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還是堅持了一天的課程學習。上午三個小時《教育學原理》的課,下午三個小時《當代教育心理學》的課。雖然都是理論課,但是兩位老師都是退休后的返聘教授,知識淵博,見識寬廣,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講故事,時不時都會有笑點。加上我是重返大學課堂,多了一份認真,多了一份專注,我知道自己來湖南大學學習兩周有多么不容易。因此,這些天的收獲就像一群小人兒在我心里擠得慌,倒不如一股腦都放他們出來吧!
第三、第四點的內容還沒上課,所以自己好像真的寫不出來,也有可能今天已經輸出這么多,腦袋有些缺氧。不管怎么說,還有四天的《教育學原理》《當代教育心理學》的課,認真聽,一定會有更多收獲的。)
心理學越學越喜歡,心理學教師上課都是幽默風趣的,陶新華老師講《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的應用》是這樣,姚利民老師講《當代教育心理學》也是這樣。通過六天的學習,我認為,心理學助力教師有效教育教學。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學與教相互作用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正是圍繞學與教的相互作用過程而組織的,包括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內容。
一、了解學生心理,便于師生互動交流
教育是個體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來自環(huán)境方面的最主要的影響。教育與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之間存在著較為復雜的依存關系。
(一)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
皮亞杰認為,在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中,認知結構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不同質的4個階段:
感知階段(0-2歲)
前運算階段(2-7歲)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形式運算階段(11-成年)
我認為小學階段的孩子更多的是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用皮亞杰的觀點來說,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仍然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還只能把邏輯運算應用到具體的或觀察的事物上。他們形成概念、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都需要與他們熟悉的物體或場景聯系。但在實際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規(guī)則,不敢改變。
這也就解釋了我們?yōu)槭裁匆谛W課堂上聯系生活中的熟悉事物。當我們要講部編版語文小學一年級上冊的《小蝸?!窌r,提前引導孩子們課余時間去觀察“小蝸牛”一周,那么在課文學習時,孩子們想討論的內容應該很多。
(二)維果茨基的發(fā)展理論
如果說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比較強調教育要適應兒童當前的心理發(fā)展階段的話,那么維果茨基的理論,特別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則更強調教育要在可能的條件下去促進兒童的心理發(fā)展。
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觀點,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難度適當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但由于最近發(fā)展區(qū)是一個動態(tài)區(qū)域,需要教師通過與學生的相互作用不斷地獲得學生發(fā)展的反饋。
比如講部編版語文小學一年級下冊的《四個太陽》時,有老師是這樣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有很多香甜的水果。你最喜歡吃什么水果?想不想送給老師嘗嘗呢?有個同學說送我一個大西瓜?!崩蠋熃兴盐鞴系南闾鹱x出來,可是她讀得小聲?!蓖瑢W們說:“哎呀,你這個西瓜太小了。老師,我送你個大大的西瓜吧!”可是這個同學讀得雖然大聲,可是又沒感情,這時又一個同學說:“你這個西瓜還沒熟呢!我送給老師一個有大又甜的西瓜吧!”這個同學聲音響亮,感情豐富的讀給大家聽,讀完還問我:“老師,好吃嗎?”我舔舔嘴巴,連連點頭:“嗯,真是又香又甜??!謝謝你!”
