨訪時,出現(xiàn)囊腔數(shù)量增加、囊腔內(nèi)分隔增多、囊壁實性成分增多或新增磨玻璃密度,應終止隨訪,及時手術(shù)干預。
該病例診斷囊腔型腺癌,原因在于囊腔+囊腔周圍磨玻璃影一般都是囊腔型腺癌;而囊腔型鱗癌表現(xiàn)為厚壁空洞,壁較實。兩者的影像差異,源于成因的不同--一個是空腔,一個是空洞。
囊腔型肺癌的CT增強掃描圖像,觀察血管時與肺磨玻璃結(jié)節(jié)的觀察一樣,需要調(diào)整窗寬、窗位才能顯示出來。至于什么樣的窗寬、窗位最合適,尚未看到統(tǒng)一的標準。沒有實性成分的囊腔型肺癌與磨玻璃結(jié)節(jié)的評價一樣,在某種程度上胸部CT增強掃描并不是用來看病灶強化程度和模式的,不適合使用縱隔窗評價,PET檢查的作用也意義不大。
此外,要使用薄層圖像(如層厚1mm)辨認是否含有磨玻璃成分,使用5mm層厚圖像判斷是不準確的。本例5mm層厚圖像就為為微結(jié)節(jié)堆積的桑葚樣結(jié)節(jié)(當然,多結(jié)節(jié)聚積也是腺癌的十大CT形態(tài)學表現(xiàn)之一),未能顯示囊腔和進入的支氣管。如下圖所示:
該病例有個疑惑:右肺下葉的病灶符合囊腔型肺癌形成的支氣管“活瓣”機制,有血管靠攏、穿行,密度也不甚均勻,可以較大把握的診斷浸潤性腺癌,但病理是原位癌。以本人有限的經(jīng)驗,尚不能理解。
參考資料:
[1]吳光耀,伍建林.肺部囊腔類肺癌的分型及其 CT表現(xiàn)[J].放射學實踐,2016,31(10):902-907.
[2]譚洋,汪瓊,沈晶,朱瑞萍,伍建林.囊腔型肺癌的CT表現(xiàn)特點及病理基礎(chǔ)探討[J].放射學實踐,2019,34(12):1308-1312.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19.12.006.
[3]楊亞茹,何慧,薛松,李鄭,湯曉明,蔡玉建.囊腔型肺癌的CT特征動態(tài)變化及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21,29(07):682-686.
[4]望云,范麗,劉士遠.含囊腔的周圍型肺癌影像學與病理學研究進展[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35(03):486-489.DOI:10.13437/j.cnki.jcr.2016.03.047.
[5]Toyokawa G , Takada K , Okamoto T, et al. High Frequency of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Expression in Emphysematous Bullae-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s. Clin Lung Cancer . 2017 Sep;18(5):504-511.e1.doi: 10.1016/j.cllc.2016.11.011. Epub 2016 Dec 9.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