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曾在小說《活著》中說道:
“生的終止不過是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strong>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死亡”是一個頗為沉重的話題,在談話之中也比較忌諱提及。
但就算我們?nèi)绾稳ヌ颖?,人生總要面對生老病死的自然?guī)律,沒有誰能為之幸免。
過去,老人膝下的兒女眾多,養(yǎng)老由多個兒女負(fù)擔(dān),雖然內(nèi)部會有紛爭,但終究是老有所依。
如今,家里是獨生子女的不在少數(shù),等老人垂垂老矣之時,只能將這個重任全由自己扛起。
為了減輕他們的負(fù)擔(dān),真正有智慧的老人,都會在60歲之后,提前安排好這3件事。
01
攢好養(yǎng)老錢,晚年不發(fā)愁
隨著年紀(jì)的增長,人的勞動能力都會明顯下降,到退休的年紀(jì),便很難再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
此時,若是沒有提前攢好晚年的養(yǎng)老錢,便只能將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家里的獨生子女。
若是孩子心性孝順,能夠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有余力盡孝,那自然是一件難得的幸事。
若是兒女大逆不道,不愿抱回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只想保全自己,縱使老淚縱橫也無濟(jì)于事。
更何況,自己到了垂暮之年,兒女也成家立業(yè),還需要養(yǎng)活自己的小家庭,難免會自顧不暇。
就算他們有心孝順自己,也會因為現(xiàn)實的壓力,被迫做出妥協(xié)與取舍,陷入兩難的境地。
《左傳》一書中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
既然清楚了問題所在,就要提早學(xué)會未雨綢繆,為自己的晚年攢下養(yǎng)老的錢,以防后患。
這樣做,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兒女的壓力,也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生活的底氣。
平時的生活開銷,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遇到病痛災(zāi)禍,也無需太過擔(dān)驚受怕。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越是在無能為力的時期,越需要金錢幫自己兜底,才能活得瀟灑自在。
省吃儉用一輩子,就是希望自己晚年能夠幸福一點,順?biāo)煲恍?,這也是攢錢的根本目的。
有了這筆財富,于己而言是底氣,于子女而言則是福氣。
02
養(yǎng)護(hù)好身體,凡事少求人
上了年紀(jì)以后,最先發(fā)生變化的便是自己的身體,而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則是自己的健康。
年輕力壯之時,對疾病有著較好的抵抗力,就算遭到病痛的打擊,也能很快恢復(fù)過來。
步入暮年以后,不僅身體的負(fù)擔(dān)日益增加,稍有不慎就疾病纏身,需要看病吃藥住院。
哲學(xué)家培根曾說:“健康的軀體,是靈魂的客廳,而病弱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監(jiān)獄?!?/strong>
對于老人而言,沒有什么東西能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失去了它,其他的一切都將毫無意義。
特別是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一旦有老人臥病在床,需要長期有人服侍,那將是災(zāi)難的開始。
2021年9月28日,上海松江警方接到報案,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家中死亡了五天卻無人問津。
更讓所有人都感到吃驚的是,他的獨生子和他共處一室,對此事也是不管不顧,毫不知情。
根據(jù)鄰居們的說法,老人早就身體抱恙多年,行動也不太方便,近幾年連生活也很難自理。
而他的兒子是個紈绔子弟,整日沉迷玩樂,根本不管父親的生活,連父親去世也視若無睹。
這實在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無奈,令人感嘆唏噓,也是警醒所有人,健康才是重中之重。
趁自己的身體還未垮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xí)慣,養(yǎng)好身體,對自己與子女而言,都是福報。
03
教育好兒女,傳承好家風(fēng)
家庭是所有人的第一所學(xué)校,而父母則是每個人的第一任老師,一日教誨,終生難忘。
小時候,父母教會兒女吃飯說話等基本生活技能,成長過程中,還要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畢竟,就算有再多的不舍,身為父母的一方,終究有離開兒女的一天,需要讓他們獨立生活。
許多父母總是放心不下子女,害怕自己離去后,他們會遭遇風(fēng)吹雨打,會因此受傷跌倒。
于是,有人為兒女留下萬貫家財,有人則為子嗣攢下古董豪宅,只盼他們能生活富足穩(wěn)定。
殊不知,這些有形的遺產(chǎn),看似能保障兒孫的生活平穩(wěn),卻遠(yuǎn)不及留下好的家風(fēng)實在。
曾國藩就曾有言:
“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后人。”
河南省鞏義市有一個名揚天下的康氏家族,人稱“康百萬”,其家族歷史悠久,12代人皆是富商官吏。
在康家的莊園里,有這么一副楹聯(lián):“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持家。”
這是為了告誡子孫,即便良田萬頃,金銀滿屋,也不能忘記教育后代讀書。
正是由此家風(fēng)的影響,康家才能世代薪火相傳,每一代人都人才輩出。
家風(fēng)純正,雨潤萬物;家風(fēng)不正,污穢盡來,好的家教家風(fēng),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資產(chǎn)。
非常欣賞鮑斯威爾在《約翰遜傳》中所說:
“一個人如何死,這并沒關(guān)系,要緊的是如何活?!?/strong>
人生可以分為很多階段,晚年生活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絕對不能輕視。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沒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因此,隨時準(zhǔn)備“意外”會來,并不是多余的,而是把“離開”看淡了。
不必忌諱生死之事,提前做好準(zhǔn)備并非是不好的預(yù)兆,反而是未雨綢繆的人生智慧。
希望每個人的晚年,都能幸福安康,活出自己別樣的風(fēng)采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