我覺得這個“送西瓜”活動就是通過學生便于理解的方式引導他們如何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fā)展理論
埃里克森把發(fā)展看成一個經過一系列階段的過程。個體在每一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標、任務和沖突,個體均面臨一個發(fā)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積極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后一階段的發(fā)展任務依賴于早期沖突的解決。早期階段問題的不良解決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在后期階段得到修正,個體解決每一個危機的方式對個體的自我概念以及社會觀有著深遠的影響。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發(fā)展分為8個階段:
1.信任對懷疑(0--1.5歲)
2.自主對羞怯(1.5--3歲)
3.主動感對內疚感(3--6、7)
4.勤奮感對自卑感(6、7--12歲)
5.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6.友愛親密對孤獨(18--30歲)
7.繁殖對停滯(30--60歲)
8.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60歲以后)
小學階段對應的是勤奮感對自卑感。這一階段的兒童進入學校學習,開始體會到持之以恒的能力與成功的關系,形成一種成就感。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評價對學生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鼓勵學生在各種活動表現出勤奮是必要的。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危機危機未解決好往往是其以后學業(yè)頹廢的重要原因。
此刻,我感覺了自己作為小學班主任、小學語文教師身上的責任??赡芪覀儗W生的評價會對他以后的發(fā)展都是有影響的。記得王曉春老師在《做一個專業(yè)的班主任》中提到的關于他的一個例子:
多年前,我們學校組織學生學跳芭蕾舞《白毛女》,我找到一個女同學,說:“你身材好,動作也靈活,去不去跳舞?”她大吃一驚:“王老師,我長這么大也沒跳過舞呀!不會不會,您別找我!”可是我看得出,她很高興。我說:“我覺得你可能行(我沒有說“你一定行”,我認為那不是科學態(tài)度),你去試試,好不好?”她壯著膽子去了。因為沒有跳舞基礎,學的比別人慢,她很難堪,要打退堂鼓。我又表揚說:“我看過你練習,你雖然學得慢,但動作很不錯,有潛力。你再試試,怎么樣?”她堅持下去了,而且越跳越有興趣,后來終于在“大紅棗”一段扮演了一個角色,而大家反映,在同舞的幾個人中,她動作最好看。
我想正是王老師的這種發(fā)現式的表揚,讓這個女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前進了一步,看到了她自己還有舞蹈潛能。
二、明確學習心理,易于引導學生樂學
(一)學習定義
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比較持久的變化。首先,學習的發(fā)生是由于經驗引起的,不僅包括外部環(huán)境刺激以及個體的練習,更重要的是包括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其次,只有當個體在經驗的作用下發(fā)生了行為上的變化,才能認為學習發(fā)生了。有時這種變化并未立即見諸行動,而只是導致了行為潛能的變化或者說思維上的變化(持久的變化),也可視為發(fā)生了學習。再者,只有當行為的變化是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所導致的,才能視為學習。最后學習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不僅是人類具有的,動物也存在學習;學習不僅包括知識、技能的學習,也指態(tài)度、行為準則的學習,也包括從出生一直持續(xù)終身的日常生活中的學習。
我們生活中哪些行為屬于學習呢?
1.學生每天閱讀不同的書籍是學習。因為書籍內容是變化的,這一過程可以獲得知識、思想的變化。
2.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學習。不同生活經歷和背景的人相互溝通能發(fā)現不一樣的思維模式。
3.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的模仿都是學習。大聲朗讀、認真寫字、專心畫畫是學習,打架、罵人、偷東西也是學習。
4.獅子鉆火圈、大象用鼻子卷木頭是學習。(動物界學習)
以上都是學習,然而嬰兒吮吸、眨眼、人的膝跳反射等,鴨子游泳等都是本能,不屬于學習。
(二)學習理論
1.聯結主義的學習理論
巴浦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學習觀
華生的行為主義的學習觀
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的學習觀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學習觀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2.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
格式塔的學習觀——苛勒的頓悟說
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維果斯基的內化說
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說
奧蘇泊爾的認知同化論
3.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4.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應以學生為中心,相信學生的潛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自我指導能力;讓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我的關系;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身處和諧、理解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中;強調從做中學,建構對學生來說是現實的、同時又與所教內容具有密切關系的問題,以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
(三)學習遷移
學習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即學生已獲得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動作技能、學習態(tài)度、策略和方法等與新知識、新技能之間所發(fā)生的影響。
三、掌握教學心理,益于創(chuàng)造課堂氣氛
教學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教學心理涉及面相當廣泛而且具體,包括從教學目標、教學形式、環(huán)境的設計到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因材施教等問題。
(一)教學目標的設置
(二)教學形式的選擇
(三)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
(四)有效教學的策略
四、辨析教師心理,利于教師自我成長
(一)教師的多重角色定位準確
(二)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持續(xù)發(fā)展
(三)教師的心理健康積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