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祉百味桃花林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語言學家的城市”,然而,就是這座每位市民至少都會三種語言的城市,卻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大文豪。 這個以語言見長的國家即盧森堡。它處于歐洲“十字路口”,夾在德、法、比三國當中,人口僅四十萬,其中外籍人口占26%。其首都盧森堡市,有八萬人,是歐洲金融中心和鋼鐵基地之一,外國人占的比例更高。 由于對國外經(jīng)濟的依賴性,在盧森堡,每人精通三種語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 當嬰兒牙牙學語時,母親首先教其說本國的盧森堡方言,這是國人日常交談的口語;進入幼兒園后開始學德語和法語,因為二者是官方語言,而德語更是教學宣教的語言,不懂德語就不能跟著神父念圣經(jīng)唱圣詩;小學同時用德、法兩種語言授課;中學修第三門外語,如英語、拉丁語等,因為國內(nèi)沒有大學,要深造必須出國留學。 在盧森堡,約定俗成的是,報紙用德文出版,雜志用德、法文出版,學術雜志只有法文。廣播用德、法語,電視用法語。招牌、菜名、各種票證、車票、單據(jù)也是法文。議會辯論語言只許用法、盧兩種。法庭審訊犯人使用盧語,宣判用法語,判決書用德文打印……走進一戶人家,你會看到父親在讀德文報,兒子在念法文書,女兒在唱英文歌,母親在用盧語嘮叨。 對于外國人高度贊美的語言水平,盧森堡人卻不以為然,他們埋怨為了謀職和生存,將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種語言的學習運用上,滿腦子的單詞、音符。 雖然他們懂得的語言多,但能夠真正精通的卻太少。透視盧森堡,該國之所以難以誕生一個文學巨匠,并非是其文化底蘊的匱乏,而是各種泛濫的語言阻礙其走進文學殿堂的縱深處。 術業(yè)有專攻,如果不能專一的去做一件事,就和盧森堡人沒什么區(qū)別了。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是這樣,今天看到這個行業(yè)掙錢想去試一下,明天看到那個行業(yè)賺錢也想去實現(xiàn)一下,就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最終什么也干不好。 所以沒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更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總愛追隨前人的腳步。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此導致自己一生碌碌無為。 曾仕強教授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下來的目的,就要讓你先了解自己,到這個世上干什么來的?你有什么使命?有什么任務”。 香港四大才子蔡志忠,一位著名的漫畫家,從15歲開始專攻自己的愛好~畫漫畫一直到現(xiàn)在。他30歲時就已經(jīng)掙得80歲都花不完的錢。他說:“我只做我喜歡做的一件事,做好它,就夠了”。他的定位很早就有了,所以他知道他來人世間是干什么來的。 《莊子·人間世》中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南懷瑾先生解釋這句話時說,“夫道不欲雜”,這里提及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人生的大原則。生于天地,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無論做任何事,都要精神專一,有始有終。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須一門心思深入,方法毋雜。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會貫通,反而一無所成。一言概之,人生中應該堅持這個大原則——心無旁騖,一門深入。 愿我們?nèi)擞兴?,物有所?!?/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