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中國藝術史,我的認識也是模糊的。雖然以前(2018年)也讀過幾本相關的書,比如蔣勛的《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但感覺只是蜻蜓點水、讀過而已。
之后,我就投入到了西方藝術史、名畫和藝術家的學習。相比中國藝術來說,西方藝術史的資源就豐富多了,除了普及類書籍,童書和課程也不少。
還有各種藝術家的畫冊和傳記,以及寫給孩子的藝術啟蒙類繪本。
今年5月,因為嘗試用油畫棒畫印象派風景和花卉,就想重溫一下印象派及其畫作。
正好搜到原田舞葉寫的藝術小說《浪擊而不沉》,寫的是19世紀晚期日本畫商林忠正和助手重吉在巴黎開畫廊的故事,也是日本浮世繪與梵高等藝術家的故事。林這個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
啃完《東西方藝術的交會》之后,我決定重新學習中國藝術史。
第一個選擇,當然就是蘇利文的《中國藝術史》。于是,用三十幾天的時間,學習了隋唐以前的部分。
圖中下排的三本,其實是寫給孩子看的。
《國寶的故事》一套共四冊,以歷史發(fā)展順序,從各地博物館選出的藝術藏品進行介紹。每一篇有給孩子的部分,也有“給爸爸媽媽的話”,兩部分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
插圖不但有文物的照片,還有很多圖案的拓印圖或摹圖,清晰明了。每冊后面都附有歷史紀年年表。可惜這套書已經(jīng)絕版。
《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一套三冊,是源自寧強教授在“博雅小學堂”開的藝術課。
我原本計劃讓力力在暑假聽這個課程,后來感覺還是我先入門比較好。
幾年前,我曾經(jīng)密集看過一些書、補歷史課。因為雖然讀書時上了那么多年歷史課,但感覺好像什么都沒留下。
現(xiàn)在想想,主要原因應該是當時只學了一個框架,沒有細節(jié),所以考完就還給老師了。
而在讀這些書的過程,通過圖片與細致的描述、有觀點而非只是客觀陳述的文章,我看到了詳細的、鮮活的歷史。
另一個原因,是學生時代的理解力有限。進入社會后,隨著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的增加,理解能力自然也不一樣了。
但我相信這只是開始,等我系統(tǒng)地學完一遍中國藝術史之后,再回過頭來看,應該又將是另一種境界。