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br>
講的是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人,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人。
生活中人們往往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外觀,但很少有人去內(nèi)觀了解自己。
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眼瞼,我們只能透過眼瞼看外面的世界,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眼瞼。
在這個網(wǎng)絡(luò)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信息像洪流,大數(shù)據(jù)在分流,通過各種渠道來認證自己認為對的觀點。
但都不如老一輩人留下的智慧更能使人成長。
鄭板橋曾說過:“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閑事養(yǎng)精神?!?/strong>
那些認知層次高的人,幾乎都是通過古人的智慧來提升自己的,也鮮少去對自身以外的事指手畫腳。
記得李雪健老師運用古人的智慧,敘述過一段關(guān)于人需要觀內(nèi)的一段話:
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
人不容我是我無能,我不容人是我無量;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其中的對話與人物,詮釋了李雪健老師說的話:
講的是四個富家子弟到林中狩獵,一天下來他們一無所獲。
偶遇一獵人馱著一頭剛剛被殺的梅花鹿。
四人饑腸轆轆,互相對視了一下,即可商量著和獵人要點鹿肉,也不算白走這一遭。
第一個富家子弟牛氣沖沖地叫住了獵人:“嗨,你,停一下,獵人,給我割塊鹿肉!”
獵人見這個年輕人如此傲慢無禮,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向人索要東西,怎么能以這樣的口氣呢?要和氣說話才對啊,我不會拒絕你的要求,但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p>
于是獵人給了他一塊鹿骨給他,并說:“按君言粗魯,只配得筋骨”。
第一個富二代也只能悻悻地退回去。
第二個富二代,看情況,此時他看出了問題,并上前和顏悅色的和獵人說:“大哥,能給我一塊肉嗎?”
獵人笑著說:“當(dāng)然可以,我也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p>
接著,獵人扶著把手,念了一句:“人說塵世中,兄弟如手足。按君言辭和,送君鹿腿肉?!?/p>
第二個富二代拿著鹿腿,高高興興地回到路邊。
第三個富二代見狀說:“你們都有所收獲,我也去試試”
他來到獵人面前,滿臉笑容,用溫和、尊重的語調(diào)說:“老爹,請給我一塊肉好嗎?”
獵人報以一笑,很爽快地說:“兒呼一聲爹,為父心頭顫。按君言辭敬,贈君心頭肉?!?/p>
第三個富二代拿著鹿心,愉快地回到朋友旁邊。
第四個富二代站起身,穩(wěn)穩(wěn)地思考一番說道:“我也去試試,向獵人要塊肉”
他來到獵人面前,含著親切的微笑,誠懇而又尊敬地說:“朋友打獵辛苦了。能否賞我一塊肉?”
獵人也禮貌地微微頷首,瀟灑地說:“沒問題,朋友。我會按照你的言辭決定給你哪一塊肉的。”并又附歌一首詩:“村中若無友,猶孤居森林,按君言辭美,贈君傾我車?!?br>
獵人恐怕年輕人沒聽清楚,再次強調(diào):“朋友,上車來吧!我要將這整車鹿肉都送到你家去?!?/p>
第四個富二代,也不客氣,讓獵人駕車把滿車鹿肉送回自己家中并吩咐下人們預(yù)備酒席好好招待。
兩人飲酒交談,還成為了合作伙伴。
自此便可看出誰人有才無德,誰人容人之量,誰人無為不善。
四種人四種性格,也是我們當(dāng)中的某一個。
?
有位哲人曾說過:“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執(zhí)念和未知?!?nbsp;
慢慢修行路,多少閱歷和見識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從未知到熟知,從懵懂都深有體悟。
不斷跋涉,不斷見過天地和眾生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之境如霧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