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放療技術的發(fā)展,立體定向放療技術,如射波刀、伽馬刀等,已經廣泛應用于脊索瘤復發(fā)的治療。
對于頸椎、脊柱脊索瘤,以及部分顱底脊索瘤的病友來說,可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盡管在初次治療時,臨近腫瘤部位的脊髓已經接受過接近耐受劑量的放療,但由于腫瘤復發(fā),需要再次對同一部位進行放療,這就使得脊髓對放療的耐受性成為一個未知數(shù)。
盡管一些臨床前數(shù)據(jù)顯示,脊髓具有隨著時間修復隱匿性損傷的能力,但立體定向放療的高劑量照射,以及臨近脊髓的部位接受多次放療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永久性放射性脊髓病的出現(xiàn)。這種放療副作用盡管較為罕見,但后果很嚴重。
1、 什么是放射性脊髓病?
脊髓是一個重要的器官。與附近的正常器官和腫瘤組織相比,脊髓具有更強的放射敏感性。因此,在放療中,脊髓是最關鍵的危及器官之一,受到嚴格的放射劑量限制。
放射性脊髓病是指脊髓組織受到放射線的照射,由此產生的對脊髓的損傷。
放射性脊髓病按照發(fā)病時間可大致分為兩類:
(1)早期(短暫性):一般發(fā)生在放療后的6周-6個月以內。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被動屈頸時,背部和四肢會有異常感覺,例如刺痛感或閃電樣感覺,也被稱為L'hermitte綜合征。
這種癥狀一般是自限性的,多在幾個月后緩解。
(2)晚期 (延遲性):延遲性放射性脊髓病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放療并發(fā)癥。通常有一定的潛伏期,可在放療后的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后發(fā)生。
臨床表現(xiàn)為緩慢進展的上行性感覺和運動障礙,例如四肢輕癱、截癱、腸道、膀胱、括約肌障礙等。
2、遲發(fā)性放射性脊髓病如何診斷?
遲發(fā)性放射性脊髓病的診斷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主要采取排除性診斷的方法。
診斷標準主要包括:
(1) 受影響的脊髓節(jié)段必須在放療區(qū)域內;
(2) 發(fā)病潛伏期在6個月以上;
(3) 神經癥狀和癥狀必須與放療過的脊髓節(jié)段一致;
(4) 排除原發(fā)性、轉移性髓內腫瘤,以及其他表現(xiàn)為脊髓病的神經系統(tǒng)病變
遲發(fā)性放射性脊髓病的檢查主要通過核磁共振成像 (MRI)。PET/CT是區(qū)分原發(fā)性脊髓病和脊柱轉移瘤的最重要診斷工具。
不過,也有研究者指出,受照射區(qū)域的脊髓的炎癥反應,或也可導致PET/CT的顯影劑FDG(氟脫氧葡萄糖)代謝率的異常升高。
3、遲發(fā)性放射性脊髓病有什么治療手段?
遲發(fā)性放射性脊髓病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沒有任何經過證實的長期治療方法。因此,目前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支持性治療。
根據(jù)報道,有部分患者受益于皮質類固醇、華法林、己酮可可堿、維生素E和高壓氧治療。
以下總結了一些國際上采用不同手段治療放射性脊髓病的臨床研究結果:
(1)類固醇:類固醇(例如,地塞米松)可以緩解腦部放療引起的水腫。盡管缺乏臨床證據(jù),但放射性脊髓病患者有時可以接受類固醇的試驗性治療。
(2)血管活性藥物:血管活性藥物被認為對創(chuàng)傷性脊髓病有效,但對于遲發(fā)性放射性脊髓病來說卻并非如此。目前,只有很少的研究顯示,抗凝治療(例如,華法林)達到疾病穩(wěn)定或改善的效果。
(3)高壓氧治療:有報道指出,該治療對放療后的組織壞死有效。不過,目前還缺乏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放療損傷有益的證據(jù)。并且,組織氧合作用的改善可能會被再氧合損傷所抵消。
(4)貝伐珠單抗:有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貝伐珠單抗(一種靶向VEGF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可用于治療放療引起的腦壞死。也有報告指出,貝伐珠單抗也可改善放射性脊髓病患者的神經功能。
(5)促紅細胞生成素 (EPO) :已被廣泛用于治療癌癥患者的貧血。已證明EPO對于多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然而,血栓事件、死亡風險的增加,以及EPO對腫瘤生長的不確定性影響,使EPO用于腫瘤患者的神經保護治療面臨阻礙。
(6)褪黑激素:在動物試驗中,氟西汀和丙戊酸已被證明有神經保護作用,有利于減輕小鼠脊髓挫傷后的血脊髓屏障破壞。然而,目前缺乏用于人體放射性脊髓病的臨床證據(jù)。
(7)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可能會促進內源性神經再生、血管生成,或提供損傷修復的營養(yǎng)因子。然而,在細胞療法轉化為臨床實踐之前,受照射脊髓的神經和血管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還有待研究。
(8)物理療法:物理療法也是應用于該病的治療方法。有報道指出,鑒于高壓氧療法、類固醇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的風險都較低,或可嘗試三種療法的聯(lián)合治療。盡管沒有觀察到患者對類固醇的積極反應,但在物理療法支持的情況下,觀察到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注意:本內容不構成醫(yī)學建議,具體請咨詢醫(yī)療專業(yè)人士。
參考文獻:
Bünül, S. D., Sar?kaya, C. E., ?ztürk, O., & Sar?kaya, C. (2021). A brief case series of radiation associated myelopathy. Neurosciences Journal, 26(4), 392-395.
Kadir, T., Sarica, F., Ozgur, K., Cekinmez, M., & Nur, A. (2012). Delayed radiation myelopathy: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examination. As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7(04), 206-209.
Wong, C. S., Fehlings, M. G., & Sahgal, A. (2015). Pathobiology of radiation myelopathy and strategies to mitigate injury. Spinal Cord, 53(8), 5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